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赖 薇 林 琼
提高园本研训一体有效性的实践与思考
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第一幼儿园 赖 薇 林 琼
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是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同时也离不开具有实践性、问题性的园本研究和多种形式的园本培训。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成效,也需要通过教育实践和课题研究加以运用和检验。当前,一些幼儿园存在着研训分离的现象,教师培训侧重于宏观意义上的岗位培训,缺乏针对教师教育实践中存在问题的专题培训,难以切实为教师解决具体的教育实际问题,因而在某些方面失去了培训的有效性。此外,一些教研部门组织的教学研讨,往往缺乏即时性,较少针对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相应的专题研讨,导致教研与教学效果停留在实践层面的重复状态。为此,我们对如何解决上述培训与研究中的弊端以及如何提高园本研训一体有效性,进行了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
我们以课题研究中典型、鲜活的案例为载体,剖析案例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行开放式的切磋、争鸣等,不断提高教师观察、分析、解读幼儿的能力,进而提高园本研训一体有效性。如在生活活动“包春卷”中,教师循着“发现幼儿的问题—分析幼儿已有经验—提出支持策略—观察、分析和解读幼儿行为—反思和调整教育策略”的路径,引导幼儿开展品尝春卷,了解春卷食材;选择食材,保证营养均衡;商讨加工方法,学习使用新工具;尝试加工食材,确定最佳方法;动手操作,亲身体验包春卷等系列活动。幼儿动手制作、亲身体验,与同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获得了有益的生活经验。在探索性活动区游戏“玩谷豆”中,教师首先投放各种谷豆、各类不同开启方式的容器、各种勺子等,引导幼儿选取适宜的容器和工具装舀谷豆;增加标有不同刻度线、大小相同的瓶子,提供口径和漏斗伞面大小不同的多样漏斗,鼓励幼儿与同伴玩“装一装、听一听、比一比”游戏,发现和比较瓶子装入谷豆量的多少与发出声响大小的关系,指导幼儿根据瓶子中的谷豆量进行排序;提供观察记录表、量尺、笔、任务卡等,引导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分别记录谷豆量和瓶子发出声响的大小之间的关联,并根据任务卡的提示,给小动物送谷豆,进一步增强幼儿探究活动的趣味性。此外,活动区游戏“水管乐”中鼓励幼儿探索水流方向与水管连接之间的关系,创造性游戏“榕城小吃街”中由幼儿引发的“问题树”等,这些案例均促使教师围绕《指南》中各领域教育目标、幼儿典型表现,以独特的视角、适宜的方式,捕捉幼儿学习与发展中有意义的信息和契机,诊断、支持、促进幼儿获得有益的经验,获取幼儿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轨迹。
案例研究使教师认识到应当让教育教学问题进入自己的研究视野,将问题作为关注点和研究点,循着“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生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研究思路,不断审视和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案例研究让教师领悟到幼儿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心灵探索世界、感悟生活,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观察幼儿、解读幼儿、回应幼儿;案例研究使教师之间产生共鸣,找到研究的生长点,认识到不应忽略幼儿一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应对其始终保持一份敏感性,把反思研训作为自己日常教育教学的一个部分、一种习惯的意识。
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重点、困惑、问题等,开展内容丰富的园本培训活动,采取形式多样的园本培训方式,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园本研训一体有效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岗位练兵:组织教师立足岗位,围绕教育活动设计、模拟教学、教育活动评价、学科技能等方面,开展一系列岗位练兵活动,促使教师深入学习《指南》,灵活运用学前教育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现场视导:由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级骨干教师等组成现场视导组,深入教师的教育现场,进行充分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具体的、当下的教育问题,促进教师进一步反思自身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自觉地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参与式研讨:为教师创设学术争鸣的条件与机会,鼓励教师围绕课题研究的某一主题或问题进行集中学习、平等交流、相互讨论、互相质疑,在多种观点碰撞中吸纳借鉴、优化组合、达成共识,增强教师园本研训的主体性,孕育园本研训文化。
互动式学习:幼儿园各个层面教师建立互动网络,即管理者与一线教师之间对话,课题指导教师与课题组教师之间研讨,试点班教师与非试点班教师之间交流,省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示范辐射,课题组成员之间、各课题组之间互动等。学习与研究共同体的建立,使园本研训更具实效性、适宜性。
