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牟 晓 刘 慧
(临沂大学,山东 临沂 276000)
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微信、QQ、微博等手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标示着我们已进入各类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是在新的计算机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网站、移动网络设备、数字报纸、手机短信等。而媒介融合则是囊括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特点,利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形成的数种媒介多功能一体化趋势。新媒体以其超时空的显著优势渗透在各领域中,成为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迎来了新机遇,带来了新挑战。而对于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如何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及接班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我们必须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发展和社会科技进步同频共振。在利用新媒体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之时,需充分考虑到农村和城市的地域差别,破解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困境,构建新媒体时代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范式,做到破立结合,凸显成效。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提出了新要求,提供了新理念。为了适时而变、因事而化、适势而新,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寻找传统教育与新时代教育的契合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切入点,聚焦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关键点。
我国自建国以来沿用苏联的教育模式,强调重教师轻学生,上课方式相对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率较低;教育资源单一,大多仅限于书本与老师自身的经验。然而,进入新媒体时代,喷涌而出的信息资源皆呈现出超时空性、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人人都有麦克风,“意见领袖”不再是权威人士的专属,这样的时代必然要求教育要以塑造个性化学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农村地区受其地域的影响,对新时代信息接收存在延时性,导致农村地区的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出现断带,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道德与法治”课和“思想政治”课常被农村学生和家长看作“副课”,难以在新媒体时代中充分享受时代红利的新资源。可见,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再完全适应当今教育要求。确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地位,完善农村新媒体教学设备,提高新兴教学资源利用率,将传统理论教育与新时代教育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其共通点和契合点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每一种教育模式都是特定时代环境下的产物,教育受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生产力等因素的影响并随之产生革新。进入新媒体时代,课堂教学场景、教育及学习理念、教学媒介和工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场景由传统的讲台课桌模式转变为多媒体教室,并使用雨课堂、钉钉、超星学习通等应用软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此将线下授课和线上授课结合起来;教育学习理念由以往的重教师轻学生逐步向教师学生双主体的方向转变,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打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高互动性的教学形式;教学媒介由黑板、粉笔、纸质化试卷等工具转为互联网教学媒介,各类教学资源都能储存在电脑或手机终端并能随时提取出来进行学习。时代在发展、在进步,只有充分利用好每一类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教育带来新思维、新理念、新形式、新技术的同时,也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存在于各类网络媒体中的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良莠不齐的网络“意见领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网络话语体系中被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受到影响。计算机智能算法通过手机和电脑终端为学生推送大量的以自我兴趣偏好为核心的同质性信息,这在为学生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将他们拉入一座“信息孤岛”,从而陷入计算机智能算法所打造的舒适区,这样的舒适区会使学生将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排除在信息选择之外。因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坚定不移地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主导地位,重视其独特性地位,防止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偏见和误读。
伴随着社会治理体系的日趋完备,国家开始聚焦农村地区的经济、教育及文化方面的发展,努力修复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断带。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新形势下的新机遇。然而,由于农村教育环境较为封闭与保守,人际交往相对单一,在其受到新媒体时代新兴文化和思想的冲击时,难以在第一时间找准定位,极易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浪潮中迷失自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存在着国家重视与学生、家长轻视的矛盾之中,由此引出一系列的教育困境。
乡村教师来源主要以当地大学生毕业返乡就业为主,思政教师也不例外。但由于教师总体晋升机制的局限性,思政课作为公众普遍认知里的“副课”,所受到的关注度和重视度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大部分思政教师没有明晰的、积极的专业发展意识,缺乏自主提升专业素养的意愿,这一系列的原因造成农村思政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不足。此外,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更崇尚高薪职业,乡村教师作为新媒体时代下的边缘性人物,社会对乡村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其职业尊严不足。农村学校物理环境的贫瘠、硬件设施的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稀缺、学校管理体系与师生发展的失衡失调等原因又导致农村思政教师专业发展外部“土壤”的流失。国家一系列的政策倾斜给乡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农村思政教师专业发展内部动力的不足和外部“土壤”的流失都直接导致农村优秀教师转业或流向城市,优秀教师的缺失又再度重创乡村思政教育体系,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这一连串的现实困境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低洼现象的形成,如何填充乡村思想政治教育洼地,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中学生正向价值观的塑造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要求国家及社会给予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均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国家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社会资金助力于乡村教学,为农村思想政治教学环境体系带来一定的转机。进入新媒体时代,城市区域内的学校、家长、学生均具有一定的媒介素养,能够很好的利用新兴技术辅助教学。但农村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多以学校强制、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进行,其教学模式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很难被学生主动接纳选择,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微,质量不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质量还未得到完全保障的农村地区习惯性地忽视思想层面上价值观的塑造。虽然国家和社会对农村教育给予了大力帮助与扶持,但由于农村缺乏具备高度媒介素养的思政教师,无法完美的利用时代红利中新兴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教学意识与预期教学效果的契合性严重不足,家长与学生仍然对思想政治课程存在轻视的偏见,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只采用以书本文字内容为核心的讲授、阅读类教学方式,学生只能接收到生硬冰冷的文字,很难真正透过文字感受到知识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进而难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中学生价值观塑造。
