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怎样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时间:2024-06-19

贾陆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我们怎样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贾陆英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当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时,却出现了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社会风气不正等令人忧虑的现象。这是因为人们缺少了信仰和高尚的人生追求。精神家园说到底是一个人生信仰问题。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是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建设精神家园,一是要处理好取其精华和去其糟粕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适应现代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保持民族性和体现时代性的关系。

精神家园;中华文化;信仰

生活在当今时代的中国人为什么要呼唤自己的精神家园?什么是精神家园?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怎样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一、人们为什么要呼唤自己的精神家园

150多年以前,当商业大潮开始涌动的时候,有一位美国作家梭罗,他看到人们为了追逐金钱,简直到了近乎疯狂的地步,什么“礼义廉耻”都不要了。他对这种情况感到不解,独自到一个叫瓦尔登湖畔的地方生活了两年多时间,第一,他想证实一下在最简朴的生活条件下能不能生存;第二,他想静静地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在这期间,他写了一本书,在书中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精神家园,就算得到整个世界,又有何用呢?从此,他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而进行着不懈努力。他的作品翻译到中国来,就叫《寻找精神家园》。

我们中国人今天也遇到了类似梭罗那样的情况。我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但是为什么却出现了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社会风气不正等令人忧虑的现象呢?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因为“一切向钱看”遮蔽了人们的心灵,由于精神生活的匮乏,人们缺少了信仰和高尚的人生追求。

一是敬畏心的缺失。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个“畏”,就是敬畏。敬畏之心,是人的内心中对某种事物的一种崇敬和神圣的情感,这种神圣性,是出于人类本性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类信仰的本质要素和合理内核。没有神圣和世俗的区别,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任何现实的信仰。古人说:“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一个人如果失去敬畏之心,也就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精神依托,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失去敬畏心的人,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目空一切、无法无天,变得浮躁、庸俗、贪得无厌、为所欲为。在现实社会中,为什么有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滥施淫威、胡作非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了对法律的敬畏;为什么有些人深深陷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泥潭,或者去拼命追逐那些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丑恶现象?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缺少了对道德的敬畏。一个人,只有常存敬畏之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从而自觉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始终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堂堂正正为人,踏踏实实做事。

二是诚信的缺失。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也广为流传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格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给社会带来了蓬勃生机。同时,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见利忘义、信用缺失等不良现象。无照经营、商标侵权、制假售假、合同欺诈、虚假招标、骗税逃税、伪造假账、恶意拖欠、变相传销、学术造假、文凭造假、年龄造假、身份造假以及为了要住房搞假离婚、为了考试过关找人替考等等。这种种行为像“病毒”一样侵蚀着社会的肌体,像“沙尘暴”一样吞噬着信用的“绿洲”,不讲诚信,欺骗欺诈已成为人人痛恨的一大公害,成为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三是敬业精神的缺失。孔子说:“修己以敬。”就是指要修养好自己,敬重他人,敬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当具备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质。然而在时下,不符合敬业精神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以党政机关为例,有的工作不在状态,心不在焉,整天东奔西跑忙私事;有的工作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工作不主动,推一推、动一动,办事效率低下,平平庸庸,没有创新;有的工作华而不实,只图热闹、排场、浮夸,不求实效;有的把本职工作撂在一边,牢骚满腹,自由放任;有的摆老资格,眼高手低,工作随便,学习松懈,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有的推诿扯皮,遇事不承担责任,甚至诿过于人;有的价值观严重扭曲,不讲原则,不辨是非,胡作为,乱作为。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机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影响着党政机关的形象。

