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 辉,杨 艳(保险职业学院,长沙 410000)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活动的血脉。金融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维系着国家经济运行和社会生活的稳健发展。伴随经济发展和金融服务功能的转变,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兴起,金融行业面临产品和服务创新升级,转变经营思维,提升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等挑战,同时对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职业教育近几十年来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数量已经超过1300多所。2016年高职高专院校共招生318万人,在校生973.6万人,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和39.5%,而且人数和比例还在逐年递增[1]。随着高职院校不断增加,对原本就很稀缺的教育资源争夺愈演愈烈,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人才需求的新要求和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竞争,高职金融类专业应如何加快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方案的重构和创新,办出特色、树立品牌,落实***总书记有关职业教育要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指示显得迫在眉睫。
由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岗位门槛要求不同,许多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一般只面向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院校毕业生招聘,高职院校与银行、证券等机构能进行合作的机会并不多,主要面向保险机构采用订单培养的方式开展合作,深化力度不够。保险职业学院作为中国人寿集团下属高职院校,背靠保险行业,通过不断地自我定位和专业改进提高办学质量,致力于培养“好用实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业人才,目前已与相关公司建立多年订单合作关系,例如车辆查勘定损订单班,讲师组训订单班等。随着与中国人寿集团控股广发银行的接洽,学院其他金融类专业如金融管理等也在紧锣密鼓进行筹备,积极寻求与广发银行开展订单合作的机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整体来看还存在问题:一是订单合作的专业单一,不利于学院专业协调发展。近年学院开办的订单班几乎以保险类专业为主,其他金融管理等专业由于特色不够鲜明,合作订单班的公司企业寥寥无几,也间接导致校内各专业之间生源配比严重失衡,保险类专业学生占比超50%,制约了其他专业的发展;二是校企合作缺乏整体规划,订单培养浮于表面。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企业往往基于成本考虑不愿承担过多教育投入,在实践环节也不能提供相应完善的硬件和师资配套,同时校方缺乏参与企业经营和岗位等方面的真实信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安排方面无法合理统筹,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与企业真实需求存在差距;三是订单合作碎片化管理,缺乏长期规划体系。校企订单合作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共赢手段,但往往由于校热企冷,变成撮合机制,有需要才谈,谈好才开,断层现象严重,制约了学校专业体系建设的定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湖南省有近80所高职院校,开办金融专业的有30多所,作为省内唯一的金融类高职院校——保险职业学院,其金融类专业整体实力在省内高职院校中排名并不理想,与自身金融类特色院校的身份极不匹配。虽然近几年学校整体就业率达到90%,但是大部分就业质量不高,基本上为保险公司普通营销岗和服务岗,留存率较低,能进入银行、证券等其他大型金融机构的学生很少,培养的大多为行业需求度不高的基础性人才,与金融市场对高端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此外,金融管理、投资理财等专业,由于学历层次低、行业门槛高,难以与银行、证券等企业对接就业,加上学生眼高手低,导致出现“门槛低的不愿去,门槛高的进不去”的尴尬就业局面。
当前金融行业人才需求现状呈极端化:一方面是低端单一型人才供过于求;另一方面高端复合型人才供不应求,而大部份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课程设置上与本科院校没有本质区别,人才培养模方案制定上辨识度不高,除了学制上有显著差异外,其他环节都相差无几,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以低端单一型人才为主,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同时,高职学生在学历层次上与本科及以上层次毕业生相比劣势明显,加上缺乏有效的学历提升渠道和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空间,发展举步维艰。这也是众多高职院校在办学上以升本为核心目标的重要原因。
保险职业学院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必须确保企业需求与院校供给切合,应在集团统筹下,由人事和教培等职能部门主导,旗下公司参与,根据集团“转型升级、办出特色,事业管理,市场取向”的办学定位,各子公司(全系统)结合本身和未来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编制企业用人和岗位需求表提交至集团人力资源部门报备后提交到学院,学院组织学术委员会、教务处和各系部认真研读报表,结合师资和专业特点,及时与用人企业人事和教培部门对接,根据其具体的用人标准、需求数量和岗位要求,商榷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合理的教学体系,规划好日常教学和实训环节安排,同时由用人企业建设和提供配套实训场地与实训师资,做到“用人有标准,教学有体系,知识有针对,实训有师资,学习即上岗,毕业有岗位”。切合集团有关“依托集团、服务主业、改革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谐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服务服从主业,真正促成现代学徒制度的建立。
