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探析

时间:2024-07-06

张梅花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理论部,广东 广州510520)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话语主导地位始终受到社会制度的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是指“教育者借助高校课堂这一载体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传播给受教育者,扩大受教育者的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力。”[1]大众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具有“双向建构”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众文化的话语差异博弈中,大众文化又在不断地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地位。本文将二者“建构-解构”矛盾作为研究视角展开,探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具体困境及应对策略。

1 “双向建构”: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关系分析

“文化是一切精神元素的上位概念”,任何形而上的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大都寓存在抽象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与不同的文化形态当中。[2]“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外延,实质上就是普遍意义上的文化。大众文化作为当今颇受大学生青睐的一种文化形态,自然与作为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具有紧密联系。

1.1 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在职能上具有同质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向大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播主导文化,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可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不仅承载着向大学生灌输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作用,而且承载着传播主导文化,促进人的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重任,具有规约人性的价值理性。大众文化在向大学生提供文化消费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向他们灌输着既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不仅如此,大众文化还以其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独特特点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满足了大学生求乐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满足了大学生求新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的多样性满足了大学生求奇的精神需要,大众文化的大众参与性满足了大学生求知的精神需要。”[3]因此,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在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要的职能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和同质性。

1.2 大众文化“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全部运行境域

大众文化“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运行境域,首先表现为大众文化是生成和构筑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本质而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基础具体展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4]9-10大众文化的大众性、及时性、海量性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增添了鲜活的文化元素和现代气息,它所蕴含的精髓更是丰富和充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应当呈现的文化内涵、文化底蕴和文化品格。其次,大众文化“介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实践,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效果。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严肃、规矩,却被披上“空洞、枯燥、呆板”的不好外衣,这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话语的良好沟通。大众文化以其话语的生动活泼性、幽默风趣性、草根特质性赢得了受教育者的喜爱,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消除话语差异,形成话语共域提供了契机,更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效果的有力保证。

1.3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对大众文化具有实践反孕力

为了维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主导地位,其在运行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大众文化的输入,而是在接受大众文化“介入”的同时也积极地对良莠不齐的大众文化进行甄别与筛选、批判与借鉴、改造与创新,使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价值理念相契合。在对大众文化进行选择的基础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大众文化践行。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推进文化发展,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两个重要轮子。”[5]756这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不仅要主导大众文化选择和大众文化践行,更要主导大众文化创造。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用历史的尺度、科学的尺度、价值的尺度引导大学生在对大众文化的思想内涵、价值体系和精神品格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中,采用站在时代前列、合乎历史潮流、符合客观真理的文化素材赋予大众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更具有时代性和导向性,同时也彰显了其“双向建构”的反孕能力。

2 话语差异: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现实境遇分析

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有效实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话语主体之间可通约性的达成。然而,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差异的存在,使大众文化在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体系的同时,也在解构和冲击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体系,抑制着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功能的实现。

2.1 感性话语与理性话语的博弈

大众文化话语从来就是感性的,与价值意义世界是断裂的。“它不以提供对世界的理性反思为目的,而主要倾向于创造娱乐大众的文化形式,达到‘捕获’大量受众、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因此,感性层面上的‘快乐’成为大众文化的运作核心”[6]160。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则不同,它强调批判性意蕴和理性的思考,追求深度的精神气质、道德观念和生命意义。如果说大众文化的话语原则是在“生产快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原则却在“生产意义”。从理性角度讲,受众应该接受“生产意义”的话语,而尽量远离“生产快乐”的话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受众乐于停留在“生产意义”的舒适的感性摇篮话语里。因为理性需要人们处在一定的思想高度并发挥一定的意志力才能实现,而感性是不需任何努力和挣扎的随性选择。思想不成熟、情感丰富的大学生更易使理性让位于感性。于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性话语在大众文化的感性话语面前失色了,这种失色引起的感性与理性的断裂将直接影响其主导效果的实现。

2.2 多样话语与单一话语的博弈

大众文化话语的形式有通俗诗、报刊连载小说、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等;大众文化话语的性质有通俗、庸俗、低俗、媚俗等;大众文化话语的载体有报纸、广播、电视、手机、互联网、户外媒体等;可见,大众文化话语是一种内涵十分丰富的复杂话语系统,具有鲜明的多元性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则相对简单,它包括文本话语和实践话语。文本话语是指教材话语和理论话语,实践话语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过程中形成的话语。[7]71-73文体话语具有稳定性特征,理论话语虽然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和多变性特征,但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受教育者素质高低的限制。面对大众文化的多样话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单一话语,处在求新、求异阶段的大学生更乐意接受大众文化。然而,大众文化的多样话语具有传播积极健康和消极错误文化内容的双重性质,这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给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的主导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3 市场话语与政治话语的博弈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供大众消费的商品文化。大众文化话语是一种具有商品性和消费性的市场话语。为了占据有利市场份额,为了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大众文化话语会使出浑身招术满足大众需要,吸引大众的消费。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着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是一种隶属于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话语,蕴含了社会对大学生的价值期待。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所表达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必须正确反映社会的价值期待,不能仅仅当成教育者主观意志的表达,更不能简单地迎合大学生的口味。在迎合与非迎合的博弈中,大学生更喜欢迎合口味的大众文化话语。当充斥着大量哗众取宠意味的大众文化市场话语赢得大学生的青睐时,具有政治教导功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主导也就被消解了。