交流分享会:组织教师阶段性地交流和分享课题研究成果、教育经验、外出培训收获等,促使教师将有益的经验、体会、感悟迁移到课题研究中,进一步拓展园本研训的思路。
讲座式培训:借助省幼教培训中心的资源优势,鼓励教师自主参加各级各类研讨会开设的专题讲座,促使教师进一步了解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信息和发展趋势,为园本研训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引领与指导。
分层式培训: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根据新手教师、熟手教师、骨干教师的专业能力及自身发展规划,在课题研究、培训学习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要求,为教师搭建适宜其最近发展区的专业成长平台,引领和支持教师按自身的速度和方式,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自主性学习: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为教师订阅教育刊物、配备图书资料等,激励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学习,进而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目的。
网络学习:教师结合自身教育特点和研究方向,依托省远程培训平台、校园网和QQ群,快速、便捷地了解和获取学前教育新动态、新信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师徒共赢项目:骨干教师与新教师“手拉手”,签订“指导协议书”,从师德师风、日常保教、课题研究、家园互动等各项工作进行传、帮、带,在指导和互动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与层次性,我们选择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为课题研究的主要载体,鼓励教师根据自身专业素质优势或研究兴趣,找准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其作为自身研究的切入点,开展园本研训一体研究活动,将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与学习培训紧密结合,增强教师研究过程专业成长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园本研究与园本培训有机融合、相互促进,达到了研中有训、训中有研、以研促训、以训促研的目的。
在实践中,教师对如何在生活课题研究中践行《指南》倡导的“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感到困惑,对幼儿生活活动的涵义理解不到位,仅仅停留在盥洗、进餐、睡眠等方面。于是,我们围绕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组织教师学习《<3 ~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李季湄教授撰写的文章《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邀请专家开设了“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于幼儿”“幼儿生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等专题讲座;结合《指南》健康领域的目标、典型表现、教育建议等,开展参与式研讨与交流分享活动;选派教师赴省内外参加各级各类专题研讨会,进行实地考察,并分享相关内容与经验;围绕幼儿一日生活保教结合、生活活动常规培养的核心要素及策略等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等。同时,指导者进入幼儿生活活动现场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引导教师发现和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例如,“生活服务坊”中创设怎样的环境才能促使幼儿自主、安全、便利地进行操作探索;选择哪些食材有益于幼儿获得操作和加工的经验;如何根据食谱要求加工所需的食材;等等。通过边研边训,教师认识到一日生活各环节均蕴含着丰富的学习与发展契机,应注重研究幼儿的一日生活,让教育自然地融入幼儿当下的生活中,让幼儿形成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反思原有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形式,从生活服务(自我服务、值日生活动、园内劳动等)、生活规则(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卫生习惯等)、生活体验(走进自然、走进乡土、混龄活动等)等方面,拓展生活活动的内涵与外延,将践行《指南》精神与“关爱生命、根植生活”的园本课程理念渗透于教师的课题研究中,有效实现了园本研训一体化。
在提高园本研训一体有效性的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拓展了园本研训一体的思路,创新了园本研训一体的方式、方法,提升了教师践行《指南》并将课程改革与园本研训有机融合的能力。伴随着贯彻《指南》的不断深入,我们将进一步思考怎样在《指南》背景下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和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不断优化和创新园本研训一体的有效策略;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教师园本研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园本研训一体更趋于科学、完善,让“研”与“训”孕育生机勃勃的园本文化。
(责任编辑:吴梅香 林静)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