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万素军, 吴翠丽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短视频开创了“音乐+视频+社交”的新形式, 实现了观众与观众、 观众与博主间的双重互动, 其如杂货店一般充满了丰富与盘算, 逐步实现了消费的综合活动, 已成为当今人们的主流消费趋势。 大学生思维敏捷, 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且追求新异, 喜欢潮流和时尚, 短视频自然受到他们的捧爱。 然而, 大学生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成熟程度还远远不够, 大多仍停留在对事物的感性认知层面。 受年龄限制, 大学生容易沉迷于短视频的视觉盛宴, 往往无法察觉视频背后所隐含的消费异化陷阱, 消费观念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因此, 探讨短视频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双重影响, 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 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短视频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消费空间, 大学生在短视频消费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消费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得益于短视频的趣缘性、 视觉化和高效性特征, 大学生在消费实践中彰显了消费个性心理, 提升了消费审美素质, 优化了消费合理性,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趣缘指的是因相同或相近的兴趣、 爱好等形成的紧密联系。 首先, 从表现内容来看, 多样化的视频内容为趣缘性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短视频的内容极具多样性特征, “包括生活技能、 美妆时尚、 搞笑恶搞、 旅行美食、 街头采访等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1]。 内容丰富、 风格多样, 实际上是提供了多种兴趣选择, 以满足观众个性化的需求, 从而与观众结成趣缘, 使得趣缘性的形成有了可能。 其次, 从表现形式来看, 短视频的归类呈现方式最终促成了其趣缘性的展现。 短视频平台首页分为“关注、 推荐、 同城”三大板块。 不同板块聚集不同的趣缘、 展示不同的个性, 为趣缘的生长提供场域, 勾勒出短视频的趣缘性特征。
在趣缘性的展现中, 短视频通过一整套的逻辑环节形成了个性群体, 受个性群体的强烈刺激, 个性独立、 追新求异的大学生容易构建起个性身份认同, 并在个性身份认同的刺激作用下彰显消费个性心理。 首先, 趣缘性结成个性群体。 视频界面分别设置“点赞、 评论、 关注”区, 可以点赞视频, 或在评论区留言, 与同“趣”用户进行互动。 用户间依靠对同一或同类短视频的喜好聚集起来, 在交流互动中发现彼此的共性, 结成个性群体。 其次, 个性群体构建大学生的个性身份认同。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自我的认同总是借助于他者, 自我是在与他者的关系中被构建的, 自我即他者。”[2]43在拉康看来, 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是与他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大学生正处于由依赖走向独立的过渡阶段, 自我建构正在完成, 需要外在他者的确认。 在短视频“镜像”中, 大学生如同婴儿看到自我与其他用户的共性, 他们真切地认识到了自己。 个性群体作为“他者”, 对“我”(大学生)的兴趣、 爱好、 志向等进行认可和赞扬, 如同婴儿发现可以控制镜中的自我一般, 他们确认了自我, 最终达成了个性身份认同。 最后, 个性身份认同强化大学生的消费个性心理。 大学生的个性意识普遍较强, 更容易受到个性身份认同的刺激作用。 在与短视频的“镜像”交互中, 他们自愿将“他者”想象为理想自我, 在与理想自我的对话中更进一步地确认和强化自己的个性心理, 进而产生了现实生活中模拟“他者”的个性行为。 加之短视频华丽的商品展示, 对这种模拟的实现很快就达成了消费。 大学生的消费个性心理得以彰显。 在消费个性心理的强化下, 大学生的个性表达欲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 个性消费观念随之形成。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个性消费已是大众所趋。 大学生个性消费观念的形成既是顺应其消费个性心理特征发展的必然, 也是时代之必然。 只有尊重大学生的个性消费选择, 彰显其个性, 才能为大学生提供飞舞青春的舞台。
