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王东红(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奎屯 8332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1],达到有效供给。高职旅游人才供给为旅游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高职旅游教育应该紧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位矛盾,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旅游企业提供优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专业人才。文章以新疆高职院校的旅游教育为例,从供给侧的角度探析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对新疆高职院校开设的旅游类专业进行了调查,截止到2018年9月份,全疆共有17所高职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在校生规模4000多人,每年为新疆旅游行业供给1400多人。除了高职旅游类专业外,新疆还有8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旅游类专业,另外各地州县市的职业中专、技校、职教中心都开设了旅游类专业。但是从学生人数、办学规模上来看,高职旅游类学生占主体,因此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是新疆旅游产业发展重要的人才资源,也是新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经过对旅行社、景区、酒店等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量很大,但是毕业生对旅游行业就业情况满意度比较低,期望值不高,工作的幸福感不高,就业门槛低,认可度不高和季节性较强等,离职率也比较高,旅游人才流失比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65%的应届高职旅游类毕业生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工作两三年以后,又有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辞职,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旅游行业人才短缺的现象。
截止2018年底,新疆有A级景区300多家,其中5A级景区12家;星级饭店400多家,其中五星级饭店16家,旅行社400家[2],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这将为新疆的旅游行业发展带来机遇,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星级农家乐、牧家乐和其他旅游公司在旅游旺季时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长期旅游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旅游人才资源总量年均增长19%,到2020年高职及以上学历旅游从业者占人才总数的70%以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对基层从业人员需求量比较大。另外,旅游行业对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旅游信息化、文化旅游创意、旅游商品研发、医疗旅游、旅游商贸物流等方面专业人才紧缺;旅游业人才失衡导致行业运营成本增加、服务质量和业绩下滑,阻碍了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步伐。[3]
随着“新疆是个好地方”的宣传,每年来新疆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旅游行业企业急需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与企业要求的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规格差异比较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关联性不强,学生对企业文化认知比较模糊,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品德、职业态度与企业的要求相差比较大。另外,专业老师虽然都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但是老师很少真正到企业一线岗位上去实践锻炼,老师对企业岗位职责要求、工作内容、业务流程、人才规格要求认知模糊,老师的知识、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比较陈旧,因此培养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很难胜任企业岗位要求。虽然新疆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巨大,但是学校培养“有效供给”的旅游人才不足,造成供需矛盾突出。
根据调研,新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每年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专业教师对旅游行业的调研不是很深入,调研的企业数量也比较少,对旅游景区、饭店和旅行社等企业的岗位类型,岗位规范、职责,员工的资历、身体条件、心理品质及能力要求、所需知识和专业技能等认知比较模糊;由于对岗位认知模糊,对支撑岗位所对应的课程体系设置也是不合理的,课程开设顺序不科学,学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相差比较大。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导致毕业生对职业工作满意度比较低,再加上一些旅游企业缺少对招聘员工的职业规划,导致毕业生离职率比较高,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目前新疆高职旅游专业的校企合作仅限于实习层面,虽然有些院校与行业、政府成立了职业教育集团,但是真正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很少。校企之间缺少协同育人机制和保障机制,人才培养主体比较单一,一些学校也很少主动与行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学生在校课程学习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差异比较大,学生对企业文化认知模糊,所学理论知识不扎实,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对实习环节存在着误解。另外,企业、行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过程中缺失责任,校企合作的表面化、浅层次化将不利于旅游人才培养,校企融合不充分已成旧病陈疴[4]。
高职旅游教育培养的是旅游行业企业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职业素养规格要求比较高。目前新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老师主要由三部分构成:80%专业教师是从旅游管理本科、研究生专业或者相关专业毕业直接到高职院校从教;15%专业教师是从其他专业转行从事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5%专业教师是从旅游行业企业调入从事专业教学的。因此,绝大多数老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他们的企业实践经历很少,即使有相关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也主要是教师本人在上学时候的实习经历,毕业到现在从教十几年期间很少到企业去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技能一直是教师业务的短板,绝大多数老师对旅游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业务情况、岗位职责、岗位内容、人才需求等是比较模糊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工作内容相差比较大,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作为培养有效供给人才的执行者,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将导致培养的人才与企业的需求差距比较大,很难达到旅游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标准。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应该根据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结构、旅游人才需求规格情况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首先建立调研组,针对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饭店设置调查问卷或者访谈提纲,要深入调研区域内多家旅游企业,熟悉这些旅游企业岗位特点、岗位工作内容、人才需求的规格情况,然后根据调研分析归纳出岗位以及岗位群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或者归纳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素养要求。其次围绕岗位、工作任务对人才规格要求设置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要进行论证。然后根据工作任务或项目导向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按照旅游企业岗位工作内容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性、技能性,让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及其人才规格要求。每学期都要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专业、企业文化、职业理念的认知。最后,专业调研组每年要开展行业调研,熟悉区域旅游业发展政策、特征以及旅游行业企业对人才供求情况,撰写调研报告,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旅游人才培养的有效供给。
旅游产业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是培养旅游人才的主要途径,要解决人才供需错位矛盾,仅靠学校一方的力量是无法办到的,旅游行业企业有责任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旅游教育必须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整合、实习实训、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深层次合作。虽然目前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没有建立,但是学校、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共同的互利共生利益。首先,要形成全社会育人环境,发挥政府在校企深层次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制定相关制度、政策,如通过制定税费减免、人才优先使用、企业宣传等方面的制度,这样才能驱动旅游企业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其次,学校和旅游企业建立人才培养的制度,学校和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建立协同育人的平台,打破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形成在人才培养中全方面、全过程的合作。校企双方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努力提升旅游人才供需的契合度。
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执行者,[5]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供给质量,学校要制定相关的制度提高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是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首先要制定专业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每学期或每年派遣一部分教师到内地办得比较好的职业院校参加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或派遣一部分教师到旅游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熟悉旅游企业岗位类型、岗位职责、岗位工作内容、人才需求规格情况和业务技能情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其次,制定相关的教师素质提高奖惩制度,激励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激励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培养教师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最后,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要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努力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的供给质量。
提高高职旅游人才的有效供给,是高职旅游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多种策略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和深化产教融合,才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