四是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的缺失。人人都追求快乐。然而,追求的境界有高尚与低俗之分,追求的结果有得益与受损之别。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他说,以自愿接受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诚心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喜欢结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是有益的快乐。以骄横放纵为快乐,以游手好闲为快乐,以沉溺于酒色为快乐,是有损的快乐。目前,各种各样的低俗之风在社会上蔓延:有的信奉金钱至上,贪图享乐,不择手段地谋取私利;有的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以追求低级趣味为“时尚”,沉溺于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甚至找“三陪”、“包二奶”,道德败坏,腐化堕落;有的不讲原则,专讲哥们义气,把正常的人际关系搞得庸俗不堪,“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一些媒体为了追求收视率,不去弘扬主旋律,而热衷于宣扬低俗的东西,不少人却盲目追风,跟着跑。这是为什么呢?说到底是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所致,他们心中没有了主心骨,没有了定盘心,没有了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正确判断。

一个人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变得庸俗。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腐化堕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就会迷失方向,落后挨打。尤其是在物质生活已经富裕起来、我们党面临执政和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我们国家正在走向全球化的当今时代,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显得格外重要。

二、我们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中国人,到哪里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呢?有人开出的“药方”是复制古代祭祀鬼神的习俗;有人开出的“药方”是效仿西方崇拜上帝的习俗。这都不是什么灵丹妙药。真正灵验的“药方”,还是要到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去找,到五千年文明发展凝练而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去找。

什么是精神家园?所谓精神家园,说到底是一个人生信仰问题。一个民族的基本信仰,是由这个民族的文化长期积淀、孕育而形成的共同民族心理和精神追求。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心理和精神追求,形成了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国人之所以区别于外国人的本质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基因,是我们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的先贤们把人生所追求的信仰和境界称为“安身立命之所”,我们现代人把它叫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是“精神家园”。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人生信仰,有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就有了主心骨,就好比心中有一盏灯,照亮着他前进的方向;就好比前方有一个航标,指引着他人生的道路,他的人生就会充满阳光。在这方面,老一辈革命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斯诺的《西行漫记》记载了毛泽东关于个人信仰问题的一段谈话,他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邓小平在南巡谈话中,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的严峻形势,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无数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屠刀,坚贞不屈,慷慨就义,谱写了为人类的彻底解放而献身的光辉篇章。他们的精神世界,永远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上世纪80年代,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64%左右,因为改革开放刚开始。到了90年代初,人民生活提高了,因此幸福指数也迅速攀升到73%左右。但是又过了五六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应该说物质生活是更好了,但是幸福指数却反而下跌到68%左右。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幸福和一个人物质财富的多少是不能划等号的,不能说一个人越有钱就越幸福。幸福是一种内心体验,它来自于人的身心和谐,来自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个人要生活的有意义,有价值,要得到真正的幸福人生,就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不断的社会实践,修身克己,提升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融入到人类追求真善美的实践中去。这样,才会得到幸福快乐的人生!

什么是文化?《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指人类在发展中走向文明的一种社会现象。把“人文”和“化成天下”联系在一起,就是“文化”一词的最初含义。今天我们所理解的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近代以来西方的研究成果。从狭义来讲,文化主要指的是观念文化,它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财富。而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大体可以分为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习俗文化四种类型。其中,观念文化承载着文化的核心价值;制度文化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对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具有重大制约作用;器物文化渗透在各类建筑物、工艺品之中;习俗文化则主要体现在传统节日和礼仪之中,对广大民众影响最直接、最广泛。

我们今天讨论精神家园问题,主要是从狭义的角度来使用文化这个概念。有人把中华文化简单地等同于国学,这是不全面的。中华文化包含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传统文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我们的前人把它概括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第二部分是现、当代文化,其中又包括新民主主义文化(指五四运动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形成的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文化)。我们弘扬中华文化,就是指上述两部分内容。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和血脉。

“国学热”升温说明了什么?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先秦诸子之学、以及后来形成的儒道释三家并存的文化和学术,都是国学的重要内容。当前,“国学热”持续升温,说明了什么呢?