米尔佐夫曾指出:“新的视觉文化最惊人的特征之一是它越来越趋于把那些本身并非视觉性的东西予以视觉化。”[3]5作为视觉文化的时代产物, 短视频的视觉化特征明显。 在短视频盛行的今天, 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以短视频影像展现为视觉性的东西, 琳琅满目的商品被拍摄成为独立影像穿梭于各个短视频之中。 人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影像世界, 也越来越沉迷于美轮美奂的商品影像。
正如丹尼尔·贝尔教授所言:“声音和景像, 尤其是后者, 组织了美学, 统率了观众。”[4]154短视频运用视觉权力编码风格和趣味, 构建观众的审美认知, 尤其对理性精神尚不完全具备、 认知力和判断力还未完全独立的大学生群体而言, 这种审美认知的构建增强了他们对美感的把握, 提升了他们的消费审美素质。 为了迎合观众的猎奇心理, 短视频博主必须充分挖掘和探索全新的风格和趣味以博取观众眼球。 短视频由此生产出各种新的风格和趣味, 在视觉权力之下变得合法化、 无可争辩化, 从而成为一种定义。 例如, 李子柒短视频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要内容, 从美景、 美食到美器、 美乐, 全面展示着中国田园文化的美好风貌。 如同拉康的镜像, 李子柒短视频占据了观众头脑中“田园文化”的位置, 使观众无意识地认同李子柒版的田园文化, 并把这个田园文化当作是真正的中国田园文化。 李子柒短视频所挖掘的风格和趣味在观众眼中就成为中国田园文化的标本, 并通过视觉权力完成了对风格和趣味的定义。 对风格和趣味的定义是审美初体验, 短视频通过视觉“镜像”权力定义不同的风格和趣味, 使得观众尤其是认知力尚处于薄弱阶段的大学生开始有了对“美”的认识和判断, 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认知能力, 审美素质得以提升。
短视频利用“合法化”的风格和趣味引领时尚。 大学生在审美素质得以普遍提升的基础上能够迅速理解“时尚”, 并做出趋向“时尚”的消费行为, 从而形成审美消费观念。 短视频通过视觉权力对风格和趣味进行了定义, 以这种合法化方式使其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 作用于所有的社会场所”[5]13, 并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 进而成为一种时尚。 “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体的压力, 而在知觉、 判断、 信仰以及行为上, 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6]170受短视频“时尚”群体压力的影响, 个体往往容易做出趋向“时尚”的审美消费行为。 其中, 大学生群体更加喜欢流行、 追求时尚, 更愿意为“美”买单。 短视频所定义的风格和趣味不仅构成了大学生的基本审美认知, 而且明显地提升了大学生的审美和情趣。 同时, 趋向“时尚”的从众心理又催促着他们为这种时尚审美买单, 从而形成审美消费观念。 审美是一种人与生俱来的精神需求, 其本质是人自我实现的需要。 大学生消费审美素质的提升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审美消费观念的形成有助于他们在消费中满足自我审美需求, 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作为新的互联网内容传播媒介, 短视频突破了传统网络购物平台的技术发展水平, 以“短、 平、 快”的碎片化表达方式和智能算法推荐技术实现高效快捷, 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掌握商品信息, 避免盲目消费, 从而优化消费的合理性。
首先, 短视频专注于碎片化表达, 有利于人们在短时间内快速浏览商品, 掌握更多商品信息, 增强商品选择的合理性。 “短”指的是时长短。 短视频以10秒-15秒为最佳时长(最多不超过5分钟), 主题鲜明、 内容明确, 让人一目了然。 “平”指的是短视频与观众之间平等的交流。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抓住消费者眼球, 短视频往往采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生动的图像对商品进行全方位展示。 “快”指的是短视频APP的快捷操作。 短视频采取沉浸式视频播放模式, 以黑色为背景, 视频放大布满整个手机屏幕, 单个视频播放结束无需退出, 仅需手指轻轻向上滑动便可快速切换视频播放。 在“短、 平、 快”三大特征的交互作用下, 短视频制造了碎片时间内商品的庞大堆积, 人们在吃饭、 通勤的碎片时间里可以通过短视频轻松获取丰富的商品信息。 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大学生, 生来就在数字化的环境中浸润, 对短视频的碎片化技术特征更得心应手, 能够在碎片时间内高效获得大量商品信息。 在对商品信息的对比和分析中, 大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商品的本质特征, 更加理性地进行商品选择, 消费变得更加合理。
