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郑 慧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2)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协同育人。传统的高职教育并不注重协同育人问题,专业课教师只负责专业知识的教学,对德育并不重视,而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学生专业作为学校也基本不会参与,此种形式对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非常不利。
1.协同教育必备条件。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是面向学生开展教学教育工作的,两者面对的主体是相统一的,同样两者都是以大学生素养作为培养目标。主题与工作目标都是统一的,协同教育工作才可更为顺利地开展。
2.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专业课教师将思政元素灵活融入其中,使得课堂中有浓厚的思政教育氛围,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可提升思政素养,可使得单一的思政教学过于生硬的问题得以缓解,教育工作可实现有效升华,学生的思政素养更为牢固。同时,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后,可使得学生基于思政视角来学习专业知识,继而专业能力与思政素质能够共同提升。
3.顺应教改要求。在协同教育开展时,高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高效整合,这和国家提出的教改要求相符合,使得教育实效性更为显著。通过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可使得教师们有新的工作目标,并通过高度联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贡献力量。
辅导员由思想品质等方面入手引导教育学生,促使学生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由此可见,辅导员工作内容中本就拥有思政教育内容。专业课教师更为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状况,在既注重思想教育又强调能力教育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可促使两者的衔接,使得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所以,协同教育可使得整体教育品质得到有效提升。
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进行协同教育时,可高度共享教学资源,专业课教师通过辅导员提供的资料,了解学生的信息,更好结合学生的状况设计教学内容,保障课程思政的有效性。而专业课教学提供的资料,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使得辅导员能够结合学生能力来对其进行思想引导,确保学生能力建设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某些教师具有思想局限性,觉得专业课教学只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即可,而思政教育自然也归属于思政教师负责。正是因认知方面存在问题,使得专业课教学成效弱化,育人联动性较弱。虽然当前已有一些高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使得专业课育人效果逐步提升,但辅导员在此过程中发挥的效用极弱,导致专业课教师并未充分了解学生日常状况,继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程思政的发展。
专业课教师重视课堂教学工作,教授的内容都相对专业,而上岗前接受的培养都是和专业性相关的,很少会接触思政素养。正是如此,使得专业课教师只认可做好专业知识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参与度较低,和辅导员的联动不足,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导致第二课堂的教育效果得以弱化,对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实际上,当前已有一些高校对协同教育有清晰的认知,并建立了协同育人体系,但在具体运行时,还有执行力欠缺的问题。所以,高校应对协同育人体系进行不断完善,使得课程思政可获得更充足的发展动力。
某些高校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并未落实好考评工作,使得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难以对思政教育真正引起重视,进而阻碍了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归根结底,就是协同育人缺乏保障制度,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考评制度,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保障制度。
1.强化课程协同教育。通过协同教育平台的构建,将学生的各专业课程学习状况详细记录在平台中,如出勤、学习成果等状况,有利于辅导员对学生学习更为清晰地了解。辅导员在平台中可上传学生资料,专业课教师可通过学生资料了解其性格、心理等。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们都可上传相关资料,使得教育资源获得更好的共享,双方都可全面了解学生状况,促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课程思政也可获得更为充足的发展动力。实际上,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实现资源共享,是协同育人开展的基础,为使得信息更为真实,管理更为灵活,就应注重各教师间的合作。双方在协同教育开展时,都应结合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充分进行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为协同教育奠定良好基础,将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出来。