在与中国人寿集团子公司建立深度合作后,学院应成立学科发展委员会,由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组成,及时根据金融行业发展动态,结合中国人寿金融战略发展规划,对本行业未来尤其是金融综合经营时代来临的人才和岗位要求进行主动研判,积极打造金融类特色专业,与意向用人单位建立“邀约制”办学,学院作为金融人才供给方,在新专业方向设计出来后,经用人企业认可,由企业人事和教培部门确定岗位和编制数量,通过学院教务处、学科发展委和专业所在系部负责人协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考核标准、实训场地和时间安排、企业师资配比、培养经费预算等,真正做到“校企深度融合,产教学三位一体”,将学生职业教育期间的教学管理、学习安排、技能强化进行科学统筹,按质保量地完成订单学生的培养工作。
高职院校在制定金融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普通教育培养模式错位发展,坚持以行业和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创新专业特色和优化课程设置,落实习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指示。首先是按照学历和实训划分课程体系,由学院牵头教务、学科发展委员会、特聘行业专家及系部编制学历课程资源库,将学历课程资源库分为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方向课三个子库,订单企业人事和教培部门根据用人标准和岗位所需具备的知识理论要求,在资源库中选定订单班级学历课程,同时确定实训课程和授课行业专家,实行学历与实训分开分人授课的“双导师”制,切实做到“理论与实践,教室与岗位,教学与生产”相结合。
***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要推动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教育和行政主管部门协同参与,共同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为高职院校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使高职院校获得应有的办学保障、主体地位和平等的发展机会,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增强影响力,获得公众和社会的认同。
首先从学校层面。保障高职院校获得与普教对应的同等地位和办学支持,厘清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支持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发展,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转通道和办学保障,大力推动和扶持校企合作办学,给予企业优惠支撑政策。作为央企驻湘单位,保险职业学院在集团牵头下打通学院与集团下辖各子公司对接通道,确保学院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各子公司应在教育资金、企业师资、实训场地(所)方面给予配套和支持;并在集团主导下理顺与当地教育和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争取平等的教育资源和政策,减少制度和管理方面的限制,为金融类专业特色发展解放束缚,夯实基础。
其次在师资层面。加大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的扶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和学习,提供学历晋升绿色通道,推进以科研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专属职称评定体系,为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要办好高职教育,师资是一个重要环节,学院要对现有师资进行整合优化,一是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赴企业对应岗位挂职锻炼,熟悉业务操办流程,提升实践技能,真正做到“懂理论,强实操”;二是组建职业技能研究所,原则上在教师中挑选副高以上的科研能手与企业行业专家,对专业和对应岗位展开研究,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操作手册;三是要真正引导企业和行业专家参与到实训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而不是挂名走过场。
最后在学生层面。一是要结合职业教育和生源特点,重新制定学生考核标准,与普通教育要有较强的辨识度;二是加快应用技术类本科、研究生等高层次学历办学,降低高职学生学历提升难度;三是对行业职业资格证进行改革,结合金融行业特点、岗位技能要求、职院学生培养要求对职业技能证书考试进行优化,在等级评定中加入实际操作环节,提高职业技能证书的含金量;四是注意强化舆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地位,引导公众认识和认可职业教育,降低社会对高职学生的歧视度。
在金融业日趋向综合经营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金融类专业应紧贴行业需求,依托自身人才培养特点,结合职教二十条具体要求,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专业创新,优化课程设置,净化发展环境等手段,推动学校、师资、学生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真正打造出专有的金融特色品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