***总书记曾在谈话中提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为主的三大类教育形式中,家庭教育具有独特的奠基作用,在助力孩童成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媒体时代下的学生更需要积极正向的核心价值观来分辨网络中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但农村地区的中学生多以留守青少年为主,家长将学生的管教责任寄希望于学校,将自己的监管责任推脱给教师,而家庭教育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和学习的唯一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缺乏家庭监管与父母情感支持的中学生,仅靠被动接受教师的价值观灌输,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农村中的青少年更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在农村少数重视学生学习的家庭中,大多也以片面地追求学生的成绩目标为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轻视价值观塑造。受应试人才选拔机制的影响,思政课成为公众普遍认知里的“副课”,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重视程度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进入初中以后,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思政课在家长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略有提升,但仍以片面追求成绩目标忽视学习目标为主,大部分中学生只是把思政课程成绩当做考高中或考大学的“垫脚石”和“敲门砖”,这样极具功利性的目的导向难以使中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中传递的价值取向产生知情意行上的认同。
***总书记在2018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下功夫”:“要在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这六个“功夫”的实现都需要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来实现。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智能媒体的发展引领大众进入数据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良莠不齐的数据和信息以“井喷”的态势攻陷着传统纸质媒体,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教育方式。新媒体承载下的互联网信息时代中井喷式的数据迭换和信息堆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自媒体平台,催生了一大批非官方的民间“意见领袖”,他们以流量为导向盲目追逐网络热点,吸引了一大批中学生受众。但是,中学阶段的青少年还不具备完全的批判性思维,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到网络上未经过滤审核的负面信息的不良影响,再加上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方式单一等缺点,难以让未经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辛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困难的当代青少年领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传递出的深刻内涵,这些都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地位的独特性被民间非官方的网络“意见领袖”所削弱消减。
努力实现全体公民的受教育平等权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填补农村与城市学校之间的教育鸿沟,势必要与时代相结合,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利用好时代红利,将农村的教育发展与新媒体时代完美融合,才能促进实现教育平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
在新技术频繁迭换的当代社会,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背景的人工智能已经全方位、多角度的渗入到了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这其中也包括学生的日常生活,绝大部分学生与教师的信息接受渠道都聚焦在以手机、电脑为主的终端设备上。由此可见,农村思政教师采用的传统的单一讲授式教学法已经无法再满足新媒体时代下对思政教育的新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学会合理有效的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设备来进行思政教育,通过自我训练或学校培训提升媒介素养。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中,教师与学生作为教学中的双主体,学生的网络素养问题也不容忽视。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有效的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如何辨别网络良莠不齐的繁杂信息,也是目前迫在眉睫、亟需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自媒体以手机和电脑为承载中心呈现极速的增长态势,流量时代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促使一些缺乏责任担当意识的媒体为了流量而去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这样的网络生态环境蕴含着极大的舆情风险,也不利于创建绿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2013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就提出“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明晰网络监管制度,规范网络环境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政府、村委会应积极做好健康网络宣传活动,帮助村民做好防止农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更需加紧对各大自媒体账号的监管力度,从源头切断不良网络信息对青少年的荼毒。主流媒体必须担当起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主要职责,积极传播正能量信息,引导中学生价值观的塑造。相关部门也需出台严格的网络监管政策,规范各类非主流媒体,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思想品德素养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少问题少年都来自问题家庭。进入新时代,仍然存在着家庭教育被忽视的情况,更有很多家长将网络视为洪水猛兽,不分青红皂白的拒绝孩子的一切关于使用网络的要求,这更加强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农村家长自身缺乏一定的教育经历,不懂如何科学引导孩子,孩子也不懂如何与家长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农村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合理高效的沟通机制,这就导致学生、家长、学校的三面断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于2022 年1 月1 日起正式执行,该法案中强调“家庭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还提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要紧密结合、协调一致”。这就要求国家及社会注入更多的力量来帮助农村学校创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双剑合璧、标本兼治,让农村家长理解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家长的事,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学校和家长们共同努力。重视家庭教育地位,维持家校合作平衡,创造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容易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因此,中学阶段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向价值观、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关键期。由此,了解新媒体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明晰农村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类困境之后对症下药,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为培养社会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好全方位准备。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