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文_罗平汉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和优良传统,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都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进行的,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精神。***总书记多次强调在艰苦奋斗中培养锻炼年轻干部的重要性。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他再次强调:“组织上安排年轻干部去艰苦边远地区工作,是信任更是培养,年轻干部应该以此为荣、争先恐后。”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年轻干部要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就应该自觉到环境最艰苦、任务最艰巨的地方或岗位去努力工作,这既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自觉为人民吃苦的组织,共产党员是自觉为人民吃苦的一个群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有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主义的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二者相结合产生的官僚资本主义,构成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就必须推翻这“三座大山”,但反动统治阶级不可能主动退出历史舞台,他们必然利用手中掌握的强大专政工具,特别是庞大的反动军队,对革命进行残酷的镇压。因此,不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不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革命的敌人力量都异常强大,中国革命的环境极其险恶。党的革命事业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开创,在与强大的敌人斗争中发展的。
正是这种艰苦环境,磨炼了广大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品格,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在革命年代,中国革命主要在两个领域进行,一个是在农村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另一个是在城市开展地下斗争。当年的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与根据地的开创发展相伴随的是接连不断的战争;同样,城市是反革命力量的集聚地和反动统治的中心,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从事党的地下斗争异常危险。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白区,其环境与条件概括起来就是“艰苦”二字。但是,共产党人面对险恶的环境没有退缩,而是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斗争,克服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最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我们党都遇到了难以数计的困难,但共产党人是不怕困难和能够克服困难的。1939年5月26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周年纪念》一文中指出:“在共产党面前无困难,就是因为它能克服困难。”(《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8页)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就在于共产党人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加上灵活的战略战术。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便能够最后战败敌人”(《毛泽东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页)。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不会产生信仰的力量,也不会有长期奋斗的自觉;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就无法战胜各种困难,可以说“整个革命的胜利,就是从艰苦中奋斗得来的”(《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235页)。1949年7月下旬,毛泽东在审阅新华社广播稿《八一介绍》时,特地加写了这样一段文字:“二十二年的人民解放军的历史证明,只要坚持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完全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是能够打倒的,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是能够克服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五卷,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653页)艰苦的环境磨炼了共产党人的意志,强劲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革命胜利后我们进入了和平建设阶段,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枪林弹雨,没有白色恐怖,由于新中国是建立在旧中国百孔千疮的烂摊子之上,经济文化落后的状态不是短期内能够改变的。中国共产党不但要面对繁重的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任务,还必须面对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包围封锁,因此,环境仍然是艰苦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革命战争年代所形成的艰苦奋斗精神,建立和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战胜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时代在发展,艰苦奋斗精神也必然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一方面是指崇尚节约的生活作风,另一方面是指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刻苦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年版,第441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许多干部自觉到最艰苦的地方,到党的事业最需要的岗位磨炼自己,增长才干。毛泽东参加八七会议后,当时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他到上海中央机关去工作,毛泽东回答说:我不愿跟你们去住高楼大厦,我要上山去结交绿林朋友。虽然大革命失败后处在白色恐怖之下,到中央机关工作也不安全,但至少能够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而到农村去开辟根据地,未知的因素太多,风险也更大,但他毅然放弃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央机关,而去条件更苦的农村建立根据地,也正因为这一抉择,才有他后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创。
当时,有不少党员响应八七会议的号召,离开繁华的都市,告别温暖的家庭,脱下长衫,换上农民的短服,组织动员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和扩大红军;坚持白区工作的同志也战斗在敌人的心脏,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工人运动。就这样,大革命失败后一度凋零的革命形势又逐渐恢复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的生活虽然也很艰苦,但毕竟这里离敌后较远,相对安全,但要求到前方去战斗与工作成为人们的自觉选择。当时,为培养干部,党在延安开办了许多学校,许多人一毕业就纷纷要求到敌后去,到最前方去。无疑,敌后比延安更艰苦,但那里也更需要干部去开展工作。即使根据组织安排留在延安工作的同志,也是主动到基层去,到乡下去,到人民群众中去,与群众同甘共苦。
