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温州市某医科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关联性分析

时间:2024-06-19

陈孝春 崔 寰 程建坤 阮积晨 周豫生 毛广运

1 温州医科大学,温州,325035;2温州市平阳县晓坑乡中心学校,温州,325406

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1],尤其是在学习因子常提供最低水平的自我满意度之时[2]。虽然,已有诸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得以实施,但效果均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存在不足。本研究着重探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性的关联性,旨在为制定科学、有效的提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学习适应能力的策略提供依据。

1 资源来源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9月至11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温州市某医科大学2011年级4500名新生中随机抽取涉及医学、人文和理工科等16个专业的学生1300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整理数据中剔除无效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26份,回收率94.31%,其中男417人(34.01%),女809人(65.99%)。

1.2 调查工具与方法

1.2.1 编制新生个人信息表。该表内容涉及被试性别、专业、身体健康情况、是否为外省生源,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大一学年是否有挂科和获得奖学金等,与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相关的信息。

1.2.2 人格健康调查表(UPI)。该表由日本大学心理咨询专家编制于1966年,1993年经樊富珉、王建中“全国UPI应用课程研究”课题组对UPI有关条目、筛选标准和实施程序等进行系统修订,是高校和心理咨询机构常备并使用的问卷之一。UPI共计60个项目,包括4个不计分的测伪题,其他56个项目是反映学生的苦恼、焦虑、矛盾及与身体有关的症状,肯定回答计1分,否定问答计0分,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问题越严重[3]。根据三类筛选标准将学生划分为:可能有心理问题、应引起关注的心理问题和暂无心理问题。符合以下条件的被试归入“可能有心理问题”类:①UPI总分不少于25分;②第25题做肯定回答;③附加题中两题为肯定回答者;④提出明确咨询要求。符合以下条件的被试归入“应受关注”类:①总分高于20分且低于25分;②第8题、第16题及第26题有1项做肯定回答;③辅助题中有一题做肯定回答。均不符合以上条件的被归为“暂无心理问题”类。以上仅作为心理健康的筛查标准,不作为判断标准[4]。

1.2.3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问卷(ULAQ)。为弥补周步成等主编的《学习适应性测验手册》(ATT)主要适用于中小学生的局限[5],2004年徐小军编制大学生学习适应性量表,采用因素分析法确定了问卷内容,将大学生学习适应分为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前者包括专业兴趣、自主学习、压力应对3模块,后者由方法应用、求助行为、环境选择、信息利用、知识选择5部分组成)[6]。该问卷8个成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在0.512-0.79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533-0.852之间,说明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各个因素之间结构效度的相关在0.298-0.789之间,表明问卷具备不错的效度,能够成为测量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水平的有效工具[6]。本研究选用该量表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工具,所有调查人员均需事先经过系统的严格培训。

1.3 统计方法

施测程序采用统一指导语,测验进行前提示被试须认真作答独立完成,专业人员在施测过程中给予必要解释,要求被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验完成即统一回收材料,经核对后进行编码。数据采用EPidata 3.1中文版进行数据库设计、背靠背双重数据录入和检错,数据管理、分析和绘图均采用empower_R统计软件中文版完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新生中无心理问题、心理健康应受关注的问题和可能有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41.19%(505/1226)、48.53%(595/1226)和10.28%(126/1226),其中男生分别为41.01%、47.96%和11.03%,女生为41.29%、48.83%和9.89%,不同性别新生间心理问题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考试挂科、贫困生、非浙江省籍和自身健康状况较差人群中,应受关注或可能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各自的对照人群(P<0.05),见表1。

表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n(%)

注:a9人挂科信息缺失;b16人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缺失;c1人籍贯信息缺失;d6人身体健康状况信息缺失。

2.2 学习适应得分

调查显示,1226名新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得分分别为63.90±9.51(均数的95%CI: 63.36-64.44)和93.51±12.70(均数的95%CI: 92.79-94.24),与新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源地无统计学关联,但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有显著性相关,身体较差或身体健康状况一般者,其学习适应得分显著低于身体健康良好者,见表2;医学专业、非医学专业的新生中,挂科或未挂科但无奖学金人群的学习适应得分均显著低于未挂科且有奖学金的新生,见表3,提示在进一步分析心理健康与学习适应得分间的关联性时,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均可能是重要的混杂因素,需要通过多因素分析模型予以校正。

2.3 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适应的关联性

为定量分析新生心理问题的罹患风险与学习适应得分间的关系,在没有学习适应判断标准的情况下,按照目前国内外通行的数据分析方法,将所有新生按其学习适应指标的具体得分,分别进行4等分,以分析新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习适应指标的关联性。结果显示:大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罹患率与其学习适应得分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且存在明显的线性趋势,见表4。

