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

时间:2024-06-19

董俊秀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0 引言

创新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提出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进一步指出要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据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2021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2所,其中高职院校1486所,占比49.34%;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有在校生3496.13万人,其中高职在校生1590.10万人,占比45.48%(如表1所示)。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职院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状况,探寻提升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为社会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表1 2021年全国高等教育规模统计表

1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意义

1.1 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助力实现人生梦想

创新创业素质是个体所具备的能够胜任并完成创新创业过程,取得一定成功的内在稳定特质,包括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不断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新思维,实现自身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就业、职业生涯发展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1.2 着力培养担当精神,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户均2.6人,以三口之家为例,处于青年时代的高职院校学生,即将成为家庭的主要劳动力,肩负着家庭建设的使命。创新创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独立意志、坚韧精神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避免不就业、慢就业等啃老一族对家庭生活的影响,不断提升家庭幸福指数。

1.3 切实增强就业本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助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提升就业本领,提高就业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为学生快速融入社会成为企业中具有独立、敢为、坚韧、克制、适应、合作等特质的综合性适岗人员奠定基础。据教育部网站报道,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在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情况下,具备良好双创能力的毕业生,通过创业在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带动社会就业,促进产业振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1.4 不断增强国民素质,赋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力量和源泉。[1]教育部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有逐年递增趋势,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达1590.10万人,较2012年增幅64.9%(如图1所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将有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为科技成果转换、经济社会发展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良好的智力与人力支撑。

2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

2.1 创新创业意识不足

受家庭、社会、人文、经济等外部环境及个人内在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目标不明确、创业就业意识不足,没有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多停留在简单、按部就班的学习中,完成基本的课程学习任务,对于通过社团、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提升自我素养的参与度不高。在就业观念上,大多数的学生首选一份稳定、安逸的工作,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月收入稳定的生活。对于挑战与机遇并存、风险与利益共生、责任与担当同在的创业而言,则成为学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备选方案。

2.2 创新创业理论不扎实

“创新创业”并非单纯的四个字,也不仅是靠“闯”就可以成功的,其中蕴含着各方面、各层次的知识基础,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也要掌握法律、财务、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学生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的有效性不强,无疑制约了创新创业的进一步发展,使之与预期结果产生差距,进而影响学生继续参与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决心。

图1 2017—2021年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情况

2.3 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创新创业不仅要有理论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实践探索。实践不仅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标准,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源泉。[2]对于初次尝试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在知识转化能力、市场把握能力、团队整合能力、企业运作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需要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打磨,在多次“试错”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业理念、创业思维、创业精神。

2.4 缺乏坚韧的意志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阶段高职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度关爱,致使大多数学生自我中心意识较强,吃苦耐劳精神不足,抗压受挫能力较弱,没有创业就业的危机意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倾向,缺少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不断超越自我的意志力,致使他们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显现出止步不前,甚至退缩、退出等现象,导致尝试失败。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制约“瓶颈”

3.1 创新创业教育不到位,对学生触动力不强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背景下,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平台,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指导、帮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忽略了创新创业的全过程性、全方位性,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独特性,仅停留在平台搭建、课程教学环节中的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更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3]

3.2 课程体系不完善,理论与技术支撑不足[4]

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建设与发展,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及相关课程体系。在学生培养培育的过程中,依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相关教学文件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随着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需求,学校虽然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其中,但在体系上还存在着些许不足:一是课程科目设置比较单一,大多集中在“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没有形成系统化、专业化、层次化的学科课程体系,很难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与热情;二是课程学时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掌握,不能得到学生的高度重视;三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度不高、黏度不强,“教科书式”理论性的教学无法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也难以转化为学生成长的工具[5];四是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没有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更没有将整体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每门课程的教学中,简单的教学无法完全帮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理念。

3.3 师资力量薄弱,实战经验匮乏

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和质量,决定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从专业角度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都是高学历人才,经历“出校门-入校门”的职业成长路径,擅长理论研究而缺乏企业经验。[6]由于欠缺创业理念、实战经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从数量上讲,学校专门的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较少,且多数教师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兼任学生的创业教育指导工作,专门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学校创业导师与学生的师生比明显不足。从国家层面来看,2021年全国高校已有创新创业专职教师3.5万余人[7],与3496.13万人的在校生相比,相当于每1000名学生有1位专职创业导师,势必影响教师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的力度与深度。从项目层次上说,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更多停留在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为参赛而挖掘创业“项目”,随着赛项结束“项目”终止,真正落地、落实的创业项目很少。