其次, 短视频运用智能算法推荐技术, 为消费者量身打造“消费舒适区”, 加强消费者对自身的了解, 从而避免盲目消费、 优化消费合理性。 智能算法推荐技术指基于大数据、 云计算、 人工智能等多种新兴技术实现个人专属信息推荐的综合系统。 短视频是当前智能算法推荐技术运用的典型, 通过智能算法推荐, 确保短视频内容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效匹配, 完成了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的关键性转变。[7]当用户开始关注某商品时, APP则根据长期以来对用户画像的信息收集, 向用户集中推荐数个同类产品, 出现诸多有关此商品的多维度测评视频。 由此, 打造出短视频的“消费舒适区”, 以智能算法实现对用户的全面“监控”。 作为最活跃的新媒体用户群体, 大学生的用户信息被搜集得最为广泛, 其个性用户画像也被描绘得最为完整。 “消费舒适区”成为了他们的个人空间。 随着智能算法对舒适区的不断更新和调整, 大学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需, 逐渐学会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商品, 消费合理性得以优化。 短视频既为大学生提供了非常全面的商品选择, 又通过智能算法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消费认知, 增强了消费主体意识。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科学消费观念的形成, 进而消解异化消费观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短视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彰显大学生的消费个性心理、 提升大学生的消费审美素质、 优化大学生的消费合理性, 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但由于短视频的行业规范还不完善, 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 短视频聚焦快感特征, 从生理、 心理、 精神3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层层迷惑和诱导, 营造出一个虚无的快感世界。 影像不再是真实世界的反映, 而变成了“所指”空无的“拟像”。 真实和虚假的界限日渐变得模糊, 逐渐形成一个“超真实”的景观社会, 不断制造的“伪需求”使得大学生陷入盲目享受型消费、 极度符号化消费和过度消费的泥潭。
快感指的是因外界刺激而带来的短暂的愉悦和满足。 短视频给人们带来了生理、 心理和精神的极端快感体验。 但这种体验只是一种表层的、 盲目的“乐”, 容易削弱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促成盲目享受型消费取向的形成。
首先, 强烈的生理快适感易导致大学生对理性的忽略。 短视频追求一击而中的短平快效果, 一“滑”而过的短时高频刺激能促使大量神经元同时放电, 被传送到视网膜时便产生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活动, 从而给观众带来视觉快感。 大学生本就处于理性思维培养阶段, 意志还不够坚定, 在视觉快感的冲击下容易陷入持续的感性快乐之中。 他们很少会思考视频内容的正确性, 也很少反思这种感性快乐的价值所在, 强烈的生理快感使他们逐渐失去了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力。
其次, “本我”的心理满足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理性。 作为视觉文化的产物, 短视频尤其强调“看”。 正如穆尔维所说:“在有些情况下, 看本身就是快感的源泉。”[8]在“看”的方面, 人们的“窥视癖”得到了满足。 短视频将“非视觉化”的东西予以“视觉化”, 包括个体隐私。 在这里, 人们光明正大地观察着他所想要观察的东西, 偷窥隐秘世界的错觉感油然而生, 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窥视癖”。 大学生本就容易沉迷于生理的快适感, 加之“窥视癖”的满足, 更容易对短视频上瘾。 而短视频的进入门槛较低, 用户素质参差不齐, 人们所“看”到的不一定正确, 也不完全符合主流价值观。 短视频环境错综复杂, 深陷其中的大学生容易被左右, 进而影响了正确价值判断, 逐渐失去理性思考能力。
最后, 虚妄的精神愉悦导致大学生彻底拒绝理性。 短视频满足了观众的心理欲望, 制造了盛大的快感狂欢, 使人们逐渐习惯于这种唾手可得的满足感。 “观看即获得”, 长久地观看似乎也让自己成为了视频中的“理想自我”。 他们愉快地沉浸在短视频所建构的虚拟世界之中, 享受着虚妄的精神愉悦, 其快感体验达到顶峰。 由此, 短视频穿越了生理和心理的表层快感制造, 成为一种直达人内心的“精神”享乐主义力量。 这种“精神”享乐主义从思想上麻痹观众, 也使意志力比较薄弱的大学生在短视频的极端快感诱惑下自然地选择了屈服, 在快感狂欢的满足中开始拒绝理性思考。
“‘真实’消费很大程度上是这种‘精神’享乐主义的产物。”[9]33当前, 短视频聚焦各网红、 明星的“隐私”生活, 其所用各物都能产出同款, 甚至连豪宅、 宠物、 造型都能一举引爆短视频平台, 享乐主义观念甚嚣尘上。 深探其背后的缘由可发现, 人们也许并不是对商品本身感兴趣, 而只是沉溺于在观看过程中所产生的愉悦心情, 究其根本是为“娱乐”买单。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和“超我”的建构期, 思想观念尚不成熟, 在短视频的极端快感下更加容易落入“精神”享乐主义的迷幻陷阱之中。 盲目地消费享受型商品, 一味地追求物质享乐, 漠视精神世界的贫瘠, 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虚妄的精神愉悦中, 人们已经全然忘记所看到的仅仅只是“视频”。 他们沉浸在终极快感之中, 其关于图像“所指”的想象被控制, 图像逐渐脱离对现实的模仿, 而旨在表现其自身的逻辑, 短视频的拟像化特征愈加清晰。
