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张亚斌 路绪锋
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系,重庆,400038
中医药要走向世界和广泛参与世界医学交流合作需要有利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冷战加剧,东西方对立,我国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文化几乎与世隔绝,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的环境之中。中医药不能借鉴西方现代医学的新理念、新技术,阻碍了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西方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文明成果的了解与吸收。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冷战结束,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政府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及时确定与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打破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以更加宽广的眼光看待世界,容纳不同种族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互动与频繁交往,直接推动了中医药走出国门,广泛参与世界医学的交流合作。
西医取得的进步及为人类健康做出的贡献毋庸置疑,但其也有局限性。西医更注重病后治疗,把人作为单纯的生物体,针对病位进行治疗,大量使用抗生素,在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可能会损伤人体健康的部位。同时,过度用药可能引起药源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生命健康质量,强调病前的预防,尽量减少生病,降低治疗疾病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和痛苦。而中医则是在整体性的临床思维方式与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预防、治疗、康复、保健等手段保障人体生理、心理的健康[1]。中医强调上医治未病,注重养生保健,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在养生保健方面,中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改革开放后,国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医药养生保健的功效,中医药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接受认同。正是国外民众这种保健观念的转变,才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世界医学交流合作提供了内在动力。
当今世界很多古老的疾病发生变异,并产生了对抗免疫系统的“超级病毒”。抗生素对变异的“超级病毒”无能为力时,传统的中医药发挥了西医药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在某些现代重大疾病面前,中医药疗效好于西医药,中医的辩证施治以及整体疗法更胜一筹。2003年在SARS病毒斗争中,中医药就发挥了西医所起不到的作用,为最终战胜SARS病毒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有关统计,全国共有96所中医医院派出了医疗队参与救治工作,在全国内地5326例SARS确诊病例中,中医参与治疗的达3104例。全球 SARS的总病死率为11%,中国大陆为7%,中国香港为17%,中国台湾为27%,加拿大为17%,新加坡为14%[2]。在应对现代重大疾病过程中,中医药所彰显出的独特功效使人们认识到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加快了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步伐。
我国改革开放后,作为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的医疗机构和学术团体纷纷建立起来。目前,中医药文化已经传播到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中医针灸最受欢迎。根据相关统计,国外的中医医疗机构至少已达10万多家,针灸师超过20万人,中医师超过2万名,国际上至少有1000多个中医药机构和民间学术组织[3]。而美国至少有18个州设有针灸学会,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美巳成立了40多个中医、针灸学会或基金会,这些组织对美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领导和组织作用[4]。欧洲联盟中国传统医学协会通过了《巴德皮尔蒙宪章》,确定中国传统医学在欧洲各国应有的地位。这些研究机构和学术组织融医、教、研于一体,开设门诊,创办专业刊物,举办各种学习班与讲座,经常召开多种层次的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加强地区间和国际合作,成为中医药在国外传播的重要载体。
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医药技术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针灸在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已有合法的医学地位[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大批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出国从事医疗服务及其他相关工作,每年外派2000多人出国从事中医药工作,每年带回几百万美元的外汇收入[6]。传统中医药技术有简便、低廉和高效的独特优势,很多国家将中医特别是针灸技术纳入其医疗体系之中,使得我国中医药专业人才的输出规模呈递增趋势。为加强对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出国的管理,规范其行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2007年专门出台了《出国中医药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要求出国从事医疗活动的中国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民族医师、中药师(士)、中医护师的执业及技术资格要进行资格认定,只有审核合格的才能获得资格认定证书。在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出国的同时,中药出口数量也在不断加大。2013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31.38亿美元,其中包括植物提取物、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等[7]。
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人才是桥梁,教育是根本。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医药交流合作,国外的中医教育也逐步开展起来,美国的哈佛、耶鲁、康奈尔等大学的医学院都开设了中医课程。目前美国已有30余所中医、针灸学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每年招生上千人[8]。我国为适应中医人才培养需要,逐渐在一些医学院校中积极招收外国留学人员。截至2009年,我国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具备接收外国留学生资格的已达到25所。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统计,在来华留学生数量排名前十的学科中,中医药专业排在第2位,如果把范围限制在自然科学教育领域,那么中医药专业留学生的排名则是第1位[9]。除了国内培养国外中医研究生以外,还采用了中外联合办学模式。联合办学的模式主要有3类。①学历教育。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意大利米兰大学开办的中西医结合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属于该类。②学校层面上的整体合作关系,如上海中医药大学与新加坡中医学院,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美国墨西哥州中医学院等国外教育机构就建立了这种校际之间的合作办学关系。