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李 颖, 谢海峰
(1. 中北大学 招生与就业工作部, 山西 太原 030001; 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三二七工厂, 广东 广州 510500 )
在社会主义建设、 改革开放和伟大复兴中传承、 弘扬、 发展的红色精神, 是承载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中国特色红色基因和传统文化内涵, 具有教育、 团结、 规范、 弘扬、 引导、 鼓舞的功能[1], 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所有其他阶级政党的显著标志和政治优势, 是中国人民永远保持本色的“生命密码”, 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各种困难的“制胜密码”,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精神密码”, 是引领中国青年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思想源泉”[2]。
党的十八大以来, 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 新文化建设体系、 社会管理体系等都取得了历史性发展和进步, 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关头, 这就要求新时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要勇于担当、 善于担当, 担负起时代文化重任和精神使命, 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3]大学生不仅是中国的未来, 更是中国的红色精神继承者、 发扬者和强国建设者。 然而, 在全球信息互通互联的背景下, 不同思想、 文化、 观念和信仰相互交织和碰撞, 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西方多元化思潮和网络信息的浸蚀, 难以明辨是非, 被一些不良言论所诱导, 产生厌倦与负面的情绪和想法等。 因此, 在大学生中强化红色文化教育、 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传承红色血脉极具时代性, 既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又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相一致, 是新时代新发展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真研究且亟待做好的大课题。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 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 骨气、 底气, 不负时代, 不负韶华, 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4]高等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才的重担,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担负起大学生文化精神和思想道德建设重担, 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5]将红色教育中蕴含的爱国、 敬业、 百折不挠、 不怕困难、 不怕牺牲、 以文化教育人、 以文育才的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 有助于拓宽思政教育的维度和内涵, 增强思政教育的说服力、 亲和力与有效性。[6]
红色文化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思政教育素材, 高校思政教育应紧扣这一活的教材, 采用各种措施将之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 致力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和世界观, 坚定理想信念, 提高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升华思政教育育人目标。目前, 中国高校学生思想理论教学仍是以讲授、 传授为主, 缺少鲜活的课堂案例, 很难使学生在思维问题上产生共鸣。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精神和物质”教材, 具有鲜明历史和时代特色, 在学校思想理论教育中引进红色教育资源, 能较好地破解这一难题。[7]将红色精神融入思政教育, 融入课程思政, 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 让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学习和观看红色文化, 身临其境触摸红色文化, 用心体会红色文化的正能量, 使其能切实认识到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和厚重历史, 从而达到提高思想素养的目的, 能动地、 积极地、 专业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中。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文化中的人, 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即认识和明确自己国家、 地区或所处区域文化的形成、 发展、 演变历程和作用, 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转型的能力和在新时代条件下进行文化选择的能力。 红色文化自觉形成需要经历艰苦探索和复杂的认识过程, 通过故事、 情节、 实物、 剧目、 影像、 图片、 遗址、 场馆等多种载体,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红色文化。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把这些内容以图形、 文字、 声音、 图像、 视频等立体化的形式融入到学生的思想生活中; 通过安排学生参观红色历史事件的场馆并进行游览, 在参观学习活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 互动、 表演, 通过这些生动、 鲜活、 直接的活动型、 体验式的思想理论教学形式, 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革命先烈们在艰难时代中的理想信念和执着精神, 使学生对红色文化中的红色元素、 红色符号、 红色精神有客观、 真实、 全面的认知, 明确红色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主旋律, 树立红色文化发展的根本思想不动摇, 形成红色文化自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 更深沉、 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兴国运兴, 文化强民族强。”[8]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9]只有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才能不断繁荣和兴盛, 在2035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05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新时代的大学生们要树立起更加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以变革、 发展、 改革进程中的先进人物和历史重大事件为主体, 以建设社会主义红色文化为发展目标。 通过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红色文化、 先进事迹和革命精神等, 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精神活力, 回答好大学生需要哪种文化的答卷, 使红色文化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 引领大学生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 践行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文化, 书写红色文化, 树立文化自信, 使红色文化代代相传不断流, 始终保持红色的纯粹性、 真实性和鲜活性。 