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孙玉娇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表征自己想法和进行意义建构的载体,也是展示儿童独特性的窗口”。幼儿是天生的游戏者,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①近年来,随着“课程游戏化”“自主游戏”等理论的探讨与实践,幼儿园游戏实践也在不断地得到研讨、实施、再研讨。近期,笔者观摩了形式各异的幼儿园游戏实践,表面上看所有的游戏都是热闹非凡,但是笔者在蹲下来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却多次听到了“我都会了,没意思”这类童言童语。这一现象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和思考:教师该如何面对游戏中幼儿兴趣丧失的现象呢?
作为幼儿园游戏的主体,幼儿在游戏中忙忙碌碌:娃娃家的“妈妈”忙于炒菜,小银行的“职员”忙着做钱、为顾客取钱,表演区的小演员们在兢兢业业地演出……游戏场面十分热闹。可这种热闹,只是基于成人的感觉和判断,幼儿真的喜欢并享受这样的游戏吗?当蹲下来和幼儿进行一番交流之后,笔者发现成人所看到的“忙忙碌碌”何尝不是幼儿的“无所事事”呢?
游戏时间开始了,由于下雨的缘故,大班教师将娃娃家游戏设在了走廊里。走廊空间较小且材料较少。娃娃家的“妈妈”拿着锅和铲在炒菜。这时“姐姐”走过来,“妈妈”将锅里的菜分了一些给“姐姐”,两个人开始一起炒菜。她们不停地翻炒,把材料放进锅里炒一会儿,然后拿出来再放进去重新炒。整个游戏过程中两名幼儿都在不断地重复着这一行为。
笔者:你们为什么一直在炒菜呀?
幼儿:因为要吃饭呀。
笔者:那什么时候能炒好呢?
幼儿:游戏结束的时候吧。
笔者:你为什么不做点别的事呢?
幼儿:没什么好玩的,“妈妈”的任务就是炒菜做饭。
由于游戏材料的缺乏和教师引导的缺位,幼儿把游戏当作任务来完成,对角色没有较为全面的认知。幼儿通过简单的重复行为打发游戏时间,兴趣的缺乏使得幼儿在游戏中无所事事。“身负重任”的幼儿只好“坚守岗位”,尽力将“游戏”表演给参观的客人老师们看。游戏中,笔者希望看到的是兴趣盎然、全情投入的游戏者,而非面无表情“坚守岗位”的工作者。
笔者看到小银行里负责给大家取钱的两名“职员”在窃窃私语。出于好奇,笔者上前询问,便有了以下对话。
笔者:你们是做什么的呀?
幼儿1:我们是小银行的,负责取钱。
笔者:那没人来取钱的时候你们做什么呢?
幼儿1:做钱呀,一直做钱很无聊的。
笔者:那你们为什么要一直做钱呢?
幼儿1:没办法呀,我们在玩小银行,就只能做钱喽。
幼儿2:没人看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会偷偷聊会儿天,哈哈——
可见,幼儿把“小银行”游戏当作工作,不忙的时候就悄悄聊一会儿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幼儿疲于反复地做钱、取钱,小银行的游戏情节真的没有其他发展方向了吗?游戏的本质告诉我们,只有“当游戏者全神贯注于游戏时,游戏活动才会实现它所具有的目的”②。这样的游戏是全情投入的真游戏吗?若“只有游戏的躯壳,没有游戏的灵魂”③,脱离了游戏的本质,幼儿园游戏目的何在?这值得我们在游戏实践中时常反思。
表演区里精彩的小提琴演奏、魔方复位表演、魔术表演吸引了客人老师们的目光。三名幼儿的表演结束以后,客人老师还意犹未尽。
客人老师:再来一个!
幼儿(魔术师):我只会变这一个魔术。
客人老师:那再来一首小提琴曲吧!
幼儿(小提琴手):我也只会这一首,那我再拉一遍吧。(幼儿表现出些许无奈)
显然,小提琴手、魔术师和魔方表演者是表演区固定的演员。他们有固定的表演节目,一遍一遍地给“看客”们重复表演。他们穿着精美的表演服,但未曾看到他们享受表演的愉悦。这到底是“儿童游戏”还是“游戏儿童”呢?正如邱学青教授所指出的,“幼儿园自主性游戏只是形式上的自主,而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幼儿自主性的形成有赖于教师的自主性,而当下幼儿园缺乏适合自主性形成的土壤和条件”。④
由上述三个案例可知,虽然幼儿在游戏中能够做到轻车熟路、得心应手,但他们表现出了“我都会了,没意思”的无奈。没有游戏体验就没有游戏,没有游戏精神就没有游戏者的精神。作为幼儿教师,我们不该忽视幼儿的游戏情感体验,而应重视倾听幼儿,发现他们真正的游戏需求,分析原因并探究有效的策略。为此,笔者进行了幼儿访谈,试图从幼儿的视角去找寻原因。
在幼儿访谈中,笔者记录了这样的童言童语:“银行就只有做钱和取钱,很无聊,没什么好玩的。”“幼儿园好多玩具都坏了,都玩过,没意思。”“玩来玩去的,从头到脚都只有玩了很久的玩具,幼儿园可以换一批新的、永远玩不腻的玩具。”“不喜欢果汁店,一直让我付钱付钱,很无聊。”…… “无聊”“不好玩”道出了一些幼儿园现有游戏已经无法满足幼儿兴趣的事实。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每当班级里开设一个新游戏时,幼儿总是争先恐后地参加。可当游戏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幼儿对某个游戏已经轻车熟路了,此时如果没有增加新的游戏内容或者没有想出新的玩法,幼儿很快就会失去兴趣。游戏的趣味性是吸引幼儿全身心投入游戏的重要因素,乐在其中的游戏才能使幼儿得到真正的发展。游戏不是任务,也不应是浮于表面的形式。
教师的角色身份使得教师有着强烈的教育意识,教师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幼儿的发展。一些教师常说:“如果让幼儿随便玩玩,那幼儿的发展怎么办呢?”“游戏也好,集体活动也好,都是为了幼儿的发展。”“有的幼儿只喜欢盯着一个区域玩,我就担心他其他方面的发展,有时候也会引导他去别的区域尝试一下。”……不管是课程还是游戏,幼儿园作为一个教育场域,教师的教育意识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游戏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教育性的超载,如幼儿所说:“走廊里全是字,我不认识,没有东西玩,不喜欢。”“有些规则是老师写的,有的字我们不认识,但是老师会告诉我们是什么意思。”“在幼儿园多学点本领,上了小学才不吃亏。”……诚然,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关注幼儿的发展。教师煞费苦心地将自己的教育理念精心设计在幼儿一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即便是在最轻松愉悦的游戏中也未能避免。黄进教授认为:“在孩子游戏开始时,教师会特别强调‘你要想好怎么玩,玩什么’。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会急切地教孩子‘你应该这么玩,不要那么玩’。在孩子游戏结束后,教师会热衷于询问‘你学到了什么?以后你应该怎么做?’。”⑤有的教师生怕幼儿傻淘气、傻快乐而学不到东西。
