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文_聂文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回望改革开放之初,面对党的干部青黄不接的严峻形势,邓小平指出,要着力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并提出了诸多高屋建瓴、胸怀全局的理论观点和实践要义,这对当下继续做好年轻干部工作,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中青年干部队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为解决这一矛盾,邓小平提出:“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善于发现、提拔以至大胆破格提拔中青年优秀干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页)
“精心地选拔身体比较好的,比较年轻的同志上来搞事情”。“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组织工作在拨乱反正中逐渐恢复正常。然而,这时冲锋在党政军第一线的干部绝大多数年事已高。对此,年近80岁的邓小平身在其中,感触尤深。他坦承,老同志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但在体力和精力方面却难以承受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强度。所以,依据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邓小平提出,从1978年开始,“三年内每个部都应该有四十岁左右的副部长”(《邓小平年谱〈1904—1997〉》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77页)。他还要求老干部有意识地、逐步地“把工作交给年富力强的人”(同上,第692页),认为这些人至少在精力上是充足的。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一大批中青年干部逐渐被选拔培养起来的最朴素的缘由。
“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但改革开放初期,在组织路线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的干部。对此,邓小平非常担忧:“没有这样一批干部,四个现代化就搞不起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1页)此外,当时为数不少干部的思想方法和在行的组织制度,也不利于选拔和使用四个现代化急需的人才。针对思想方法问题,邓小平强调,要在选拔干部的问题上彻底摆脱陈旧思想观念、论资排辈、只选身边人等不正观念的束缚;针对组织制度问题,邓小平指出,要敢字当先,既要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还要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邓小平坚信:“我们的人才是有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只要我们敢于把他们提起来,让他们在其位,谋其政,经过一两年就能干起来了。”(同上,第193页)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不拘一格、大胆使用中青年干部的决心和魄力。
“全国范围的干部接替问题,如果再过三五年还不解决,那就可能造成一种混乱”。为解决全国范围内的干部接替问题,邓小平强调,选拔中青年干部必须尽快,一旦贻误了时机,就会陷入“老的不在了,或者根本不能工作了,新的又上不来,每一个新的上来,就有这个意见、那个意见”这样一种混乱状态,所以“解决这一问题已经是十分迫切了”(同上,第384页)。此外,选拔中青年干部不仅针对党的中高级领导岗位,也包括全国范围内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岗位,为此邓小平呼吁:“光中组部不行,大家要一起来做。”(《邓小平年谱〈1904—1997〉》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636页)基于以上考虑,邓小平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中都明确指出要重视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1977年11月28日,邓小平在与李先念等人商议国务院政研室是否要单独保留一事时,直截了当就说:“不适当的人淘汰掉一些,还可以吸收年轻一点的人,加以培养。现在能写作的多数人岁数都已经比较大了,要注意培养年轻人。”邓小平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党的干部年轻化的具体要求,实际上表达了他对中青年干部所寄予的深切厚望。
选拔中青年干部,要有选人标准。在这方面,邓小平原则鲜明:“要任人唯贤,选真正好的,不能论资排辈。”(同上,第537页)这就是邓小平在选拔干部时一贯所强调的选贤任能的基本要求。
“一些年轻的、党性强的、立场坚定的,要提起来”。邓小平强调,选贤任能,贤即是德,要以德为先。在这方面,邓小平首先非常赞同陈云提出的观点:“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6页)。这就明确了选拔干部政治坚定的第一位要求。而政治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坚定。只有时刻不忘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才能从根本上树立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忠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从一而终。所以,在政治方面考察干部,邓小平的具体标准之一是:“要选那些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斗争中经得起考验的人。”(《邓小平年谱〈1904—1997〉》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251页)
所谓德,还包括品质和作风。邓小平指出:“提拔干部,要注意人的品质,注意思想。”(同上,第383页)具体来说,要看其是否能够一心一意地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而不脱离实际,是否能够诚心诚意地为党的事业勤勤恳恳而不避艰难险阻,是否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任劳任怨而不计较个人得失。总之,就是“要选那些艰苦朴素,实事求是,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作风正派的人”(同上,第251页)。
中青年干部的党性表现,是邓小平选贤的重要标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讲党性,主要针对闹派性而言,实质就是要求中青年干部必须具备团结的主观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凝聚力量。所以,邓小平强调,选拔中青年干部必须秉持团结原则,“要选那些党性强,能团结人,不信邪的人”(同上,第251页)。对于那些搞派性的人,邓小平的态度非常坚决:“绝对不能提上来,一个也不能提上来,已经在领导岗位上的,必须坚决撤下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23页)
“要精选人才,这些人要有干劲,有专业基础”。干事创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需要一批能扛得起苦活、经得起磨难、打得了硬仗的中青年干部。鉴于此,在选拔中青年干部时,邓小平尤为关注“能带头吃大苦耐大劳”的干部。实际上,这也回答了我们的事业“谁来干”的现实问题。“谁来干?反正靠我们坐在办公室画圈圈不行,没有希望。现在真正干实际工作的还是那些年轻人。既然这样,为什么不可以把他们提到领导岗位上来?”(同上,第225—226页)
当然,埋头苦干并不是闷头蛮干。1979年1月,邓小平在谈到旅游事业的发展时说:“旅游局要用人得当,要有一些有闯劲、有干劲、有办法的人。”这里即提出了选拔中青年干部,要选能独立思考、有见解、有主意的人,甚至还可选有时因“有点不大听话”而被视为“骄傲”的人。在邓小平眼里,“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这个并不坏。真是有点骄傲,如果放到适当岗位,他自己就会谦虚起来的”。(同上,第386—387页)