着眼当下, 放眼未来, 将红色文化根植于大学生群体中, 引领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文化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 坚守文化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 以红色革命的历史事实为切入点, 可以让大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革命历史, 坚定理想信念, 赓续中华民族红色血脉和精神谱系, 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红色文化内容丰富独特、 类型多样, 源于人民大众, 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 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资源。 提升综合文化素质, 推动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但是, 就当前我国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现状来看, 与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突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 也必将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是其他教学方式或途径不可替代的。 将红色文化或元素融入思政教学和课程思政, 对于高校教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任务, 没有经验可以借鉴, 只能边教学边摸索, 部分课程为了思政而思政, 生搬硬套, 没有跟踪红色文化教育是否被学生掌握, 是否落到了实处, 是否起到了铸魂育人作用, 缺少必要的互动。 红色文化入脑不入心, 从而影响思政教育的质量和育人目的。
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但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教学时, 很少用发展的观点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讲授红色文化, 缺乏与时代特性相结合的意识, 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规划与执行标准, 教学形式单一, 缺乏多元化、 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使得红色教育的实效性和创新性都不高。 主要原因在于各高校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对其不能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没有设置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程体系与考核体系也不完善, 绝大多数流于表面, 不能够凸显本校的特色, 如中北大学作为兵工院校, 就要彰显国防教育、 军工文化等特色, 并且能与山西当地兵工文化相结合。[10]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 许多高校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没有在文化长廊、 展馆、 看板上下足功夫, 导致传播学习红色文化平台不够, 整体教育氛围不浓厚, 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甚至教师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和学习, 使得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精神只有简单的、 浅层次的、 表面的认知, 不能够深刻地、 精准地、 系统地领会红色文化精神内涵和本质。 因此, 高校应把红色文化教育渗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中, 比如, 在宿舍、 教室、 食堂、 体育馆等张贴红色文化宣传栏、 画等, 课程思政中引入与课程相关的红色文化精神, 提高宣传和学习氛围, 增强强国自信。
信息技术在大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然而,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显然不够。 因为没有认识到新一代大学生是与互联网和信息时代同步成长的现实, 没有认识到大学生接受和感知外来事物的首要途径和源头, 也就没能运用好新媒体平台的载体和宣传功能来发扬红色文化教育。 因此, 高校要最大限度挖掘新媒体平台的红色资源功能, 探索和构建“信息技术+新媒体平台+红色文化资源”的教学实践平台, 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和宣传创新发展, 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 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课堂教育是实践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育的检验和延伸, 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自觉。 只有将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教学充分有机融合、 深度关联, 才能发挥红色文化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 才能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 传播好红色文化。
在教育方式上, 部分高校思政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仍然是通过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 还在用传统的、 单调的教学方法来传授红色文化的理论, 自上而下地进行知识的阐释, 以理论的补充作为教育和教学的重点, 与现实生活、 学生的个性相脱离, 注重形式而忽视了理论联系实践。 这不但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 也会影响教师间的有效交流, 从而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11]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要注重实践, 最大化发挥学生在红色文化实践中的主体性,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地从红色文化中吸取精神养分。[12]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 革命先烈展览馆时, 只注重了参观的形式, 只是简单了解某个红色文化, 没能把红色文化置于历史环境中, 没能深刻领悟所参观红色基地、 事迹或人物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没有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含义, 因而, 也就无法起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 无法收到良好的教学反馈。
红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精神的凝练, 中国特色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传承红色精神, 彰显民族文化自信, 必须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素养培养全过程。[13]新课程教育背景下,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冲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桎梏, 增强学生受教育的自觉性与能力。 把中国红色文化带到普通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既有助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又可以开辟学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之道, 从而改变学校被动的课堂局面, 帮助广大学生从中国红色文化的独特熏陶中投身思政实践活动。[14]在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中, 要在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使学生能够接受并树立红色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增强广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
