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结构-过程-结果”框架的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研究——以武汉协和医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

时间:2024-06-19

张婉昱,吕 翼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湖北武汉,430032

2020年1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下文简称为“新冠”)疫情使得各级各类医院普遍出现应急物资供应严重失调的问题。充足合理的疫情防控物资是医疗机构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降低医疗风险、杜绝院内感染的保障[1],因此,建设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对于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关重要。本文立足于为抗击此次疫情做出卓越贡献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为“武汉协和医院”)的实践经验,运用“结构-过程-结果”理论框架梳理和总结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建立,以期为其他医院提供参考。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研究现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群体性、严重危害性的特点[2],其治理过程非常复杂[3-4],需要多系统、多部门全方位统筹规划。医院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的主战场,是控制传染源的前沿阵地,也是防疫抗疫信息的主要来源地[5],医院应急处置能力极大地影响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而医疗应急物资保障则是医院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基石。

“新冠”疫情爆发前,学者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保障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于医院应急能力评价。多篇文献通过德尔菲法构建医院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对辽西、厦门、武汉等多地进行应急能力评价[6-9]。“新冠”疫情爆发后,医院应急物资频频告急,专门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物资保障的研究有所增多。李元亨等阐明了“新冠”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医疗物资供给与配置的不同策略[10];查静茹等提出,针对不同区域进行分级授权,按照风险进行物资的配置[11];陈泽宇等的研究则表明,医院应急物资保障需要加强日常库房供应链体系,完善紧急采购制度[12]。

目前已有文献虽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部分细节进行了研究,然而,对于如何构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并无系统性研究。

2 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概述

本研究立足于武汉协和医院抗击“新冠”疫情的实践经验,运用“结构-过程-结果”的理论框架,梳理和总结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其结构如下图1所示。其中,医疗物资供应管理是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基石;临床需求收集是保障医疗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物资来源主要包括物资采购和社会捐赠;分级授权、规范使用以实现科学、合理的物资分配是过程环节的核心机制;监测预警、动态管理和兜底保障是结果环节重要的反馈和管理机制。

图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结构-过程-结果”理论由Donabedian在其著作《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提出,其中“结构”是指各类基础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关注体系运行质量和效率,“结果”是指基于医疗服务结果的评价和管理[13]。该模型最早被用于评价医疗服务质量,后逐渐发展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普适性评价工具,因此其对于医院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绩效的评价也是适用的,而本研究以“结构-过程-结果”3个维度为基础,本文所致力于构建的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际上是对该模型适用范围所做的新的拓展。

3 武汉协和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实践

3.1 基于结构要素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实践

3.1.1 完善医疗物资供应管理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与应对效率直接相关,充足的应急物资储备可以减小对社会公共秩序稳定发展的冲击。疫情爆发前,该院应急物资储备种类主要包括医疗救援装备、防汛救灾物资、设备耗材等保障类物资及应对自然灾害类装备。一方面,应急物资储备种类和数量相对常规;另一方面,新冠疫情爆发后防护物资需求大,而由于质保期、储存空间等多方面限制,该医院仅将防护物资纳入日常储备供应范畴,因此应急物资缺口较大。该院“新冠”疫情爆发前应急物资储备情况见下表1。

表1 武汉协和医院“新冠”疫情爆发前应急物资储备情况

“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该院迅速完善应急物资供应管理体系建设和相关运行机制,联络合作供应商紧急采购医用防护服、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医用帽等防护物资。在武汉市实施封闭管理、交通管制后,由于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链条阻断,该医院立即成立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在积极向政府申请援助的同时,面向社会进行多方筹措,因此,“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该院应急物资来源主要有3个途径:国家下拨(以下简称“国拨”)防护物资、应急采购物资以及社会捐赠物资。通过政府下拨、应急采购、社会捐赠等途径的应急物资筹措与保障,该医院医用防护物资紧缺问题得到缓解,基本满足临床一线防护需求。

3.1.2 充实应急物资管理力量。应急物资保障对于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具有基础性作用,需要相对充足的人力资源作为物资保障的实施者,而该院后勤保障人力有限,且随着该院两所新冠肺炎患者收治定点医院和两所方舱医院的建立,应急物资供应保障难度不断增加,原有的应急物资管理力量很难完成后勤物资保障任务。

为加强医院应急物资保障工作,该院一方面调用多名行政管理人员,与后勤人员一起,分工、分组协同做好物资保障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完善合理的培训方案,采用多元化培训模式,通过线上培训、线下实操的方式,使所有保障人员在短时间内熟悉物资管理流程。在此同时,该院通过培训等手段积极提高物资管理人员自身防护意识,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3.2 基于过程控制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

3.2.1 建立社会捐赠物资管理体系。“新冠”疫情期间,社会捐赠逐渐成为了该院应急物质的重要来源,而社会捐赠主体复杂,物资品种类别众多,质量参差不齐,又因物流停滞,该院出现了应急物资管理困难这一问题。在入库和储备方面,该院尚未建立捐赠物资分类和可溯源管理的有效机制,同时,缺乏平衡储备和使用的有效机制;在分配和使用方面,该院缺乏精细化的物资审核和分配机制,物资使用和物资匮乏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为解决上述问题,该院迅速设立应急物资捐赠临时办公室,下设对外联络组、转运组、物资组、鉴定组、库管组,负责所有社会捐赠应急物资的联络、流程办理、转运、接收、登记、鉴定、入库,以及物资流转过程中发生的人员、设备、外力支援等调度与协调工作。见图2。