第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的崛起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不仅需要硬实力的增强,而且需要软实力的提升。如果渊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不能得到弘扬,中华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儒学的复兴是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出现的历史现象。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但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一切向钱看”助长了道德滑坡,腐败蔓延,社会风气不正等现象,令人忧虑。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从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中,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第三,上述两方面的背景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反思百年来持续不断的反传统运动的经验教训。人们认识到,只有对古圣先贤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文明遗产和中华文化精神抱有敬畏之心,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不断强化中国人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重振我们的民族精神,重建崇高,重建信念和信仰。

第四,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儒学一贯坚持并倡导的以和为贵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社会风尚,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当今时代,人员、信息与货物的跨国流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交锋、碰撞和相互借鉴日益频繁,其范围日益扩大,从而使人们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成为一个必须时刻思考和作出选择的问题。各个国家都把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安全作为重大战略举措,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党和国家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正是适应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战略决策。

第六,在这个思想空前活跃、观念相互碰撞、文化广泛交融的时代,怎样对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是“文明的冲突”还是“文明的和谐共存”,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华文化有尊重文明多样性的优良传统,我们党提出的“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得到世界人民广泛赞同。

第七,工业文明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生存危机,这是全人类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西方文明中认为人类可以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理念,是造成目前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根源。人类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崇尚自然的优良传统和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是人类解决生态和生存危机的宝贵思想财富。许多有远见的西方政治家和学者都看到了这一点,这也促使我国学术思想界重新审视儒学的价值。

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什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一个民族也有共同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中国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和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有密切关系。孔子怀疑鬼神的存在,他的态度是存而不论,敬而远之。他一生始终关注的,是现实世界中人的切身利益问题。他既然关注人的现实问题,为什么又注重丧祭之礼呢?他的学生曾参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儒家重视丧祭之礼,是为了“民德归厚”,发扬孔子所倡导的孝道和仁爱精神。由于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思想,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全世界多数老百姓信教,而中国的老百姓却多数不信教?中国老百姓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老百姓不一样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因为中国老百姓深受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信仰、中国人的行为规范主要是靠儒家文化。

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传说,天上有个叫普罗米修斯的,偷了天火,传到人间,天帝发怒,给他以惩罚。这个故事把人类学会使用火的历史,和“上帝造世”说联系在一起,这是西方人的观念。而在中华文化中,也有一个关于原始人类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神话传说,这就是燧人氏钻木取火,由此发明了火的运用。燧人氏是以智慧、勇敢、毅力为人民造福的英雄,他的传说是和生活、实践联系在一起的,是我们的先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在远古神话中,还有伏羲氏观察天地万物和人自身的现象,创造八卦的故事,以及发明种植业的神农氏、发明建造房屋的有巢氏等等,他们都是推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英雄,被后人给予了神圣化的崇高地位,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敬天法祖”的基本信仰。可见从源头上说,中国人的信仰就和西方文明中的“上帝造世”说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人敬畏“天”,因为它创生万物,惠泽万物。中国人敬畏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这样的本民族杰出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一是品德高尚,二是智慧超群,三是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因而尊称他们为“圣人”。

孔子继承这个传统,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现实中人的生存、发展和命运的学说。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以历代的志士仁人、社会精英为代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精神。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主义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发图强精神;“君子和而不同”,“和为贵”的中庸和谐精神;“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讲气节重操守精神等等。他们的思想和信仰对整个社会、对民众的思想有着广泛的影响,起着引领和整合作用。这就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但是不屈不挠,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今天,这种民族精神又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成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

儒学的信仰和宗教的信仰有什么区别?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主张,这对于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儒、释、道共生互补的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笔者也从“和而不同”的角度,谈谈儒学与宗教的主要区别。

第一,宗教的教主是天上的神,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是现实世界中的人。后世虽然把孔子封为“圣人”,但是,孔子幼年贫苦,青年立志学习,终于成为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并以仁爱之道教化民众,历经磨难周游列国,以“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刚毅精神,推行礼乐仁和的政治理想。这是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是他成为“圣人”的道路,也一直是儒学传承中的主流。

第二,宗教是对神秘世界的崇拜,儒学是对人类未来的追求。宋朝人张载有一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万世开太平”?就是追求人类美好的未来。

