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翔之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134)
审美视角下当代大学生德育问题及对策分析*
王翔之
(天津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 300134)
摘要:大学生德育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意识也发生了变化。 要解决当代大学生出现的新的思想政治素质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是我们面临的新的挑战。 本文结合社会现实和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大学生的德育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为解决当代大学生的德育问题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审美; 德育; 大学生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文化环境都有日新月异的改变。 尤其在当前大学生生活中,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使得当代大学生每天都能接受大量各种信息, 他们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在接受着冲击和挑战, 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对此, 教育者应开拓视野, 充分发挥美育的育德功能, 积极探索应对措施。 由于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 他们具有独特的时代性, 他们善于使用QQ、 微信、 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交流, 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注重自我表现, 个性鲜明, 价值观多元化, 喜欢独立思考, 兴趣广泛等等。 这些为我们在审美视角下分析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1审美德育的相关概念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们的共性, 可以说“审美产生于人的心灵对于自由的渴望, 也激发着人的心灵对自己的渴望; 审美体现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质, 也强化了人的追求自由的本质; 它永远站在不自由的现实人生的对立面, 呼唤着人们想自由的人生挺进”[1]17。
正因如此, 审美可以同德育相结合。 审美德育是指将“美”的元素融入到德育的各个环节中去, 大学生在学习中欣赏美的事物, 对美德产生向往, 并加深对美德理解, 最终达到可以将美德外化, 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的目的。 即在倡导主体的自由精神和遵从德育主体的道德需要的基础上的德育过程。
2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2.1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传统德育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
互联网等新媒体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产物, 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 一些高校也开始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联网等新媒体相结合, 然而必须注意的是,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同样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教师占据主体地位, 学生往往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然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运用中,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自主选择的特性, 选择自己所乐于接受的信息, 这就对传统的德育模式形成了挑战。 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开放性、 多元性使网上信息良莠不齐。 不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充斥其中, 尤其是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 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对大学生危害极大。 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可以自主选择接受信息, 但因为其年龄等因素的限制, 他们对不良思想的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这同样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2.2高校德育目的功利化趋向过于严重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因而德育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在此情况下, 目前德育工作者往往陷入了过于重视教育结果这一误区, 忽视了教育方法及内容是否针对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这就导致了高校德育教育渐渐趋于功利化, 德育的目标同大学生实际思想政治素质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教育的实际效果往往达不到教育者的预期目标。
2.3高校德育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内容主要是培养大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素养、 传授大学生道德理论知识、 陶冶大学生道德情操, 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 并且有助于他们对国情及政策的理解。 但是这些教育内容相对偏重理论教育, 对于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讲缺少了吸引力, 大学生缺少与老师的共鸣, 无法沉浸在教育内容中。 这同样对教师起到负面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2.4高校德育方法有待于进一步丰富
高校在德育教育中采取的方法主要仍是传统的灌输方法。[2]在这种传统的方法中, 教师占据主导地位, 通过上课的形式讲授与德育相关的理论内容。 虽然这仍是目前教育的一个主要方法, 但必须注意的是, 大学生作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者, 很少能发挥其能动性, 他们的主体意识往往被忽视。 而且, 大学生缺少与老师的互动, 教师不能及时了解到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授课内容可能与大学生接受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 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审美视角下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对策
3.1加强对教师新媒体技术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是指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承载下能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3]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具有及时性、 信息多元性等特点。 新媒体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 在微博上, 一分钟内一则消息就可能被转载上百次甚至上千次。 正因为新媒体有着如此突出的优势, 它已经成为传播德育内容的一个重要载体, 因此, 熟练掌握新媒体技术是对德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 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掌握, 教师能丰富德育教育内容传播途径, 同时也可以了解大学生当下的关注重点并加以相应的引导。 此外, 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美”的元素融入到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有意识地建立起学校的官方微博, 通过微博发布优秀的红色艺术作品, 或者宣传一些当代大学生身边的优秀事迹, 从而使大学生受到这些正能量的感染。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总是努力给少年们描绘出活生生的人的鲜明形象, 这样的形象成了人类道德美德的体现, 我要让这个形象照亮少年的心, 深入他的思想深处, 使少年的心更快地跳动……”[4]205