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确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方针,主动放弃南方一部分根据地,决定从延安、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各解放区,抽调大批的部队和干部,开赴东北,建立东北根据地。从老根据地去东北新区工作,对许多干部来说要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到一个全新的地方,开展工作的困难肯定要比在老根据地多得多。然而,这些根据地被抽调的部队和干部,自觉服从大局,接到命令便立即行动,在很短的时间里从各根据地组织10余万人的部队、2万余名干部进入东北。随后,又根据苏军准备将大中城市交给国民党接收的实际,各路部队的干部纷纷从城市转入东北乡村,开展剿匪,组织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建立乡村革命政权,很快在北满、西满、东满和南满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为东北解放战争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又有无数的干部自觉服从国家的需要,主动从条件较好的地方到条件相对差的地方去、从内地到边疆去、从城市到农村去、从机关到基层工作,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个人所处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不要说与革命时期相比,就是与改革开放前相比,甚至与改革开放后很长一个时间相比,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远离了战争享受了长久的和平,生活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在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事实上,不管经济社会怎样发展,总还有一些环境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和岗位。比方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一样,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环境和条件仍然相对艰苦一些;同样在西部地区,城市的条件要比农村好;同样是西部农村,还有平原与山区的差别;即使都是山区,还低山区与高寒山区的不同。就是在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条件也会有差异,工作性质有繁有简,工作任务要轻有重。条件差的地区更需要人才,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发展,改变落后面貌;艰苦的岗位更需要能力强的干部,并且也更能锤炼人的意志品质。祖国的每一片土地都需要我们去建设去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方或岗位去建功立业。
到艰苦环境中锻炼是年轻干部成才的必修课。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韩非子也说过:“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但凡能成就大事的人,都吃过大苦,都经受过各种磨砺。艰苦的环境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勇气和信心。自古至今,将才良相大抵都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越能考验干部的毅力和能力。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看,年轻时候多吃一些苦,多受一些累,多一些经历,更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因此,年轻干部“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74页)。年轻干部不要怕吃苦受累,要敢于到基层、到落后地区、到最艰苦的地方锻炼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注重对青年干部的实践锻炼,强调年轻干部要到艰苦的地方去经风雨、见世面、受磨炼、强意志。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时就明确指出:“把年轻干部放到第一线压担子,这个路子对,不能只靠人家扶着。他们受到了锻炼,提上来别人也会服气。”(《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江泽民指出:“古往今来,各种人才尤其是政治人才,大都是从社会基层开始,经过十分艰苦环境的锻炼和考验而成长起来、脱颖而出的。这可以说是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我们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也一定要这样做,不然就很难锤炼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才。”(《江泽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93—694页)胡锦涛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在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的过程中培养群众感情、增长工作才干,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经受锻炼、成长成才”(《胡锦涛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205页)。
在2009年3月30日召开的全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上,***同志强调:“在实践中锻炼、考验和提高干部,始终是培养年轻干部的一个基本途径。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工作》,《人民日报》2009年3月31日)***总书记寄希望于广大青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2页)。他强调干部队伍要有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必须“大力发现储备年轻干部,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50页)。
今天,我们处在和平建设时期,各项工作没有革命时期那样艰苦,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有时还出现一些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公共安全事件,改革发展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在最紧急的关头、最困难的地方、最艰苦的环境和最繁重的任务面前,最能检验一个年轻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一个年轻干部有勇气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区和岗位与群众同甘共苦,艰苦创业,自觉奉献,做出成绩,得到群众拥护,就是好干部,就应该得到重用;反之,一个干部经不住艰苦环境的考验,打不开工作局面,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就是一个不称职的干部;至于那些贪图安逸,不愿到艰苦地方和岗位去工作的干部,不仅不可委以重任,反而应该追究责任。
院子里遛不出千里马,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年轻干部要健康成长,必须经得住艰苦环境的考验,必须在艰苦的岗位上磨炼。还在浙江工作期间,***同志就强调:“欠发达地区、工作复杂的地方、挑战性强和困难较多的领域是培养干部的一个重要部位,也是选人用人应关注的地方。哪一个干部能在这些地方和广大干部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做出成绩,不辜负组织的重托,就应该受到称赞,他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贪图安逸、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的干部,或者即使去了也讲价钱、闹情绪、不安心工作的干部,不是党和人民所需要的干部。”(***:《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页)从积累领导经验的角度讲,使用是最好的培养,是识别干部的最好方法。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把年轻干部放到关键岗位和艰苦复杂环境中去锻炼,进一步拓展年轻干部培养锻炼的舞台,能够使年轻干部在经受考验的过程中快速、全面地增长才干,改进作风,提高修养。最困难的环境往往能培养出最卓越的干部。因此,对于越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组织部门就越要将其放到环境艰苦、矛盾集中、困难突出的地方去,越要将其推到重大斗争的第一线去,越要赋予其艰巨的任务,让他们在现实的风浪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