第三,基督教、佛教把人生的希望寄托于来生,我国本土的道教把希望寄托于长生,追求成仙,主张“出世”,而儒学则强调把握今生的意义。儒家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人生“三不朽”,就是认为这才是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人生。

第四,宗教是由上帝和鬼神来支配人类的命运,而儒学更强调把命运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没有宗教,替代一个大宗教而为中国社会文化中心的,是孔子之教化。”笔者认为,梁先生这段话有两个要点:第一,所谓“中国没有宗教”,是指在中国宗教没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更没有出现过宗教地位高于国家政权的情况;第二,中国社会的文化中心,是“孔子之教化”。虽然也有人把儒学称为“儒教”,但是,这个“教”乃是“教化”之教,而非宗教之教。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学和宗教是有区别的,而儒学和马克思主义提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却有着很多契合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中国革命需要它;第二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使用了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和表达习惯,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内容上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如果把中华文化比作一棵大树,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它的根基,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它的主干,外来的健康有益文化为它增加了营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它的灵魂。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关系,中华文化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叶茂,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我们怎样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里提出了三个重大关系,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指明了方向。

(一)是要处理好取其精华和去其糟粕的关系

鉴于百年来的历史教训,我们应当慎言糟粕。因为精华与糟粕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进行历史的辩证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做出恰当的判断。关于精华与糟粕、继承与创新的问题,近年来有许多探讨的成果,形成了一些重要共识。曾长期担任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的谷牧同志,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出,孔子学说中可为今用的部分,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可以直取而用之的。孔子关于教育、学习的许多论述,至今仍很有光彩,可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第二是可以剖取而用之的。孔子的政治思想,总体来说,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统治的长治久安服务的,但其中某些具体部分却具有某些普遍合理性,可以将其原来的意义加以扬弃,剖取出合理的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借鉴运用。第三是可以借取而用之的。孔子有许多关于道德修养的主张,是从属于孔子的政治主张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我们可以借为改造使用之。这些意见是很有见地的。

我们应当从“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角度出发,把着力点更多地放在吸取传统文化的精华上。

1.关于“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天人关系,是宇宙人生的根本问题。孔子把“天”看成是不断创造生命的大自然,认为“天”带有某种神圣性,人对于“天”应该敬畏和感恩,应该像“天行健”那样,有一种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宋明理学在此基础上注入了生态意识,认为人与天地万物一体,都属于一个大生命体,人应该从亲亲,到爱人,再拓展为爱天地万物。这是中华文化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宇宙观。

2.关于“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阴阳思想。“阴”、“阳”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指一切事物中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因素。《周易》在探讨天地万物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时,概括出一条总的原则:“一阴一阳之谓道”,进而用这个总原则去说明其它哲学问题,建立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阴阳思想简明而深刻地说明了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法则,它告诉我们,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生活中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的相反相成、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推移,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典型的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

3.关于“生生之谓易”的变易、变革思想。“易”的精髓,就是变化。《周易》指出:“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就是说,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周易》中还有许多关于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进取、创新的论述,如“终日乾乾,与时偕行。”这种变易、变革、与时俱进的思想,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积极的、主流的思想倾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在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根本所在。

4.关于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孔子的学说被称为“人学”,它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仁”,一个是“礼”。仁就是爱人,要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出发,推广到爱广大民众。实现的方法是“立人达人”的忠道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礼就是社会生活中的礼仪、制度、规范。它的出发点是仁,也就是人类亲亲的真情实感。仁是核心,礼是外壳;仁是体,礼是用。“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说礼的作用是维护社会秩序,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这是中华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和西方文化最显著的区别。

5.关于“执两用中”的中庸思想。孔子说:“过犹不及”,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这就是中庸之道,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哲学理念。“执其两端”,就是对事物既要看到它“过”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及”的一面,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握住事物合理的度。“用其中于民”,就是综合运用中道,公平公正地处理民众的事情。这是尧、舜、禹治理天下的基本经验,也是一个君子应有的最高品德。