3.4 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未能构建良好的营商环境

创新创业活动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支撑,经历“孵化-成长-成熟”的过程。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同学,学校在政策、资金、技术、场地、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由学生独立完成项目的启动与运作难度系数较大。同时,与学生毕业、奖学金有着紧密联系的学业成绩未能与创新创业活动实现学分互认,致使学生在创业的同时必须抽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完成学业学习与考试,这种两难的境地影响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

3.5 校园双创文化氛围不足,宣传引领力度不强

正处于职业生涯探索阶段的高职院校学生基础薄弱,对教师的依赖性较高,自主学习与探索能力不足,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理念大多从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中获取,创新创业信息资讯获取的渠道比较单一。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多部门、多方位协同培养的合力,仍停留在授课教师、双创指导教师这一层面,校园内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不足,引领不到位,创新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未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面服务的双创服务保障格局。

3.6 校政企融合度不高,协同育人效果不明显

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最终要经过社会的检验,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只有融入社会、行业、企业的力量,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输送更多具有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学校、政府、企业三方面的协同育人上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政府、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上、在校、政、企三方共建共享共发展,构建产业驱动、校园联动、平台带动、项目推动等深度合作模式上,在共建教学资源、共创育人模式、共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上还有待加强。

4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设计

4.1 提高政治站位,营造学校“双创”教育新氛围

4.1.1 党建引领,齐抓共建创新创业教育

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新时代人才历史责任的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为己任,举全校之力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调动学校各方力量,包括创业指导教师、专业任课教师、基础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等各层次师资力量及团委、学工部、就业处、校企合作处、创新创业学院等各部门力量,创建“双创”教育齐抓共管新局面,从而使学生通过不同环节、不同渠道获取创新创业政策、信息,对创新创业活动有新的认知。

4.1.2 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一是加强校园创新创业文化建设,在校园景观设计上融入创新创业主体,呈现创新创业元素,在教学、生活场地创建文化墙,悬挂名人名言、创业语录、创新科普知识等,起到宣传、激励作用。

二是将学校办学理念、精神文化和创新创业精神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辅导员宣讲、教师传授等方式,在师生中做好宣传引领,形成鼓励勇于创新、理解创新、支持创新、包容失败的共识和认知,营造想创新创业、讲创新创业、崇尚创新创业的精神文化氛围。[8]

三是聘请创业导师和优秀毕业生进行创新创业讲座、沙龙、论坛等,传授其成功经验以及成功背后的“酸甜苦辣”,通过榜样的力量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增强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热情,培育学生担当有为、攻坚克难的意志力。

四是组建学生社团,丰富社团活动。学生在社团活动、实践与体验过程中,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思想与情操,提高创新能力与素养。

4.2 重构育人模式,创建“三维”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与能力提升是全方位、体系化的过程,应从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三个维度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如图2所示)。

4.2.1 人才培养方案维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培养总体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在高职院校教育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要贯彻落实好学校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从各年级、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着手。首先,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列入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将“具有创新创业素养,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列入人才培养规格。再次,构建“立体分段、理实结合、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具体为:

一是分年级递进式开设开足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在第一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KAB创业基础”等课程,普及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相关政策,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在第二至第四学期,结合专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如“网络创业”“创新能力实践”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思维、创业理念的同时,积累实践经验。在第五至第六学期,开设“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就业指导”等课程,促进学生寻找市场机会,开展创业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二是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确定岗位能力标准,明确开设的课程及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结构。

三是融入创新创业大赛及专业技能大赛指导课程,激发学生参加大赛展现自我的热情与激情,使学生在参赛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与竞争意识,磨炼坚强意志,锤炼优秀品格,进而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

四是将“1+X”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依据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考核项目和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学习与考试过程中,学生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操训练,既掌握理论知识又增长职业能力,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与素养,又降低了企业人才培养成本,有效推动了产教融合。

4.2.2 教材建设维度

教材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内容与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保障。在教材建设方面,首先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总目标,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把握新时代的发展方向,突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材建设中的指导性作用。其次,要把企业真实生产与研发项目引入教材,使教材内容贴近企业真实项目,贴近社会发展需求。再次,把创新创业知识内容、知识目标及能力目标融入各学科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中,实现创新创业知识内容与专业知识技能的深度融合,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达到在传授专业知识,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9]

4.2.3 教学方法维度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缺乏自我探求新知的过程,制约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加以辅助。