拟像指没有原本的东西的摹本, 拟像化意指一种脱离真实参照的虚幻。 短视频的拟像化指短视频影像不再是对现实事物的完全真实反映, 相反, 它开始按照自身的逻辑构建事物“运行”的准则, 赋予事物符号化意义。 这种意义的构建是通过图像“能指”功能对“所指”功能的操控来实现的。 首先, 图像的“所指”意义来源于人们根据图像对所表达对象的建构。 图像能指是“图像本身的物理性存在, 它必然指向其所表达的意义和现实的事物, 即图像所表达的对象”。 “所指在于它是人们根据图像对所表达对象的建构。”[10]86可见, 从图像能指到图像所指, 中间有一个过渡阶段, 即“图像所表达的对象”。 图像本身并不存在客观的、 现实的指涉物, 它只是我们对现实的建构。 其次, 短视频操控“图像所表达的对象”, 进而控制人们的“所指”想象, 构成商品的符号化意义。 在图像对现实的建构中, “图像所表达的对象”即图像能指的信息起着关键性作用, 然而“信息并不真实, 它只是真实东西的表征——这是千真万确的”[11]31。 图像所表达的对象可以是真实事物, 也可以是理想虚构。 短视频正是运用图像的这种信息塑造功能操控“图像所表达的对象”, 进而控制人们的“所指”想象。 最后, 图像“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商品符号意义固定化。 短视频通过操控“图像所表达的对象”, 建构着人们关于“所指”的想象, 从而构成商品的符号化意义。 同时, 这种被建构起来的符号化意义又成为人们新的社会认知经验, 继而成为下一次创造的能指信息, 短视频由此实现了图像内部不断的自我指涉和自我创造, 商品的符号化意义被固定下来。 只要它们出现在那里, 意义就已经显现。
这些商品的实际功用价值与其他同类商品别无二致, 只是在博主们精心打造的“所指”意义下, 才被冠以神圣色彩, 成为一种价值符号代表。 追求潮流时尚的大学生尤其容易在观看和模仿中形成极度符号化消费理念。 他们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更是商品的象征价值。 大学生正处于由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期, 渴望快速得到社会的认可, 而对附有符号意义商品的购买实现了对那种意义的占有, 即对社会认可的占有。 但这种占有不过是一种错觉。 商品的符号意义等同于美拉尼西亚土著人缩小了的模型, 拥有了这个模型仿佛就可以等待真飞机的着陆。 然而真飞机每次都会成功被白人接收, 大学生无法简单通过购买行为真正获得社会认可, 反而在这种极度符号化消费的过程中会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不利于正确人生观的树立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图像内部不断地自我指涉和自我创造中, 图像所指成为根本不存在的, 经过能指不断建构的对象。 所指的现实性因素在“能指—所指—(新的)能指……”的层层建构中变得逐渐空无, 图像与现实之间实现了分离。 “景观源于世界统一性的丧失”[12]9, 源于图像与现实的分离。 当图像分离于现实而独立存在时, 创作者便利用图像空无的“所指”意义构建全新法则, 塑造着人们的眼光。 短视频正是在图像的自我指涉和自我创造中打造着一场“狂欢”的景观秀。
这场景观在虚幻的堆砌下, 以实际物化了的世界观掌控着话语权, 控制着观众的大脑。 首先, 从表面看来, 景观就是对由现实生活转化而来的表象的统筹, “它的存在由表象所支撑”[13]。 当前短视频中, 这种表象已经在图像所指意义的空无中被消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虚幻, 短视频景观表现为形形色色的虚幻场景和意义的堆聚。 随着短视频的盛行, 一切事物都须以图像来显示自己的存在。 由此, 短视频景观彻底包围了真实世界, 虚幻场景和意义取代了真实, 人们生活在一种“超真实”的景观社会中。 其次, 从实质看来, “景观不能被理解为一种由大众传播技术制造的视觉欺骗, 事实上, 它是已经物化了的世界观”[12]3。 短视频操控“图像所表达对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和输出世界观的过程, 他们根据早已设定好的价值目标设计场景和意义。 这种“物化了的世界观”作为短视频的内核处于“全景敞视舞台”中央, 在圆环形观众席的全景注视中施予着无限权力, 利用舞台中心优势控制观众的目光, 迷惑观众的头脑。