2.开展社会实践协同教育。社会实践是协同教育的核心项目,若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引导能力欠缺,必然无法做好课程思政融合工作,给社会实践教育产生阻碍。社会实践的基础事宜,都由辅导员传达给学生,而有专业性问题由专业课教师来解答。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辅导员主要负责组织与管理工作,使得学生和科任教师加强互动,配合实践工作的达成,继而实现更好的思政实践效果。
3.就业指导体现协同教育合力效用。首先,就业指导中协同教育具有显著作用。高校育人工作的开展,旨在让大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良好基础。而就业指导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其在协同育人体系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针对就业能力提升问题建立协同教育体系,将协同教育在职业发展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体现出来。其次,协同教育的分工。就业指导通常都是由辅导员负责,专业课教师也应积极配合,体现联动的效用。就业指导开展中,辅导员主要负责让学生对职业规划有更清晰的认知,使其能够自行制作个人简历,提升面试应答能力。同时,专业课教师应根据岗位的专业性要求,培养学生的求职能力。在协同教育开展之下,促使高校有效提升就业率。最后,就业指导协同教育相关案例。在具体就业指导开展过程中,辅导员为学生提供礼貌用语、仪容仪表等基础面试技巧指导,使得学生不断提升职业道德。专业课教师在就业指导开展时,引入实际招聘要求案例,针对专业能力方面开展就业指导。如信息工程的就业指导,专业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开发,细致讲解项目开发过程,使得学生提升获得就业机会的能力。此外,专业课教师还需要针对工匠精神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促使课程思政在就业方面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4.第二课堂协同教育。第二课堂的作用主要是为第一课堂的技能培养进行补充,巩固理论学习效果,是建设学生素养的重要渠道。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在第二课堂中,应积极构建协同配合体系,将课程实施效用更为充分体现出来。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进行协同,可对师资力量进行充分整合,提升第二课堂设计的合理性,确保学生通过第二课堂能够提升实操能力。
1.评价教学能力。基于原本的评价体系之上进行改革,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分别从教学能力、职称评定等事项入手,对教师开展评价。同时,在教学能力评价时,教师还可由社会项目、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等视角,对课程思政开展状况进行逐一评价。此外,在教学能力评价中,应适当提升课程思政、协同教学的占比,使得专业课教师能够更为重视课程思政。
2.评价教学成果。在对辅导员年度工作进行评价时,应在评价体系中将专业课程实践质量、学生管理有效性等纳入其中,从而更好对协同教育工作进行评价,使得辅导员可更为积极参与到专业课管理中,引导学生保持专业课程学习专注度,降低逃课等行为出现的概率,能够切实在学习中获得专业知识,并有更强的专业技能。
3.评价协同有效性。高校应对于协同教育工作,专门制定评价方法,对学生学习有效性、工作完成状况等进行评价。评价开展时,应安排专家负责明确评价分数,而具体考核时应由三方面入手:一是辅导员自评。罗列出协同教育参与项目,如社会实践的统筹规划、技能竞赛相关思政工作等。二是学生受教调查。应通过匿名形式来获得学生的意见,以学生思想素养培养、实际知识获得等方面进行调查,而为保障调查的准确性,还应分别由学生、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三方进行调查。三是专业课教师教学成果。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教育成效进行考核,根据学生受教结果、学生成绩、辅导员工作完成进度等,进行综合评价。
1.构建激励制度。应当基于协同教育效果来建立激励制度,确保对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能够起到有效激励。激励机制包含的项目主要有实践教学、协同教育科研、就业指导成效等,这些都是考核的依据。
2.设定优选机制。对于在课程思政中有着较好表现的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应给予合理的奖励。在干部选拔、职称评选等活动中,可优先给这些表现优异的人员。除此之外,优秀的人才还应分享课程思政的经验给其他教师,使得高校整体的协同教育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师生互动平台。应基于思政教育之上建立网络平台,为协同教育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网络环境基础,使得教师、辅导员可更为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便选择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课程思政能够达到更为显著的成效。师生互动的线上交流平台,主要可通过校内网或微信群、QQ 群等,使得师生互动不足的问题能够有效缓解,为课程思政的开展做好铺垫。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状况,通过网络平台开展研讨会,促使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确保所选方式更为科学,协同教育也可提升品质。如制定教学方案时,专业课教师可通过线上交流平台了解学生的喜好,以学生喜好作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继而实现教学目标。
4.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强化教育能力。专业课教师除了日常课程思政任务完成的基础上,还应积极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与思政素养,发挥教师的榜样功能,给学生产生正向影响,使得课程思政能够达到更好的效果,协同教育目标也能够顺利达成。同时,辅导员也应积极建设思政素养,可更好地处理学生的问题,提升学生对其的认可度,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