表2 不同健康状况新生学习适应比较

注:表中数据服从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者,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成组t检验比较其组间差异,反之则采用中位数(Q1-Q3)表示其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其组间差异。

表3 不同层次新生学习适应等比较

注:表中资料表示为中位数(Q1-Q3),H检验比较其组间差异,与未挂科且有奖学金比较,*P<0.05,**P<0.01;与未挂科但无奖学金比较,#P<0.05,##P<0.01。

表4 大学生心理问题罹患风险与其学习适应得分的关系(广义线性模型)

注:校正因素:性别、学习成绩、身体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源地。

3 讨论

3.1 心理健康问题

调查显示,新生无心理问题者为505人(41.19%)、应该受到关注者为595人(48.53%)、可能有心理问题者为126人(10.28%);是否考试挂科、贫困生、不同省份学生和身体健康状况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水平。提示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这与他们即将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等有关[7]。挂科新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其对照组新生,究其原因可能挂科新生由过去具有优越感的尖子生成为现在的学困生,并由此产生的心理落差所致[8]。贫困生心理问题时常多发,这和他们的家庭经济支持、落后文化的社会归属,以及校园文化中攀比风气的推波助澜密切相关[9-10]。浙江省籍生源的心理问题较非浙江省籍生源严重,可能与抽样院校地处东部,浙江省籍高校毕业生多,毕业就业压力大于非浙江籍生源有关。此外,调查还发现身体健康良好的新生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可能是身体健康的新生较喜欢参加团体性、竞争性活动,具备善于交际、精力充沛、生活态度乐观等特点所致[11]。

3.2 学习适应状况

结果显示,1226名大学新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得分分别为63.90±9.51和93.51±12.70,该结果比徐小军等在重庆、四川抽调7所高校获得的学习动力(农村和城市生源分别62.22±12.30和61.47±12.34)和学习行为(农村和城市生源分别为91.03±13.95和87.86±14.01)研究结果稍高[6],可能与东部地区以医科类大学为主和以中西部师范类为主的样本差异所致。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状况与其家庭经济状况和生源地无统计学关联,但却与其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成绩较差者,其学习适应水平显著均低于对照组,这与段军钢等的研究结论相同[11],其原因可能是身体素质良好的新生较身体素质一般和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拥有更好体魄,更强的专业兴趣和归属感,更强的外界抗压能力和更优的自我学习管理能力[12]。此外,无论是医科类专业还是非医科类专业均显示,学习适应得分较高人群的学习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获奖学金的新生在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两个维度均高于未获奖学金及挂科者,说明任何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适应性方面,优秀生均比一般学生要有更强的学习动力和更优秀的学习行为。

3.3 心理健康和学习适应的关联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尽管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因素众多,但多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在校正了众多的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其学习适应水平(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得分)间存在明显的关联性,学习适应能力越强,其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越低,且呈现出明显的线性趋势,提示学习适应能力可能是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独立影响因素,其原因可能是学习适应能力越强的新生,更能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他们学习目的明确,能够掌握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具备克服学习困难的意志品质等[13],学习起来亦更为轻松,出现因学业不佳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概率亦更低,提示通过提高新生学习适应能力可能是大幅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姜巧玲等研究发现,学习成绩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14],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大学新生更容易出现,如精神病性、抑郁和神经症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成绩较差学生在以上几个方面反而显著的优于其对照人群,与本研究结论相反。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该研究采用了学生的平均成绩作为其研究指标,而本研究则以学习适应得分作为判断其学习适应状况的依据,从而导致了两个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是该研究中仅采用t检验和简单相关分析探讨了学习成绩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这就难以避免众多潜在混杂因素对其研究结论的影响。而本研究选用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行为得分作为主要的研究指标,相比前者更具有可识别性和标志性,其实用性和易用性也更强。另外,本研究采用了分层整群抽样,随机选择研究对象展开匿名调查,所使用研究工具均为国内外较为成熟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所有调查人员均事先经过了严格的培训,并进行数据的背靠背双重录入和检错;数据分析则主要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校正了众多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因此,本研究结论的可信度相对更高。

[1]刘秀菊.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08.

[2]甘雄,朱丛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8):75-76.

[3]翟忠美,任华能,万昌秀.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9(8):19-20.

[4]金晓凤,刘洁,金理奏,等.温州市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问卷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13,26(4):95-98.

[5]崔成克,孟庆茂.《学习适应性测验》结构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1998(2): 176-177.

[6]徐小军.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结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朴婷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始业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6,35(6):73-74.

[8]沈履平.论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和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14):50.

[9]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10]周炎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6(6):530.

[11]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89-190.

[12]洪显君.浅谈阳光体育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获益平台[J].四川体育科学,2009(4):52-53.

[13]凌辉.中学生学习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4):297.

[14]姜巧玲,陈琳.大学新生学业成绩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5):119-12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