“在景观所造成的广泛的‘娱乐’的迷惑之下, ‘大多数’将彻底偏离自己本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沦为景观控制的奴隶。”[14]在丰富的视听内容与多重的感官刺激下, 大学生沉迷于短视频的景观幻象无法自拔, 被动地接受着短视频背后的消费文化意味, 容易形成过度消费的错误倾向。 首先, 陷入短视频的消费陷阱。 由“金主爸爸”坐镇, 博主带货的短视频商品营销模式正广为流行。 幕后资本作为“少数人”主导着这场消费演出, 极力策划着“6·18” “双十一”等大型购物节, 展现出盛大的消费狂欢景观, 仿佛只有买到才是赚到。 大学生作为“多数人”之一, 只能在眼花缭乱的景观迷入中单向度地默认, 买到“好物”的心理满足和“薅到羊毛”的窃喜让他们放弃了思考和反抗, 反而对景观所制造的虚幻的充实深信不疑, 对真实的购物显得意兴阑珊。 其次, 过度消费观念盛行。 在短视频景观的控制下, 大学生已对短视频消费产生了依赖。 借助于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的应用, 短视频总能根据大数据描绘的用户画像进行精准推送, 对用户实现“非干预”的隐性控制。 于是, 大学生不由自主的在短视频景观中走向了全套的或整套的物, 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15]2-3, 最终形成了过度消费的错误倾向。 大学生围绕着消费活动和行为来组织, “消费”控制着整个生活, 进而逐渐失去自我, 变成了官能性的动物。
面对短视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与流行, 首先要尊重短视频趣缘性、 视觉化及高效性的显著特征,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积极发挥短视频对大学生消费观塑造的正向引导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性消费、 审美消费和科学消费观念。 需要注意的是, 在“拟像”景观的无声包围下, 大学生作为观看者被动地接受着眼前的一切, 其消费观念深受短视频景观的奴役。 因此, 探讨化解短视频对大学生消费观负面影响的应对之策, 规避负面影响所带来的巨大危害, 是当前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
正如西方著名的文化批判家凯尔纳所说:“在媒体奇观时代, 生活本身已经被电影化了, 我们像制作影视作品那样来构建自己的生活。”[16]6在短视频制造的“超真实”拟像中, 大学生把景观理解为现实, 并在景观的控制中走向消费异化的泥潭。 说到底, 这种“超真实”拟像是短视频透支大学生感性欲望的结果。 在“感性泛滥”的思维诱惑下, 大学生逐渐失去理性判断能力, 景观的实质与意义被掩盖。 他们错误地将价值看作商品的自身属性, 忽视了商品价值产生的劳动根源和商品作为价值实现形式的本质属性, 对商品表面的强大功能属性产生狂热迷恋和极度崇拜, 成为符号和景观的信徒。 因此, 自觉提高思想认识, 正确看待作为商品存在形式的景观及其价值, 才是大学生破除景观“魔咒”, 进而压缩消费异化陷阱的根本生存空间, 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根本思路。 一方面, 自觉树立甄别意识, 增强自身对事物的辨别能力。 在短视频构建的景观社会中, 商品往往附有特殊的符号化意义, 且这种意义披着“价值”外衣不易被发现。 因此, 大学生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自觉辨别商品的符号化意义与实际功用价值, 拒绝极度符号化消费。 另一方面, 自觉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马克思指出:“价值实体不外是而且始终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 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过程。”[17]428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短视频所表现出的商品的强大功能属性只是其使用价值, 亦或更甚, 只是人为建构的象征价值的展现。 这种由象征价值构建起来的符号和景观只是一种商品存在形式, 虽然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 但其实质是在商品生产和消费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是人为的资本运作方式。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期, 理论水平不高、 经验不足, 即使辨清商品的符号化意义也容易被其“美好的虚幻”所迷惑, 掉入景观陷阱。 对此, 大学生应自觉加强理论学习, 努力提高知识水平, 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 指导实践, 在认清景观真相的作用下拒绝“套路”, 避免过度消费。
在短视频不断创造的虚妄的快感享受中, 拟像开始取代真实, 视觉景观以及视觉体验的传递和占领取缔了视频本身的艺术表现和观众的艺术体验。[18]快感成为拟像和景观的价值起点, 是短视频对大学生消费观产生负面影响的逻辑根源。 这种快感主要表现为一种审美表层化, 短视频在审美表层化的权力视角下控制着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削弱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导致大学生沉溺于快感享受最终走向了盲目享受型消费的深渊。 因此, 促进深层审美、 提升大学生的思维理性, 从而消解快感愉悦是帮助大学生拒绝盲目享受型消费, 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关键环节。 第一, 加强对资本的价值引领。 资本是短视频运作的根本, 资本逐利性是短视频消费扩张的深层根源。 技术正是在资本的控制下逐渐陷入利益的追逐场, 助推快感的产生。 