2.4 流行话语与严肃话语的博弈

大众文化是一种供消遣的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利用电子媒介等传播媒体的高度发展,使它拥有比任何时候都更广泛的受众。大众文化话语是一种典型的流行话语,是时尚与流行的象征,公众使用大众文化话语似乎就有了时代感和社会依赖感,似乎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反之,公众就落伍了。例如,“没听过《江南style》?你落伍了。”这样一句话在国内外许多媒体上都能看到。它折射的就是大众文化流行话语给公众带来的从众的巨大影响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由于具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特征,决定了它不可能是一种嘻哈话语和轻松话语,只能是一种严肃话语。意识形态层面开不得玩笑,价值意义层面容不下马虎。面对流行话语与严肃话语的博弈,充满青春活力、追求时尚的大学生显然更喜欢前者。大众文化的流行话语虽有着华丽光鲜的外表,却无深度理性的快餐话语,是远离经典和崇高的话语。这样的话语长期影响大学生,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成才,也不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权威的树立。

3 从对话开始: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反思分析

在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差异博弈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处于劣势,从而凸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的紧迫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要积极面对大众文化话语的挑战,主动与大众文化进行对话,努力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与大众文化话语和谐共生的话语共域。

3.1 转变对话理念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众文化话语的价值存在历史偏见,审美主义把大众文化话语看成“乌合之众”,主流意识形态把大众文化话语看成具有压抑性、工具性和单向度性的“社会水泥”。[8]139-148加上大众文化话语本身夹带着色情、暴力、媚俗、低俗等不健康的内容,确实容易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领域,教育者普遍认为,大众文化身上的种种缺陷,与历史文化遗产相比,与那些具有强烈教化意义的主导文化相比,实在是难登课堂这个大雅之堂。与其让师生冒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把大众文化领进课程,不如把它排斥在课堂之外更安心。然而,大众文化话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会因为教育者课堂中对它的抗阻而消失。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要转变拒斥与大众文化对话的理念,要以开放、民主、自信的心态迎接大众文化的到来。对话大门的开启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大众文化话语的必要前提。

3.2 营造对话共域

对话共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主导大众文化话语的战略阵地。对话共域的建立要以文化认同为基点,以文化互补为目的。文化认同是文化对话的前提与基础。文化对话又能进一步促进文化认同,二者相互依存。思想政治理论课高举和弘扬的主导文化是理性文化,大众文化是消费和消遣文化,二者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然而,主导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又必然相互哺育、相互支持。这就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大众文化的课程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大众文化的课程价值并在实践中予以肯定和运用。具体来说,大众文化的课程文化价值包括为课程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拓宽课程文化的民主空间、促进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等。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也要认识到大众文化的消极内容需要主导文化去甄别与筛选、批判与改造,大众文化只有吸取主导文化的理性与崇高才能走得更远。总之,理想的对话共域是主导文化对大众文化保持积极的张力关系,形成主导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合理文化状态。[9]

3.3 创新对话方式

对话方式不仅是表说方式,也是行为方式,更是思维方式。任何对话方式都是一定思想的表征,不恰当的对话方式会阻止对方对信息的接受和理解。换言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众文化对话方式妥当与否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对大众文化话语主导效果的好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要研究恰当的对话方式,即以下三种对话方式:

1)探讨式对话,即师生之间通过探讨大众文化当中出现的某个或多个问题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与大众文化话语的对话。探讨式对话的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价值性。

2)体验式对话,即师生之间通过体验某一具体形态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与大众文化话语的对话。体验式对话的体验内容要具有生活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3)创作式对话,即教育者通过指导学生创作大众文化作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与大众文化话语的对话。创作式对话的作品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课程需要。

总之,通过对话,教育者才能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对大众文化话语的主导实践。

[1]张梅花.论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话语权控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6-49.

[2]刘艳.多样性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失语”分析与反思[J].求实,2011(6):84-87.

[3]张梅花.从哲学视野解读大众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辩证关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71-74.

[4]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王一川.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7]洪波.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转换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8]喻春兰.大众文化的课程价值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9]肖鹰.中国文化的问题在精英文化取向的下滑兼论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动[J].探索与争鸣,2012(5):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