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9
夏玉果,顾浩俊,武 智
(1.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2.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实践育人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实践育人工作方面还存在对制度建设不够重视、与专业联系不紧密、缺乏平台支持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成效。因此,必须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源,构建常态化协同机制体制,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实践育人是指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和高校教育活动规律,以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开展与学生专业发展和成才成长密切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为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实践育人的内涵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充分体现了“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与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理念。另一方面,实践育人的内涵也充分体现***总书记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要求。***总书记多次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重视实践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这些重要的论述是当代大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的时代目标,也是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要求。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高校的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和社会反响,但实践育人工作还存在以下不足,如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社会、企业、行业对实践育人的积极性不够,整合协同能力有待提高,制度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必须明确新形势下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构建实践育人的常态化协同机制。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培养卓越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实践育人工作,构建常态化协同实践育人机制,强化学校的实践教学,做好专业的实验实训,通过社会、企业、行业的实践基地,加强顶岗实习工作,支持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将理论学习、技能培养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结合,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相结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性人才。通过联合企业推进现代学徒制,弘扬工匠精神,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全面推进现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实践育人作为重要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首先必须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德”融入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其次坚持实践为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建设一批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密切企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大力推进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锻炼的平台和机会。最后,大力推进协同育人,把社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不断完善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和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进育人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些都需要构建实践育人常态化协同机制。
近些年,随着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也不难发现,实践育人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一些院校对实践育人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意识到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虽然开展了一些实践育人工作和活动,但老师和学生参与度低,有时只是走流程,重形式;实践基地偏少,与专业不够紧密结合;缺乏制度建设,没有相应的考核和激励;密切联系社会和企业行业不够,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实践育人工作的效果。因此构建科学合理、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常态化协同实践育人机制,必将会对高职院校的实践育人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实践育人常态化协同机制的构建,就是以高校为主体,协同社会、行业、企业共同推进,统筹联动,相互作用,对接行业企业需求,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整、关系和谐的运行状态,促进实践育人工作有序开展。
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往往难以持续有效开展,主要是由于实践育人主体之间缺乏相互推进的动力。由于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由政府、学校、社会、学生等主体共同参与完成,首先要满足各主体发展的需求,只有当各主体的需求均得到满足时,他们才会主动地投入到实践育人工作中,促进实践育人工作有效开展。其次要激发各主体的社会责任。明确培养高素质人才,不仅仅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的社会责任,激发他们参与实践育人工作的责任感,配合高校共同完成实践育人工作。最后要实现各主体的发展目标。只有当实践育人工作参与各方,在工作中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才能保持实践育人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最终形成实践育人的动力机制。
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良好的运行保障机制是其正常运行的关键,首先必须加强组织领导,无论是学校、社会、企业的领导都需要高度重视,认清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工作目标,构建有效的工作模式。其次加强经费、人力和平台等条件保障。一是经费保障。要把实践育人经费列入学校的专项预算,保证实践育人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可以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同设立专门的实践育人基金,保证经费来源。二是师资保障。一方面要加大专业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聘请企业技术或管理骨干,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形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育人教师队伍。三是平台保障,大力加强实践育人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政企校联合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批学校和社会、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密切合作的实践基地,夯实实践育人工作的物质基础,保证高校实践育人活动常态化开展。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能有效促进实践育人工作开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只注重学生的评价,只重视学生的实践结果,忽视学生实践过程评价,从而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没有达到实践育人的真正的效果。在评价过程中社会和企业参与少,造成实践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因此实践育人考核评价应坚持以人为本,在实践过程中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等,要坚持实践过程考核和实践结果相结合,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坚持实践指导老师评价和实践活动组办方相结合,注重全面考核学生的表现。此外,考核评价不仅要评价学生,也要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对实践基地和实践活动主办方的评价,从而形成多主体的协同评价方式。
新形势下加强产学研协同是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拓展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构建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平台,通过结合企业的设备资源、科研机构的科研资源和学校的人才资源共同建立实践基地,既有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实训,又满足企业产品研发生产,从而实现教学、研发和生产“三位一体”的功能。另一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建立高校老师、企业导师共同培养人才的制度,充分发挥高校老师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企业导师丰富的实践、科研经验,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总之,实践育人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构建政府推动、学校主导、社会参与的常态化协同实践育人机制,从而形成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资源共享、多方共赢的实践育人体系。因此,高职院校要认清这一形势,扎实地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