3.2树立审美德育理念, 摆脱功利主义德育观
面对当前各种功利主义德育观的冲击和挑战,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点, 树立审美德育理念。 审美德育观是矫正德育功利化的一剂良药。[5]大学生因为生活经历不同, 对于德育教育的接受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 但对于美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审美德育观克服了功利主义德育观过于重视教育结果这一不足, 从有着不同特点的大学生中寻找共性, 并且更关注他们的真实感受与需求。 审美德育观通过将德育内容融入审美活动中, 让大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受到德育教育, 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外, 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内心愉悦的过程, 在此之中大学生更乐于接受课堂内容。 同时, 审美德育观也极大地发挥了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改变了传统模式教育中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的形象, 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教育者与大学生之前的关系, 即两者都是欣赏者, 都可以抒发自己的观点并相互沟通, 从而形成更好的师生之间良性互动关系。
3.3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
在审美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必须作为主阵地。 作为教育者, 他必须牢牢抓住“课堂”这一载体。[6]而针对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内容枯燥、 手段单一等诸多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丰富教育内容及授课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以传统的灌输式为主, 对于“90后”当代大学生来说, 单独采取这一教育方式已经不能与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 近年来, 一些高校的德育课程相比较以往已经有了改变, 例如教师与大学生角色互换, 让他们在一些课中成为主导者, 而教师起辅助作用, 帮助大学生完成授课。 通过这种角色互换可以让大学生对德育内容有自己更深刻的见解, 更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 此外, 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放映一些先进人物的影片, 展示经典美术作品, 播放高雅音乐, 通过欣赏这些艺术作品, 引起大学生与创作者的共鸣, 激发大学生的认同感, 使得他们从思想深处得到教育, 即内化于心, 最终能够影响到他们的日常行为, 即外化于行。
3.4将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德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及其它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7], 此外还包括校园软硬件环境、 校风、 各种课外活动、 学校的报刊、 杂志、 宣传橱窗等。 校园文化是学校学习环境、 生活环境综合的体现, 同时也对在校学生起着积极地作用。 因此高校应对校园文化建设做出针对性的改变,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 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适时创新形式, 为在审美视角下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目前一些高校在校内宣传栏上刊登有关优秀文艺作品及先进人物事迹等相关内容, 或在校园广播中播放经典音乐作品。 还有一些高校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 让学生积极投入其中进行实践, 进一步增加了他们对课上学习内容的理解。
4结语
总而言之, 德育是教育之魂, 培养出有着高尚道德情操的大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 同样也是当前社会人才需求的标准。 “真知善行, 知行统一”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期望大学生能够达到的状态。 因此, 在审美视角下审视德育问题, 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通过建立审美德育的新型教育模式, 用美德来净化大学生的灵魂, 规范他们的行为, 就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值得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重视。
参考文献
[1]谭传宝. 德育美学观[M]. 增订版.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孙晓. 基于知行合一德育观的高校德育问题及对策研究[D]. 西安: 陕西科技大学, 2012.
[3]邓辉. 试论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J]. 中国教育学刊, 2015(4): 159-160.
[4][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让少年一代健康成长[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5]彭文晓. 关于德育美的思考[J]. 襄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4): 73-75.
[6]董建, 王丽君.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 119-123.
[7]李怀亮. 浅议校园文化的概念及其功能作用[J]. 职业, 2011(17): 109-110.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rom an Aesthetic Perspective
WANG Xiangzhi
(Institute of Marxism,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Tianjin 300134, 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hot spot of scholars’ attention and research.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ety, the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ciousness has changed too.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fin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m are the new challenges we are faced with.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social realit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alyzes from four aspects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ourse of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and practical support.
Key words:aesthetic; the mor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6.01.010
作者简介:王翔之(1990-), 男, 硕士生, 从事专业: 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5-10-15
文章编号:1673-1646(2016)01-0044-0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