在看似进行得热火朝天的游戏中,笔者多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有的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坚持性,虽然选择了某个游戏,但玩一会儿就不玩了,无所事事地游走于正在进行的游戏空间中。追问其原因,幼儿通常会说“我都会了,没意思”。这说明幼儿对现有游戏的难度不满。由于很多游戏进行的时间比较久了,幼儿已经完全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和整个流程,此时的游戏对幼儿来说不再具有神秘感,整个游戏过程不再具有挑战性和未知性,也不会遇到问题,更别谈解决问题了。幼儿喜欢新鲜、未知、有挑战性的事情。游戏挑战性的缺失使幼儿在游戏中无法体会到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游戏中出现了幼儿漫无目的地重复操作。如果我们认同幼儿园游戏环境首先是幼儿的,其次才是教师的,那“幼儿园里应该有适合儿童身高的各种游戏材料,有吸引儿童目光的各种游戏场地,有邀请儿童深度卷入的游戏伙伴,有挑战儿童认知水平的游戏情境”⑥。
教育者的身份使得教师常常以管理者的姿态屹立于幼儿之中。虽然在观念上教师也能清楚地将自己定位为幼儿游戏的引导者、支持者,但游戏实践中的做法不尽如人意,管理者的逻辑随处可见,如“游戏材料拿多了不好收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先完成任务的先选游戏”等。教师该如何面对幼儿在游戏中兴趣丧失的现象呢?
不经观察的引导是盲目的。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观察幼儿的游戏。一方面,细心地观察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情况,如游戏需要、游戏水平、游戏材料的使用以及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发现游戏的可能走向和新的生长点,以便为幼儿提供及时的支持和帮助。有时幼儿的游戏停留在某些行为的重复操作上,不仅仅是因为幼儿游戏水平有限,还可能是因为教师没有及时地观察并引导幼儿去探索更丰富的玩法,才会出现幼儿在教师看不到的地方说悄悄话的现象。因此,教师不仅要为幼儿创设支持性的游戏空间,更要勤于观察幼儿的游戏,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
幼儿在游戏中的简单重复,并非说明幼儿没有经验,而是因为幼儿的经验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还不能有意识地去梳理自己的生活经验,需要教师的引导来帮助他们梳理并提升已有的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来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经验,以推动游戏情节的深入发展。如在“小银行”游戏里,教师可以提出要“办银行卡”的要求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制作一张银行卡,激活幼儿的相关经验,使幼儿主动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当游戏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幼儿已经反复操作并十分熟悉游戏材料了,自然会出现幼儿游戏兴趣减弱的情况,这时需要更丰富的材料来支持游戏的进一步发展。“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环境中一定到处充满童性、玩性、游戏性”⑦。教师应及时地增添新的材料,一方面能够启发幼儿发现更具创造性的玩法,从而使游戏不断地发展下去;另一方面能使游戏主题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促使幼儿获得更全面、更系统的经验。持续的游戏情节也为幼儿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教师要做幼儿游戏的支持者,为幼儿提供适宜、丰富的游戏材料,满足幼儿多样化的游戏需要。
“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慢生活和自然节奏的地方。因为,这里生活着一群年幼的孩子,他们以游戏为生命的重要内容,他们以好奇的心态、探索的眼光、泛灵论的思维、艺术家的直觉一点一点地感知、打量、建构他们的经验世界。”⑧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游戏期是短暂的⑨,当儿童的理性思维发展起来时,会束缚儿童通过游戏自由地表达。因此成人要珍惜幼儿的游戏期,把游戏还给幼儿,让游戏精神滋养幸福童年。
注释
①〔英〕Annie Woods,等.儿童发起的游戏和学习:为无限的可能性而规划[M]. 叶小红,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21:3.
②〔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M]. 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9:131.
③黄进.游戏与自由[J]. 东方宝宝(保育与教育), 2016(12): 1.
④邱学青.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实现条件[J]. 学前教育研究, 2008(1): 55-58.
⑤黄进.游戏者无为[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09(4): 1.
⑥⑦⑧王海英,等.儿童视野的幼儿园环境创设[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17,17,65.
⑨邱学青. 幼儿园游戏指导[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2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