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静静 南宁学院
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所谓教育的“与时俱进”、“思维创新”、“教学改革”等工作,都要以“新学情”为事实根据,充分尊重当代教育对象的主观嬗变,客观看待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这样才能构建出适合“新学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一书由佘双好所著,于201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作者立足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践,跳出狭隘的“如何教”、“如何学”研究樊篱,行文之中注意规避“纯粹理论”的枯燥说教,将注意力放在“教与学”、“主体与客体”、“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等多重教育关系的构建方面,从继承发展角度为创新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阅读体验,全书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
本书作者结合长期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一线教学经验,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归纳,提出了将现有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划分为课程论、教学论、学习论的观点,以此实现更好的学理支持与价值支撑。结合全书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理论架构,其中“课程论”中总结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学名、基本依据、基本内容及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案等,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利于不同“课程内容”在统一理论框架下的有序呈现。“教学论”是全书的重点,作者全面介绍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特别指出了教学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法”的关系,弥补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匮乏理论支持来源的弊端。“学习论”具有强烈的创新特色,作者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平等、统一及协同关系,尤其指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学情”是决定“教情”的前提要素。
论述“新学情”是本书与同类题材著作的最大创新之处,作者指出,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范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无论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教学改革方面,所重视的都是“理论本体”,而对于“学习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内部、外部所产生的干扰因素上,这是一种潜在地、隐性的“以教为本”思维,“学情”是教育教学方法实施的根本,更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且“学情”是不断变化的,当思想政治理论课从“旧常态”发展为“新常态”,则“旧学情”也必然发展为“新学情”——据此,构建适合新学情的新交法、新课程应提上日程,在发展策略上,作者一方面强调“教法”要更多地融合专业化、信息化的优势,另一方面强调“课程”自身的演化规律,更多地需要发挥依托单位的职能,如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书作者的创作初衷是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支持,“实用性”是一个重要验证标准,围绕着新“学情”的时代、社会表现,作者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角度分别展开新学情教学模式映射,从不同层次指出如何构建有效教学模式。其中,广义上的“教学模式”即“教授学”理论实践,它没有严明的学科区分必要,可以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宏观指导框架,诸如教学任务、内容、原则、形式、评价等功能部分制定。中义上的“教学模式”是指“教与学”关系的统一,实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协同性,进而满足知识教授和知识吸收的对称需求。狭义上的“教学模式”则为“教师”利用“教学资源”针对“学生”展开课堂模式下的教学实践,具有很高的灵活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一书体系完整、论点新颖、实用性强,作者立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基础性”价值,进一步剖析了它作为人才培养范畴下的教育特色,旨在提升学生道德、思想、法治等现代文明社会意识,保障和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