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黄敏高,龚仲华,夏 怡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保就业、惠民生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制度性安排。中高职分段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全国许多职业学校开展了中高职分段培养的有益探索,在贯彻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文件精神中,关于“多方式、多选择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自主权”的课程体系建设的要求,制定了特色鲜明、融通对接的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遇到一些问题。
我校数控维修专业与常熟中专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从2016年起,合作开展了“3+3”中高职联合人才培养的探索,下面以我校数控维修专业为例,介绍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实践。
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蓝图,也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最重要的依据。课程名目繁多、体系不清、结构混乱、技术割裂、内容重复、课时过多,是当前高职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教学实施困难、优质课程建设难度大等诸多问题。
目前,我校数控维修专业教学,采用的是“2+1+小学期”模式。其中,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必修的基本素质课约为670学时,因此,如按每学期实际教学18周、20学时/周的标准教学计算,实际可安排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为:“2+1+小学期”模式:20×18×4+20×4(小学期)-670 = 850学时。然而,现行的课程体系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以高职数控维修专业为例,如实施“3+3”分段教学,课程体系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如表1所示。
因此,现有课程体系存在中高职课程重复、割裂技术、课程界线模糊的现象,其实质问题是:
1. 1 课程体系有序衔接问题
目前的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大多是中高职原有课程的简单叠加,相关专业的课程名目繁多、内容重复混乱,知识技能界线模糊,技术人为割裂。
目前的教学内容设计没有从人才培养、岗位需求的角度,合理安排知识、能力,乃至于使人才培养不能达到预期目标,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2.1.1 两位一体的培养方案设计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本着改革创新的精神,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充分考虑中高职分段培养“3+3”年制学生的特点,做到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培养方案的有机结合;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专业专长与复合能力的关系,注重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素质教育,高职阶段的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2.2.2 大类融通的课程体系构建
通过对现代装备组成与结构的科学分析,由中高职院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参与,按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优化整合现有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实施路径,使知识、技能点体现中高职承接与延续、分段完成的一体化理念,以适应学生渐进性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2.2.3 有序衔接的教材和资源建设
以“整体设计、分段递进”的思路,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科学安排知识、能力点,剔除中、高职课程的重复内容,逐步拓宽和加深知识能力,实现课程内容的有序衔接;在中职阶段,侧重职业基本知识、技能训练及基本操作规范、方法等培养;在高职阶段,突出综合知识、职业能力的训练及对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最终建成高质量、系列化的国家规划教材和配套的教学资源。
通过对机电一体化设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现代装备组成与结构的科学分析,全面凝练知识与技能,构建特色鲜明、可广泛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工业机器人等专业的大类融通、中高职分段培养课程体系,并实现两者的有序衔接。
图1为现代典型智能装备的组成与结构图。由图可见,无论通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还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现代化装备的技术本质并无区别,所涉及的技术不外乎就是精密机械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交流伺服与变频技术、数控技术等,学生只要掌握以上技术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就可以从事所有行业的相关工作。因此,数控技术应用、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工业机器人等专业,完全可通过简明、清晰的通用课程,再补充少量的方向课程,便可形成各专业所需要的、系统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
高职课程体系框架。高职阶段注重对学生综合知识、职业能力的训练及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将针对现代装备的精密机械、液压与气动、交流伺服与变频、检测、PLC、CNC、工业机器人等支持技术设置,课时按学时最短“2+1+小学期”模式(882学时左右)规划,给各专业留有补充特色课程的空间。
高职装备制造大类融通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框架如表2所示(不含素质课程,下同)。
表2 中高职大类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框架
中职基础课程体系框架。中职课程侧重于职业基本知识、技能训练及基本操作规范、方法等的培养,其教学时间为3年,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必修的基础课(语、数、外)、素质课约为1500学时。因此,如按每学期实际教学18周、28学时/周的标准计算,实际可安排的专业课程教学时间为:
电工电子、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气控制(强电)、机械加工(含数控)是智能装备大类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也是大类融通的基础,根据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的要求,其主干课程体系框架如表3所示。
表3 中高职大类对接的中职课程体系框架
近三年的实践证明,我校装备制造大类专业中高职联合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我们所设计的中职培养方案强调基础,可与装备制造大类融通对接、全方位上升,符合国家相关文件精神中关于中高职分段培养“多方式、多选择衔接”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和“扩大学生选专业、转专业自主权”的课程体系建设要求;所设计的高职课程体系创新地通过现代智能装备的科学分析,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优化,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普适性,它解决了当前大多数专业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既可与中职培养方案有序衔接,也可适用于其他模式教学。我校教师出版了系列教材,采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习内容、实践指导、技能训练、拓展知识”6个环节,形成从知识到能力、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过程;能力目标、实践指导、技能训练中不仅包括了实际操作,还包括了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练习、计算、设计等内容,彰显了高职院校的“高等”和“职业”属性。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