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深化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时间:2024-06-19

文_孙蚌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既是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任务,又是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重大原则。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啃硬骨头”必须深入推进改革创新,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一、聚焦总目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党的十八大之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鲜明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坚定宣示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总目标统领下用“六个紧紧围绕”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到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新时代十年,党带领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进行了气势如虹、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方向目标清晰,战略部署明确,方法路径高效,到2020年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在总体上如期完成,开创了以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新局面。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再到加强系统集成、协同高效,蹄疾步稳、有力有序解决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创新问题,实现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协调、全面深化的历史性转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

***总书记高度评价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称其为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一场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一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一场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同时他也指出:“改革道路上仍面临着很多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已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我们攻克了不少难关但还有许多难关要攻克。”(《***谈治国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6月版,第237页)通过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任务又是重要保障。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繁重任务,运用制度威力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们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总目标为主轴,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着力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把接续推进改革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结合起来,把深化改革攻坚同促进制度集成结合起来,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制度保证、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

二、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硬骨头”: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领域改革始终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领域的改革重点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伟大创新、实践上的伟大创举、制度上的伟大创造。从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但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为适应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必须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些改革都需要往深里走、往实处细处做,属于硬骨头。

2022年11月9日,上海第五届进博会创新孵化专区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世界一流企业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是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引领全球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关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企业等在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方面不断探索创新,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经营效率、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等企业软实力都亟须增强和提升。必须推进深化改革,形成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激励相容的现代企业激励机制、监督适宜的现代企业监管机制等制度体系。既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又要客观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有效运行提供重要基础和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市场体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市场体系基础制度还不够完善,比如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制度、公平竞争制度、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等都需要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化改革还需要深化;市场环境和质量还需要优化。要通过深化改革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推进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政府和市场关系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推进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政府治理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同时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宏观调控体系还需建立和完善,政府有效治理能力尚待提高。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目标体系、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协调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强化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协调,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政策协调配合,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健全事前引导、事中防范、事后监管相衔接的全链条监管体系,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打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和经济全球化的“逆风逆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但没有关上而且越开越大,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于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健全高水平开放法治保障,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国际经贸投资新规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强化多种形式的互利合作机制建设。完善提升各类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打造开放层次更高、营商环境更优、辐射作用更强的开放新高地,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

三、服务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统筹考虑短期应对和中长期发展。当前应服务于扩大内需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改革。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扩大内需已取得显著成效,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但同时,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主要表现为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趋紧制约投资增长,创新能力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群众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难以得到有效满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制约内需潜力释放的体制机制堵点仍然较多。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用改革的办法释放和激发市场潜力,破除制约内需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的扩大内需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要聚焦相关重点领域重点问题,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完善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的制度安排,为国内市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主要是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信用法治建设,健全社会信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经济运行主要矛盾从总需求不足转变为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到供给侧,于是党中央提出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已取得重大成效,但仍需进一步深化,因为经济发展最终靠供给推动,从长期看是供给创造需求。党的二十大仍然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通卡点、堵点,强化脆弱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和扩大内需战略结合起来,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推动供需良性互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独立成篇,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囯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实施这些重大战略必须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人才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和历史性变革,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是,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仍存在一些短板,亟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设支持和支撑科技强国、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科技管理改革,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知识、技术、数据要素配置机制。二是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有利于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的体制机制。三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目标,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关乎公平与效率、规模与质量、国家需要与个人期望,涉及思想观念、利益调整,要发挥关键领域改革的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建设教育强国。

***总书记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整体谋划、协同推进、系统集成,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党的二十大提出各个领域的改革和建设重点,除了前面讲到的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科技、人才、教育领域的改革外,还有深化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和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彰显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优势;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生态文明领域改革,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深化国家安全领域的制度和能力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等等。

改革进行到今天,一方面是抓改革、抓落实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改革的思想基础、实践基础、制度基础、民心基础更加坚实;另一方面是好改的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是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要坚定不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顺应和引领时代潮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活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