不难看出,邓小平极其看重中青年干部的“实战”能力。在当时,邓小平发现,搞经济建设“不懂行的人太多了”,由此才出现了经济管理水平低等严重问题。所以,邓小平强烈建议,“企业要能独立经营,要派强的干部管理”,既是要能按经济规律办事的人,又是“要懂行,有能力”的人。这一原则遂被看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选拔中青年干部的又一标准。
关于培养中青年干部,邓小平曾说:“就是找些人慢慢带出来。”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从当前岗位需求出发,尽早培养中青年干部,这样才能使他们经过锻炼、积累经验,从而胜任岗位;二是从干部培养长远来看,让中青年干部有从事实际工作的台阶资历,踏踏实实地成长起来,保证党的干部队伍建设质量。
“找年轻的、合格的、不搞派性的人,尽早培养”。依据中青年干部的成长规律,干部培养要有足够时间,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据此,邓小平指出,中青年干部一旦选拔上来之后,要尽早培养。1980年6月底、7月初,邓小平到陕西、四川、湖北、河南等地参观视察。一路上,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当发现中国第二汽车制造厂能大胆地选拔中青年干部时,他说:“二汽注重培养青年干部,很好。有个副厂长,还有个分厂的副书记,都很年轻,一个三十九岁,一个三十二岁,又有多年的领导经验,而且有文化、有专业知识,表现也不错。……这样的人才特别可喜,要加以培养。”这件事,邓小平在此后的多次讲话中都有提及,这就通过树典范的方式指明了尽早培养中青年干部的方向和方法。
“要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来”。培养干部的节奏,事关培养干部的质量。“文化大革命”期间“火箭式”“直升飞机式”的干部提拔方式,说到底就是没有做好干部的培养工作,从而导致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干部难以胜任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对此,邓小平大声疾呼:“我们再也不能这么干了”“干部要顺着台阶上”。(同上,第324页)实践证明,对中青年干部采用传统的递进式培养方式,有效且稳当。在这个过程中,老干部有时间做好交接班工作,新干部亦可在老干部的帮助下,通过必要的台阶资历深入群众、熟悉专业、经受锻炼、积累经验。
与此同时,邓小平还提出,“提拔干部不能太急,但是太慢了也要误现代化建设的大事”(同上,第324页),所以,要灵活把握培养干部的节奏,不能死板教条地硬抠台阶,尤其针对那些特别优秀的中青年干部,不仅要把他们提拔上来,而且还要快点提拔上来,“要给他们搞个比较轻便的梯子,使他们越级上来”(同上,第324页)。当然,灵活把握培养干部的节奏,并不是允许毫无章法地破格提拔,而是鼓励组织工作可在秉承中青年干部德才兼备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创造出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新台阶,这体现了邓小平在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问题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改革开放初期,关于如何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邓小平树立了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为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快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了关键的引领作用,也为当前形势下继续做好年轻干部工作、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中青年干部队伍提供了诸多启示。
第一,运用战略思维认识和推动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提出要大力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不仅是为了解决当时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出现的客观问题,更是从保证党的事业发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正如邓小平所说:“让比较年轻的同志走上第一线,老同志当好他们的参谋,支持他们的工作,这是保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的重大战略措施。”(同上,第321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我们党仍须从战略上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要以战略眼光不断提高组织工作质量和水平,以战略思维科学谋划年轻干部选拔工作,以战略耐性遵循人才培养规律,真正做好中青年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
第二,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在邓小平看来,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不是为某个职位选干部,而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选干部。在新时代培养选拔中青年干部尤是如此,要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全局,按照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建设标准,放眼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各行各业,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此外,还要从干部工作全局出发做好中青年干部的培养和选拔,根据实绩动态调整中青年干部的储备,不称职的调整出去,把有培养潜力的补充进来,始终保持年轻干部选拔工作充满生机活力。
第三,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做好中青年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改革开放初期,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合适的领导岗位上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青蓝相继的局面逐渐形成。这离不开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高瞻远瞩的思考和统揽全局的推动,也离不开全党上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打破条条框框、勇于克服重重障碍的努力。当前,做好中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工作,仍面临许多问题。比如,有的干部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有的干部缺乏关键岗位、吃劲岗位的历练,有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对年轻干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重选拔轻培养、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等现象比较突出。因此,要做好中青年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必须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积极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同时,还要坚持底线,敢于斗争,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敢于同违反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只要大胆而谨慎地工作,只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同上,第326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