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李文洁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 外语系,山西 太原030001)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可以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来看,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变化通常会引起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又会促进语言发展变化,成为新词语产生的必要基础。词汇的动态发展,尤其是词汇中流行语的发展变化,决定着对其研究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深刻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学术界对于流行语的界定虽有不同的观点,但都认同流行语都具有与时代和地域紧密联系的特征,是某一时期在某些特定人群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
国外学者对流行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对流行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经历了30年的发展,当今学术界对流行语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虽然他们对流行语的研究具有交互性,但笔者认为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流行语的统计及比较分析研究:栾慧对2002年~2008年间十大流行语进行了比较研究,详细介绍了2002年~2008年流行语的语料发布情况,通过语义、语法、语用上的对比研究,剖析了流行语与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1];王娟从词语规范角度研究了2010年~2011年网络流行语的意义及特征[2]98;杨建国从流行语评选的需要出发,借助信息处理和语料库等技术,对流行语的最高频度、最大散布度、最大流通度、大致流行周期和基本特点做了统计分析[3]63。第二类是从语义、修辞、构词等语言学角度对流行语进行探讨:李明洁从符号学的视角,指出流行语是流行文化和观念的语言符号,包含着与公众心理诉求相呼应的“流行涵指”[4]177;罗丹、曾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时下网络流行语中的隐喻现象[5]82;傅福英、卢松琳等认为流行语的发展和传播是语言模因适应信息时代语言表达的结果,借助网络环境,成为强势模因并不断发展起来[6]158。第三类是从社会语言学、心里语言学等层面,对流行语所折射出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与研究,有些学者尝试从跨学科的角度,将流行语的研究与心理学乃至经济学结合起来。孙曼均从流行词的文化含义角度分析了当前社会转型时期汉语流行词汇的发展变化[7]34;任荣从流行语的流行与消亡角度分析了语言和经济的互动关系[8]27;尹聪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强调了研究流行语的现实意义。[9]186
以上研究多集中于对流行语产生、语言语义特征以及反映社会文化等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对流行语进行个体研究的论文目前尚数少见。本文试图以“X 奴”式流行语为研究对象,从词汇空缺方面和词语模类推机制分析其语言机制,并从语义泛化分析其语义的发展,以期对今后相关研究有借鉴作用。
2006年4月《中国青年报》一篇题为《31.8% 的房贷一族已成“房奴”》文章首次提到“房奴”一词。“房奴”指按揭买房的有房一族由于还贷压力,无法享受生活,实际上成了房子的奴隶。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该词大量出现在网络、报刊、杂志、新闻等媒体以及日常会话中,被广泛接受和使用。而同年台湾也出现了新词奴”,即背负偿还消费卡债务的人。之后,随着网络的快速传播,表达程度更为丰富的“X 奴”式新词大量出现,如油奴、医奴、学位奴、小资奴等,并成为时下人们的高频使用词。
2011年出版的《新华字典》(第11版)也将“车奴”、“房奴”等词汇列入其中,“奴”的新增释意是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程荣编辑郑重声明:新增内容是以通读和调查研究为基础,反映了时代变化兼顾读者需求和字典本身的学术规范,并注重国家各项语言文字规范。
笔者将这种以某个中心词语为标记形成的特定词语称之为“X”族词语,以奴为中心词的就被称为“X 奴”族词语,根据流行程度又被称为“X 奴”式流行语,这类词的大量出现反映出其所拥有的独特语言学研究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新词语出现往往是为了适应人们对认知表达的需要,体现社会发展的变化,同时它们的产生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词语的构成方式和语言机制。“X奴”式流行语的出现,简明而准确地表达了含义,填补了相应的表达空缺。
所谓词汇空缺(Lexical gap)就是指在一种语言的某一词汇场内,某一结构位置上缺少一个词项,或者说,当一种语言的词汇结构表明某个概念可能或应该被词汇化(用词汇表达出来)但却没有,这时就出现了词汇空缺。该定义表明词汇空缺是指一些符合音位规则的但是并没有出现的单词,在人们语言使用中是可以出现的。[10]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不断出现,现存的词语无法对许多新兴的事物准确或简明表达,从而出现大量的词汇空缺。众多的语言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词汇空缺这一学术现象,其中认知语言学原型范畴理论备受学术界关注。范畴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础,范畴化就是人类认知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型范畴理论认为决定范畴内涵的数目和属性具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认知需要也在不断变化。