图2 应急物资捐赠临时办公室组织架构

3.2.2 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应急物资分区、分类、分级、分档管理机制。针对国拨、应急采购、社会捐赠物资分别设立专类储存区域,并按照公共卫生事件等级设立三级、二级和一级库区域,实行专人专管、分级保管并分别进行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建立“应急物资信息档案”,详细录入物资的来源、种类、型号、规格、数量等,经专业人员现场鉴定验收并张贴鉴定级别的标识标签后分别归类入库。同时,库管人员定期对应急物资存放点进行盘查,接近或已超过有效期的应急物资单独存放或及时处置,并做好防火防潮、整洁通风工作,确保应急库房安全有序。

3.2.3 加强防护物资合理分配和使用。该院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和院内感染防控要求,积极建立疫情防控物资科学配置管理机制。疫情期间,该院根据暴露风险将医院分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极高风险4个暴露区域,并制定相应防护级别,根据防护级别要求科学、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防护物资,该院不同风险暴露区域的防护级别与要求相关情况详见表2。

表2 不同风险暴露区域的防护级别与要求

3.3 基于结果调整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

防疫应急物资供应保障体系的结果环节控制便是运用监测预警等管理技术,实施监测和统计防护物资的流量和存量,以实现对于防护物资的动态管理。监测预警、动态管理、兜底保障和应急物资供应管理形成闭环,对于科室物资分配实行兜底保障,针对需求和存量的供求矛盾及时预警,如遇库存不足可及时通过应急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争取资源,以保障医院正常的运行秩序。基于结果调整的疫情防控应急物资保障实施的关键是监测和统计防护物资的库存量与使用量。该院的相关举措为,一方面指定专人以病区为单位建立物资需求日清单制度,动态监测和反馈各区域的物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OA办公系统进行改造,建立物资管理登记系统,对物资存量进行一日一报。

4 讨论

4.1 应急物资采购长效机制是保障体系的基石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防护物资等资源将持续大量消耗且生产供应会暂时短缺,因此难免发生资源挤兑、物价上涨、市场垄断等现象[14]。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时,医院自身需要灵活运用前瞻性思维,充分考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和发展趋势,提前进行应急物资需求预测和评估,确定应急采购物资品种及数量。在此基础上,协调合作供应商紧急供应,并按现行市场价位或不高于国家相关标准价位签订具有法律效应的“应急储备供销协议”和“保价协议”。一方面,“应急储备供销协议”规定,由供应商提供空间代为储备足够数量的应急物资,按照临床需求与配置标准按日次或周次进行配送,解决医疗机构储备空间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发生资源挤兑时,“保价协议”可以有效制约或降低市场冲击带来的支出成本压力,提高应急物资保障效益。若此前合作的供应商因不可抗力无法实现应急物资供应,可以参照《政府采购法》相关管理规定,公开找寻符合条件的供应商进行紧急采购供应。

4.2 应急物资协同管理机制是保障体系的核心

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及保障体系是医疗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先决条件[15],而应急物资保障协同管理机制是保障体系的核心。医院作为公共卫生事件防治主体,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保障管理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止公共卫生事件的进一步发展[16]。一方面后勤管理部门承担着物资保障与供给职能,可成立应急物资保障领导小组,根据采购中心、修缮科、动力科、总务科、饮食服务中心等部门定位,给予应急物资采购、转运、存储、分配的相应职能;另一方面,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调拨人力资源,组建相关应急小组,保障物资供应。同时,规划应急物资库存空间也是应急物资协同管理机制的重要部分。通常情况下,医院会设置常规物资库存空间以方便日用物资发放及管理工作进行,通常不会大量预留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物资需求的库存空间,而是通过弹性调整和规划的机制实行“需时调整,即时规划”,以预防应急情况下物资不足的问题。在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时,医院应当迅速启动弹性调整机制合理规划应急物资库存空间,随时保障应急物资的储备及调配。

4.3 应急物资信息管理平台是保障体系的技术支撑

应急物资信息资源是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不可或缺的基本因素之一,也是实施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17]。医院应在原有物资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更好地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建立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模块,具备应急物资全物流状态实时监控、物资保障人员管理、应急物资使用与定位、进销存状态、数据分析、库存预警、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网络联通各医疗区域单元网络,连接区域疾控中心、防疫指挥部、卫健委卫生统计信息中心等上级部门数据网络,便于实时上报应急物资使用及需求情况,为决策者调度、指挥提供依据。

5 结论

加强应急物资供应管理、建立应急物资采购长效机制,是医院应急物资保障的基础。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通过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协同管理机制,根据不同风险暴露区域的防护级别与要求,防护物资库存量与使用量,科学、合理分配防护物资,是医院应急物资保障的过程核心。只有规范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对各类应急物资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动态管理和兜底保障,方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