③以孔子学院为载体,传播中医药文化,如北京同仁堂,派中医药专家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进行讲学,从而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播和教育工作[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合作研发范围不断扩大。据相关统计结果显示,在与我国卫生部的双边合作协议中,有50多个协议包括中医药合作的内容,与我国中医药主管部门单独签署中药合作协议的有17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研发中外合作在不断深化[11]。2006年7月我国科技部出台《中医药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纲要》,旨在从国家层面为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以推动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的有机结合,加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12]。政策层面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一批中药新药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的认可,获得了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注册申请的临床批文。
中医药广泛对外交流,加深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使他们感受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认识到中医药对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贡献。2010年11月19日,中国的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申遗的成功是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的认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2002-2005年传统医学全球战略》中的数据显示,传统医学治疗市场每年达到600亿美元,而且仍在不断增长。中医针灸师在欧洲有1.5万名,在亚洲有5万名,而在美国则有12万名[13]。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深刻地反映了中医药在世界医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自五四运动以来,学术界对传统中医药存废问题进行了长期的争论,许多人对中医药心存疑虑,甚至认为中医药是迷信,缺乏科学性。有些中医院为了经济利益或者为了满足患方的要求而偏离中医的传统诊治方法,甚至完全按照西医的思维进行诊治,这恰恰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由于中医地位的改变,中医学生的临床实践的机会越来越少,加上科研思维普遍西医化,使中医理论和实践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药的发展。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改革开放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使中国人对传统中医药的研究与诊疗实践充满信心。
中医在治疗方法上讲究望闻问切,注重医生个人经验的发挥,也就是说同样的疾病,不同的医生可能采用不同的诊疗方案,不同的疾病中医可能也会开出相同的医方。这种“同病异治”的个性化医疗本来是中医的特色,但是在西医看来,这种医疗方法太依赖医生个人经验,而缺乏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指南,给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在对外交流合作过程中,过于强调中医作为技术工具的作用,而忽视中医药文化的辨证思维观。中医是医疗技术与哲学思辨的结合体,它不仅是一种工具,也是一种文化,片面强调其工具性的一面,忽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根本上不利于中医药产品的市场开拓,而且还会影响中医药文化自身的价值和魅力。要克服这种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典籍的编译工作,系统整理中医药古代文献典籍,总结老中医专家有价值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将其中医临床诊断、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经验理论化、系统化、规范化,从原理上阐明中医药的科学性。同时,要加强宣传,通过中医典籍的翻译和出版,推动中医药科普知识和文化的国际传播,便于对外交流。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仍然存在着研究方法不够科学,临床疗效和中药评价缺乏统一标准的局限性。所谓标准化是指按照现有全球统一标准或具有被国际接受可能性的标准,量化中医药领域中一切物化和非物化指标,包括药物原材料生产和制作、中药成药生产、中医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14]。可以说,标准化是中医药对外传播与交流合作的一个重要前提。要解决中医药标准化问题,必须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形成技术规范和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临床疗效科学评价标准,便于中医药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参与世界医学交流。但是中医的标准化和科学化绝对不能走向中医的西医化,也就是说,中医在科学化的过程中必须保留其赖以延续的根基——中医思维,中医要创新发展,必须要用中医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研究。
[1]周景玉.中医全科医学学科特点探析[J].山东中医杂志,2010,507(8):5 -8.
[2]郭铭.WHO如是说:中医治疗SARS安全且有潜在效益——中西医结合治疗 SARS综述[N].中国教育报,2003-10-17(06).
[3]曹静敏,徐爱军,张洪雷.中医药文化之于国家软实力提升[J].中国医药导报,2012(29):121.
[4]刘金生,侯泽民.中医药在世界:建国60年中医药走向世界之路[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周川.中国中医药文化在海外发展的现状及反思[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8):733.
[6]吴建龙.境外联合开办中医医疗的现状和展望[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9):3-5.
[7]张东风.中药产品出口去年突破30亿美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294.
[8]冯莉,万平,刘子先,等.国内外中医药教育发展现状比较分析[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1):43-45.
[9]李洁.我国高等中医药对外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5):857 -887.
[10]王德葳.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趋势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8(1):3-6.
[11]陈凯先.21世纪中医药发展的战略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1):6-9.
[12]刘恕.开创中欧中医药科技合作的新局面[N].科技日报,2007-06-26.
[13]段黎萍.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2002-2005年发展战略[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2):84 -85.
[14]李幼平,吴泰相,刘关键,等.卫生部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关于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策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7,7(4):83 -8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