***指出:“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 建设、 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5]高校首先应该把红色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体,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创新研讨、 交流、 沉浸式、 情景式教学,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趣味性。 另外, 高校还要与时俱进, 丰富“红色文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 结合学校现有的资源, 开展多种形式的“选修课+课程思政”, 并注重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重视, 让他们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方向, 是不断前进的法宝。
红色文化既具有强大的革命荣光和传统, 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都应该不断被发扬和传承。 不同地域高校在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时, 既要开展人们耳熟能详的红色文化教育, 也要注重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做到既有普适性红色文化, 又利用了地域特征红色资源, 增加教学的思政性和亲和力, 还要讲清楚其中蕴含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特征, 凸显红色传承和思想引领价值, 从而使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的良好学习理念, 使他们能把学习与未来的发展紧密结合,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红色文化。 尽管目前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只是增强了他们内在的革命精神, 但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克服种种障碍, 获得更大的胜利。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民众共同的佳作, 根植于人民群众, 来源于人民群众, 精炼于人民群众的身边事和身边人, 是一部深受民众欢迎的民间经典, 能从平凡和真实的生活中揭示出深刻的道理。 同时, 它的广泛性和通俗性也使得红色文化可以更好地被广大的大学生所接受和遵循,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教育方法与途径对教育的成效有很大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实践性和深入性, 定期组织大学生参与红色文化修学, 开展红色文化体验, 主动联系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建立联合教育平台, 让学生在亲身体验革命岁月的艰辛和革命先烈的可贵品质, 参观红色纪念馆、 烈士陵园、 实地授课等。[16]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 组建实践团队去某些特定的红色教育基地, 挖掘红色文化背后的事迹和故事, 不仅是实地参观, 更重要的是要沉下去走访当地百姓和老党员, 搜集一些没有记载的事件或革命纪念物等, 还可以到当地档案馆查阅历史文献和资料还原历史过程, 获得全面的教学素材, 增强红色文化教学效果。
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又一重要场所, 因此, 必须充分挖掘第二课堂的潜力, 使大学生在第二课堂中也能受到红色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决不能让社会主义建设者在高校迷失方向。 高校可以成立多种主题红色社团, 还可以让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以二级学院、 学生会或社团为单位, 积极组织红色文化主题实践活动, 如“一院一品”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 让尽可能多的大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 亲临历史环境感受红色文化, 接受熏陶, 从而提升育人效果。
红色文化是一种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精神, 时代主题不断改变, 红色文化始终贯穿其中, 紧扣时代脉搏, 与时代同步。 同时, 红色文化是开放的包容的, 不是故步封闭的, 不是某些团体和个人的, 是广大群众先进事迹的综合体现, 它也在不断地汲取着不同的文化精髓, 不断的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 在信息化的今天, 尤其在网络大潮中, 大学生是最积极的网络人群, 也是“原住民”的代表。 在这样的背景下, 网络媒介已成为新时期高校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宣传的新阵地。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 使工作活起来, 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7]高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红色文化宣传平台和途径, 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方式和途径, 发挥好“线上+线下”两个课堂互为补充的功能, 充分利用“红色网上学校” “青年大学习” “学习强国” “红色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宣传载体, 通过定期向学生传递红色文化内容, 将红色文化宣传教育融入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与活动中,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红色文化的影响。在微信、 QQ、 抖音等这些大学生们都喜欢的社会化媒介中, 推出红色文化专题, 并利用红色微电影、 微小说、 微剧等多种形式, 使红色文化的传播变得更加大众化、 时尚化, 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时效化和常态化。[18]高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各类主题活动, 比如, 在大学设立“大学生红色网游协会”等社会团体, 组建专业队伍, 从主题选择、 游戏设计、 游戏发布、 宣传推广等各个方面来体验红色文化。 利用“AR+VR技术”开发红色文化体验平台, 将一些红色作品搬进体验平台, 既让大学生运用了专业技能, 又起到了思政教育功效, 实现红色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 总之, 利用信息技术使红色人物、 事迹和文化教育呈现出理性与感性、 现实环境与虚拟场景、 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融为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 筑牢网络思政育人, 铸魂启智主体作用, 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红色文化是中华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广泛的思政教育价值, 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精神+物质”素材和实践平台, 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目标相契合。 新时代, 高校思政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途径、 方法和手段开展红色文化实践活动, 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提高红色氛围, 完善红色实践基地建设, 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思想教育的优势, 使大学生树立红色文化的正确价值观, 逐步形成红色文化自觉, 树立红色文化自信, 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实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