6.关于修身克己、知行统一的诚信思想。这是中华文化重视个人修养,主张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道德信条。

7.关于“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重视民众力量的积极政治因素。尽管在长达数千年的旧社会中,民贵君轻思想不可能真正地贯彻执行,但是它非常宝贵,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8.关于尊师重教、有教无类、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这是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深深融入民族血脉之中,成为维系民族精神纽带的重要原因。孔子首开聚众讲学之先河,再加上我们有科举制等等,中华文化才得以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9.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

10.关于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良好风尚。这是中华文化与人为善,兼济天下的博大胸怀。

11.关于“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这是中华文化的铮铮铁骨,是我们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12.关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历经磨难而不倒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铸就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民族品格。

13.关于天下一统,团结和睦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文化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境内的各个族群之间就建立了紧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共同开发了祖国的河山。从秦朝以来就形成了幅员广阔的统一国家。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间,中国历史上虽曾出现过暂时的分裂现象,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的主流,是中国发展进步的重要保障。

14.关于亲仁善邻,爱好和平的对外政策。这是中华文化始终秉承的强不执弱、富不侮贫、协和万邦精神的体现,也是今日之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兼收并蓄、博采各种文明之长,以合作谋和平、促发展,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外交思想的文化渊源。

15.关于“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追求真理精神。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人格,滋养了中国人关于做人要讲良心,要维护正义,扶正祛邪的优良品德。

(二)是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适应现代的关系

传统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社会习惯力量,它对于社会、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形的影响。但是,传统又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对待传统,我们既要反对复古主义,又要反对虚无主义。要依托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解决好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找到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的具体路径、形式和方法。第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二,在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进程中,注重发挥儒学在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对儒学中关于忠孝、仁爱、诚信、道义、廉耻、礼敬等基本价值,进行转化和提升,注入现代意识,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作为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儒学也可以经过自我变革,以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形态,在公民伦理道德建设中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第三,把文化经典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进入大、中、小学校的课堂,落实到学校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中去。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存在于《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周易》等经典以及《三字经》、《弟子规》等广为流传的启蒙读物之中。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文化经典教育是行之有效的人伦教育、修身教育、人格教育,对于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精神命脉,维护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至关重要。应通过教育立法、教材建设、师资培训、教学实验、考试考核,抓紧推进,落到实处;第四,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各种媒体,利用各类团体举办的讲堂,在中、小学生和城乡广大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道德实践活动、人文讲座和研讨活动、征文竞赛活动等,推动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促进中华文化的精髓入心入脑,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第五,在全国高等学府中,推广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具有招生计划和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国学院的经验,加强国学的学术研究,培养高水平的国学专业人才。把高校和社科研究机构的国学专业队伍更好地整合起来,打造国学教育、研究、学术交流的前沿阵地和重要平台,为国学的普及和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第六,组织引导广大群众,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各种有益活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民俗活动,是广大群众普遍重视的节日。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革除陋习,树立新风,使传统节日更加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民族凝聚力;第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鼓励文化创新。培育骨干文化企业,生产更多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同时,更加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一步发挥其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第八,广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孔子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培育更多具有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把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介绍给世界人民。同时,敞开胸怀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丰富和发展自己。

三是要处理好保持民族性和体现时代性的关系

中华文化凝聚着我们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蕴涵着我们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性是中华文化之根,是它独立的品格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严峻挑战面前,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保护本民族文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当今时代,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显得格外紧迫而重要。中华文化又是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比如佛学,原本是外来文化,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来与我们本土的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儒、释、道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的格局。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在与西方文化进行碰撞、交流的过程中,也吸取了西方文明中许多好的东西,比如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法治、人权、竞争、公正等新的理念,获得了新鲜血液。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中华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和“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不断创新发展。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学习和借鉴,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使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国家强盛的文化软实力。

[1]孙文营.对民族精神内涵的深层解析[J].理论探索,2009(3).

(责编:李莉)

D647

A

1008-8431(2010)06-0006-06

2010-08-26

贾陆英(1947-),男,原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