[11]随着人对外部世界认知的不断深入,新的内容会不断出现人的认知中,人们却缺乏相应的语言来表达和传递这些新内容,词汇范畴无法满足语义范畴,就会造成词汇空缺。在这一点上,范畴理论与王希杰先生提出的显语言与潜语言理论不谋而合。王先生的《修辞学新论》中提出完整的语言概念是显语言与潜语言的总和,正在使用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显语言,那么符合一种语言的构词规律,但又尚未变成言语事实的词,便是潜语言。王希杰先生还提出语言中存在着许多“空位”,这些“空位”实际上构成一个潜在的词库,潜语言比显语言更丰富。一旦潜语言具备了显化的条件,人们会用类推的造词方法及时有效地弥补客观存在的语言“空符号”。[12]因此,许多潜语言会显化为新词语出现,并进入词汇系统。潜语言的存在展示了语言具有无限的发掘潜力和生存力。“X 奴”式流行语的是人们对客观存在事物认知范畴的扩大在语言层面上的体现,是潜语言显性化的具体表现。
在人类语言发展历史中,认知和表达之间出现空缺,有多种方法可供选择。人类更倾向于拓展原有词汇的语义以表达新的概念,通常用类比、转移、隐喻、转喻等方法,而不是去发明新的符号标记或从现存的词汇形式或语法形式中衍生新的表达方式,这是认知经济性的具体体现。早在1978年,语言学家Rosch就指出:认知经济性原则是人们用尽可能少认知努力获得的最大量的认知效果。[13]“X 奴”式流行语的使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方面,作为图式,“X 奴”式流行语为语言表达提供概念框架,而“X”成分提供概念内容[14],这样就可以起到编码省力的效果,不会加重人的认知负担,符合编码经济性的要求;另一方面,“X 奴”式流行语可以形象地传递其意义和感情色彩,用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形式获得了更大的认知效果,增强了语言使用的经济性。
“X 奴”式流行语的出现符合认知经济性的要求,而认知经济性最有效的实现方法就是使用词语模类推机制。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著名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中将类比定义为:“类比形式就是以一个或几个其他形式为模型,按照一定规则构成的形式。”[15]226而所谓的类推即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及以上)事物在某些形式或属性上相同或类似,进而推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式。索绪尔把类推规律归结为一个四项比例式,即a∶a1=b∶b1,这个四项式解释了借助类比构成新词的最好方式。这个结构包括四项(两组),但并不是任何两组词语都有这样的关系和规律,其中“a”,“a1”是大家熟悉的言语形式,它们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或其他约定俗成等方面存在某一潜在的规律或规则,“b1”是大家根据这条规律对“b”言语现象加以类推得出的新的言语结构形式。[16]当我们知道“a=work,a1=workers”就可以进行类推,得出“b=teach,b1=teacher”或“b=drive,b1=driver”或“b=dance,b1=dancer”等等。
2.2.1 类推造就词族
词族是指同一语言系统内有着某一相同构词成分的一组复合词集合。王德春先生认为:“在一种语言体系中,同类语言现象达到一定数量就可归纳出规则,这种规则类推到其它语言事实,就是规则的使用。原来不规则的少数语言现象被类推成多数,就逐渐成为规则,并取代原有规则而引起语言变化,规则形成后再经类推而用于更多的语言现象。”[17]24-25可见,词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言的类推机制相关,它对语言新词语构建有着特殊的价值。从“奴”族词的构造分析来看,笔者将索绪尔的四项比例式:a∶a1=b∶b1,扩展为:a∶a1N=b∶b1N,其中“N”为模标,是一个不变量。
例如:偿还房贷拼命工作的人:房奴=偿还消费卡债务的人:卡奴
可以看出,不变量N=奴,“a”和“b”代表了负担的来源,“b”利用模标对“a”语言现象加以类推得出新的语言结构形式。利用这种规律,我们可以得出为保持美丽去瘦身的人叫瘦身奴;追求分数被学习奴役着孩子们叫学习奴;成为名牌狂热的簇拥者并为之所累的人叫小资奴。被某类事物控制后状态如同奴隶一样的人群都可以被称为“X 奴”。语言中大量潜藏着“X 奴”式词语,只要利用类推机制将“X”替换为不同的负担就可以构成新词语,词语模类推机制使“X 奴”式流行语的发展成为可能。其中的“X”常见的构成有两种:第一种是单音节词,单音节词直接与奴结合产生新词,如房奴、卡奴、食奴;第二种是合成词,直接以合成词和奴结合产生新词,如:减肥、瘦身、职称、学位等构成减肥奴、瘦身奴、职称奴、学位奴。
2.2.2 类推的实现依靠词语模
类推使词族不断扩大,它的实现依靠词语模。2002年李宇明教授在《语法研究录》一书中提出了词语模概念:“词语模是具有新造词语功能的各式各样的框架。这种框架由‘模标’和‘模槽’两部分构成。模标是指词语模中不变的词语,模槽指词语模中的空位。”[8]3简言之,词语模就是一种构词框架,通过相应的填充和变化能够产生批量新词语。具体来看“X 奴”式流行语,如房奴、卡奴、车奴、油奴、汽奴、电奴、学位奴、小资奴等词语后半部分为相对固定的模板,而前半部分具有开放性,其中房、卡,车、油等具体表达是模槽,会因情境的不同产生变化,“X 奴”成为模标,模标和模槽连结为一个整体,两者的组合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又具备开放性和能产性,促成了“X 奴”式流行语的产生,让有限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境中接纳准入具体词语,从而获得了意义不同却表达准确的认知效果。
语义泛化是指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谓范围。对象纳入的越多,原有语义基础上引申出的词义越多,其指示性也随之变得模糊。[19]
语义泛化受各种条件的影响。从“X 奴”式流行语来看,泛化首先是受社会背景的影响,具有对社会的反映功能。社会观念、价值取向、文化心态都会对词汇的泛化产生影响,“奴”与其他词语结合,构成具有现代感的新词汇,这些“X 奴”式流行语传递时代信息,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容易产生情感共鸣。其次,泛化体现语言的认知经济性,在音与形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语义表达的内涵,这样就不会过度地增加人的记忆及学习的负担,使词义的发展满足了语言经济性的要求。“奴”的语义泛化是一个不断衍变的过程[20],具体如下:
1)“X 奴1”指各式各样的奴隶,核心语义是被奴隶主控制的奴隶阶级,主要用在社会阶级称谓词汇场里,如“农奴”、“黑奴”等。
2)“X 奴2”是人的谦称、鄙称、爱称、蔑称等,不是真的奴隶或仆人,具有引申含义,如“念奴”指歌女。
3)“X 奴3”为被役使的人或操贱业之人,其语义不再和社会阶级有密切的关联,如“奴才”、“奴仆”等。
4)“X 奴4”指具有某种特点的一类人,如“守财奴”、“名利奴”、“亡国奴”等。
5)“X 奴5”指被某事物影响或束缚的人,其语义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奴”指称的对象扩展为所有受控制的人,各种各样受到某类事物控制束缚的人都可以称“奴”;第二,“奴”的主人即非某一社会阶层也非某类人,而是事物,是自己追求向往的某种物质生活。
在不同语境中,“奴”的义素变化如下[20]:
1)农奴〔+阶级性+被束缚、控制+为他人服务+无人身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人〕
2)奴才〔-阶级性+被束缚、控制+为他人服务-无人身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人〕
3)守财奴〔-阶级性+被束缚、控制-为他人服务-无人身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人〕
4)卡奴〔-阶级性+被束缚、控制-为他人服务-无人身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人〕
5)小资奴〔-阶级性+被束缚、控制-为他人服务-无人身自由-依附性-地位低+人〕
由此可见,表示“奴”特征的义素正逐渐脱落,其核心语素最后只有“被束缚、控制+人”。“X 奴”是一个偏正结构词组,“奴”语义受“X”限制,通过类推造词导致“奴”的语义受到“X”的干涉而“奴”的旧意不断脱落,“奴”的语义由实到虚,越来越多的对象被纳入它的指谓范围,“奴”的语义走向泛化,成为一个代表被某类事物控制或束缚的一类人的标志。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促使语言也发生相应变化,客观上促使人们去创造一些新的词语去表达和描述新的事物,其中一些新创词不仅满足了话语表达需要,而且充满着时尚元素,从而更容易被大部分人认同和使用,甚至成为各式流行词。这些时尚词语的使用不仅实实在在地促进了人们的表达和交流,而且也方便了人们将喜怒哀乐等情感宣泄出来。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角度分析“X 奴”式流行语,可以较好地揭示该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和形成机制,为我们今后分析语言现象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框架。
[1]栾慧.2002~2008年历年十大流行语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2]王娟.2010~2011年网络流行语研究[J].编辑之友,2012(8):98-99.
[3]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63-70.
[4]李明洁.流行语的概念梳理与符号学的新观察[J].符号与传媒,2012(1):177-185.
[5]罗丹,曾洁.网络流行语的隐喻特征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8):89-92.
[6]傅福英,卢松琳.论网络语言的进化及特色模因论为视角[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58-161.
[7]孙曼均.城市流行词语及其社会文化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6(2):34-36.
[8]任荣.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流行语[J].语言与翻译,2004(1):27-30.
[9]尹聪.论当前时期流行语的特点[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21):186-187.
[10]方善,詹宏伟.论词汇空缺与流行词的产生[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9):129-131.
[11]王晓云,蔡瑛.原型范畴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0-121.
[12]王希杰.论修辞学中的基本概念:显性和潜性[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1):41-42.
[14]孙岩梅,仇伟.“X 秀”式流行语的语义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外国语文,2012(3):68-70.
[15][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铭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罗忠.谈类推机制背景下词族生成的基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5):69-71.
[17]王德春.语言学教程[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18]李宇明.语法研究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9]程骋.从流行语看语义泛化及语义变化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1):142-144.
[20]曾敏.“奴”的语义变迁[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7):38-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