但也正是因为资本, 短视频消费才成为可能。 因此, 我们既不能盲目排斥资本, 也不能任由资本主宰, 要以正确价值观引领资本运作, 培育资本运作的正确意识, 避免资本因追求利润而滥用技术以致过度表层审美, 为大学生深层审美的实现奠定基础。 第二,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 大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以独立的审美意识构建一屏一画, 有效促进短视频深层审美化的实现。 同时, 短视频在这种深层审美化的实现中能逐渐提供更多的“从物质日常生活中暂时解脱的通道”[19]137, 从而促进大学生真正形成美学精神, 在深层审美的实现中提升思维理性, 进而拒绝一味的表层快感享受。 但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期, 完全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足, 在真假交绕的短视频创作生态中容易出现价值判断偏差。 对此, 高校需注重对大学生参与创作的教育、 组织和引导, 制定相关奖惩措施, 鼓励教师和大学生同参与、 共创作,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以正确价值观引领大学生创作, 帮助大学生在深层审美的实现和思维理性的回归中拒绝快感享受、 摆脱盲目享受型消费泥潭,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网络空间天朗气清、 生态良好, 符合人民利益。 网络空间乌烟瘴气、 生态恶化, 不符合人民利益。”[20]针对短视频内容无下限、 原则无底线的创作生态, 理应加强平台监管, 肃清“符号”和“景观”毒瘤,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营造良好环境。 一方面, 提高平台自觉、 加强自我监管。 短视频作为信息传播时的守门人, 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和管理信息内容, 承担着舆论监督与社会关怀的责任和义务, 理应提高自觉、 加强自我监管, 赋技术以正确价值导向, 营造良好的短视频消费环境。 对此, 可以制定相关约束条例和惩罚机制以规范营销手段和内容。 还可以建立健全平台信用机制和反馈机制, 督促平台商家互相监督, 为平台的自我改善和提升提供参考。 另一方面, 为克服短视频的自我惰性, 还必须运用外在强力, 加强政府对短视频平台的审查和监管。 第一,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政府可以充分利用法律手段,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对散播功利主义、 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观念, 营造“娱乐”消费氛围的商家、 博主进行严厉地整治和惩罚,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同时, 建立完善监管机制, 以专项整治为基础, 结合不定期检查, 发挥政府监管的最大效力。 第二, 加强网络信贷监管。 当前, 短视频平台与微信、 支付宝、 云闪付等支付渠道密切相连, 甚至自主研发了不少支付方式。 不良金融借贷机构趁虚而入, 以低门槛放贷特点吸引了无数人前往, 尤其针对无收入群体大学生更是诡计多端, 滋生大学生过度消费的温床。 对此, 为避免大学生过度消费, 从客观条件上来讲, 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信贷监管, 严格审查各借贷公司的经营资质、 放贷标准, 严厉打击不良、 违法贷款行为, 保障大学生资金安全, 营造风清气正的短视频消费环境, 为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念保驾护航。
现如今, 短视频充斥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大学生在短视频观看中获得满足, 也逐渐在短视频消费中沉沦。 可以体悟到的是, 短视频的趣缘性特征显著、 强调视觉效果且高效快捷, 在大学生消费观塑造方面展现出积极的正面影响。 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 短视频表现出鲜明的快感特征, 并在快感的沉迷中进一步制造拟像, 逐步引诱大学生在景观的笼罩中走向消费异化, 对大学生消费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对此, 大学生应自觉提高思想认识, 辨清商品的符号外衣, 压缩消费异化陷阱的根本生存空间。 同时加强对资本的价值引领, 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作, 从而促进深层审美、 提升大学生的思维理性, 消解错误消费观念产生的快感逻辑根源。 此外, 还应加强平台自我监管和政府管控, 共同营造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良好环境氛围。 依靠大学生个人、 短视频平台、 高校及政府的协同力量, 帮助大学生规避短视频消费中的异化陷阱, 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