一是融入“生本课堂”教育教学理念,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及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教师创设探究情境,搭建探究平台,变学生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直面困难、开拓创新的能力。

二是建立小组评价机制,通过组内自评、组间互评的方式,变学生单一学习为小组合作式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实现自我能力、团队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是借助线上教学资源与平台辅助教学活动,如通过钉钉、云班课等平台发布学习资料、作业、课堂活动及评价,实现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参与、课后复习等;通过超星-尔雅等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创新创业实战”“创新创业执行力”“商业计划书的优化”等课程补充知识,实现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4.3 培育师资力量,打造创业导师团队

4.3.1 优化师资结构

教师团队是双创教学的关键力量,其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对推动项目实施、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0]学校应选拔、培养“纵横交错、专创融合”的复合型教师团队。从纵向角度讲,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构建学历分层、年龄递进的教师梯队,起到老中青传帮带的作用,不断帮助青年教师提升创新创业教学能力。从横向角度讲,应充分考虑教师的学科结构、师缘结构,由来自不同行业、企业、岗位人员组建“校内教师+政府专员+行业导师+辅导员”的教师队伍,规避教师在工作环境、知识构成、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同质性,促进教师在思想交流、专业相融的过程中形成创新创业思维。从专创融合的角度讲,要充分考虑专业教师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中坚力量组建创业教师团队,以他们为主导融入师资的纵横因素,引领所在专业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4.3.2 搭建教师培训平台

要打造高水平、高技能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培养,持续加大师资队伍培训工作力度。

一是通过创业论坛、课程轮训、双创教育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生涯教育培训等,加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在思想中碰撞火花,构建创新创业思维理念。

二是通过鼓励教师定期参加企业实训、挂职锻炼等,让教师真正深入到企业项目规划中,熟悉企业运营环境、市场环境,领悟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思维,不断积累实践经验,锻炼、提升自身的双创能力。

三是开展双创教师“结对帮教”活动,建立企业专家、职业经理人与校内双创教师结对帮教机制,使教师在“企业导师”身上学习创业知识,获取创业灵感,增强创业理念,实现创新思路、创新理念与市场对接,有效解决校内教师在双创教育教学指导工作中的困惑。

4.4 加大政策扶持,为创新创业活动保驾护航

4.4.1 优化学校制度文件

学校应制定相关制度文件,有效激发行业导师、校内教师、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激情。

一是面向行业导师,制定评聘、培训、考核、激励制度,在择优选用优秀的企业、行业人员的基础上,通过培训帮助行业导师树立教学理念、梳理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考核制度对其工作情况客观评价,通过激励制度,激发行业导师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学工作的热情。

二是面向校内教师,在教学工作量、师资队伍建设扶持资金、教师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相关政策倾斜,以鼓励更多的校内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有效提高创业教师的师生比、专兼职比例。

三是面向学生,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将学生参与双创活动与课业成绩互认,减轻学生学业及创业双重压力;制定创新创业帮扶政策,为创业项目团队提供相应场所及校内外导师团队,为其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物力及智力支持;制定创新创业奖励机制,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的新动能。

4.4.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践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创业能力、创造精神的有力保障。校内层面,学校应加大投资力度,结合专业需求建设能够开展实战训练、仿真模拟等活动的多元化实训室以及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教育平台,通过校内实训促进学生夯实专业理论知识、锤炼过硬职业技能、形成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校外层面,学校应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力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选派优秀的双创师生团队进驻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创业活动,促使师生在实训场所实现角色转换,激发师生创新实践应用能力;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熟悉企业环境,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4.4.3 创新校政企合作模式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引导,学校要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借助政府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为学校软硬件设施建设提供更多的财力、物力支持;为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协调各方力量,促进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课程的研发、师资团队的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好的政策与环境支持,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在深化、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上,必须增强合作过程中的企业利益驱动力,激发企业合作意愿与热情。

一是组建企业订单班,形成由企业经理人、部门负责人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讲师承担课程教学的合作机制,为企业源源不断培养输送具有企业情怀、创业精神与能力的准员工,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是学校创业团队承接企业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在为创业团队提供实践机会的同时,作为企业“第二加工厂”帮助企业解决短期、加急、增量项目,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支出,提升企业竞争力。

5 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必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新阶段,多措并举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院校践行教育初心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满足社会和学生发展需要的重要课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从营造校园氛围、重构育人模式、培育师资力量、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着手,打破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瓶颈,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