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略论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

时间:2024-07-06

郭 芸, 王霞娟

(山西大同大学 政法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0 引 言

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合流, 作为科学哲学方法论和思维方式的重要概念—— “范式”理论迅速突破自然科学的界限, 扩展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取得了一个范式, 取得了范式所容许的那类更深刻的研究, 是任何一个科学领域在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标志。”[1]10因此, 将“范式”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既是运用范式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做出的哲学性反思, 也是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而不断更新的动态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应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主动求变, 实现自身的转换。

1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

“范式”( Paradigm)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研究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的核心概念。库恩本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只是基于自然科学发展动态结构的研究, 随着范式概念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学术界对于范式概念的认识更加深化, 基本上形成了一致的看法: “‘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 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 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 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2]530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共同体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本领域内的基本问题、 理论本质所主张的一些共同信念或看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在从事科研和教学活动过程中, 所遵循的规范、所使用的思维方式以及研究、 教学模式都属于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于本领域的共同信念或看法有所不同, 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张和流派, 形成了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得以建构, 一方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 另外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性的反思和价值上的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于本领域科研和教学的一般哲学指导、 基本理论体系以及主要规范和方法进行整体性改变的一种革命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是一个开放而不断更新的动态系统, 它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而发展。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 快节奏的、 多元化的现代信息社会, 面临着许多新的环境, 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也应该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主动求变, 实现自身的转换。应该说,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既是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认识的结果, 也是能够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点。

2 对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评价

从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价值取向来看,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时间上经历了由“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社会哲学范式”从“社会需要论”和“意识形态论”出发研究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认为个人的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 是一种社会本位和政治本位的教育,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政治价值。应该说,“社会哲学范式”有一定的合理性: 其一, 这种范式的形成自有其独特的历史条件, 是革命战争年代夺取政权和建国以后计划经济时代集中人力、 物力、财力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产物, 对革命时期夺取政权和建国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二, 思想政治教育确实对于满足社会需要和政治目的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还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 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各级党政机关、 企业、 学校也纷纷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工作的首位。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种以社会需要和政治目的为价值导向的“社会哲学范式”也是有失偏颇的, 这种范式过度地强调其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一面, 强调社会的需要和实现政治的目的,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再重要, 也是社会的事情、 党和国家的事情, 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发展和需要是无关的,甚至是相悖的, 它把受教育者看成是一个抽象的而不是由无数生机勃勃的个体组成的有机整体, 很少会考虑个体的需要, 因而出现了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远离、 漠视甚至抗拒的现象, 这种尴尬的局面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尽快实现范式的转换。以“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为立论基点, 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研究者和工作者认为, “现实的人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应该将“人的存在和发展”作为“从‘现实的人’出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归”, 因此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实现从“社会哲学范式”向“人学范式”的转换。[3]可见,“人学范式”是以“现实的、 活生生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人的需要、 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人的全面发展, 把“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 帮助人,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从而实现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价值旨归”[4], 解决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价值问题。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范式是直接针对“社会哲学范式”的弊端提出来的, 所以这种范式的合理性不言而喻, 把每个人看成是活生生的个体, 强调人的需要, 重视人主体性的发挥和自由全面的发展。但“人学范式”由于着重强调个人的需要从而也就会出现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危险, 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 社会是为了个人的存在和发展而服务的, 片面强调个人的价值, 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从而陷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弊端。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一切社会问题的根源。”[5]79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科学化和合理化的逻辑起点。进一步讲,“个人和社会都不是实体,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关系体。”[6]“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 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7]221“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56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任何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 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体及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构成, 离开人, 社会也就不复存在。所以个人和社会不是对立的, 而是统一的, 二者统一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中,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 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类的需要。所以,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根本不涉及两种相互对立的含义, 而是只有一种含义, 就其整体而言是社会, 就其差别而言是个人”[5]190, 二者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统一体。基于此,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应该实现“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的辩证统一。

3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路径

“科学研究只有牢固地扎根于科学传统之中,才能打破旧传统, 建立新传统。”[9]224“新范式的创造并不是与传统范式的彻底决裂, 而是学术共同体在传统范式框架基础上一系列研究成果的累积和突变。”[10]同样, 完全脱离旧范式的母胎而构建的新范式也必将因其根基的断裂而流于时尚和表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不是对旧范式的推倒重来, 而是在科学实践观理论的指导下对所有旧范式的改革、创新、 超越和发展。

3.1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出发, 实现由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向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同时并重的转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来说, 其“社会哲学范式”强调人的驯服性, 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 要求受教育者要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实现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这种范式过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社会价值, 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的多样性。其“人学范式”强调人的发展性和差异性,注重个性的发挥, 关注人的需要, 更多地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应该是对“社会哲学范式”和“人学范式”的一种辩证的扬弃, 即辩证地否定旧范式中不合理的成分, 保留其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 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角度来看, 我们应该由“社会哲学范式”只片面强调社会价值转向既注重社会价值也强调个体价值。这就是说,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既应该关注社会的需要及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 保留其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 同时也必须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和个性的多样化, 实现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在实践中统一起来。

3.2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出发, 实现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出发, 其“社会哲学范式”因为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识形态功能, 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因此在实践中就形成了教育者为主体、 受教育者为客体的主客对象化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其“人学范式”开始关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认为应该发挥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社会哲学范式”强调教育者为教育的主体, 受教育者为客体,往往形成教育者自我独白和受教育者缄默不语的局面; 基于“教育者并没有只教育别人而自己不被别人教育的特权”[11], “人学范式”则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为教育的主体。主体间性的教学方式倡导的是一种主体间关系化的思维方式, 即变“主体—客体”的关系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平等对话的“主体—主体”的思维方式, 变某一主体中心的“独白论”为悬置中心的“互动论”, 变“我—它”式的关系为“我—你”式的关系。因此, 唯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变, 才能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过去那种毫无生机、 极度无聊的纯理论说教, 方能使其充满活力、 富有成效。

3.3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出发, 实现由政治目的向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目的的转变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讲, 其“社会哲学范式” 基于社会的需要和政治目的, 要求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 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实现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感, 从而发挥其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其“人学范式”则更多地关注个体的多样性, 关注个性的发挥, 注重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马克思主义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教育也是以“人”为中心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应该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真正的自由只能是在纪律范围内的自由。因此, 教育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和冲破社会历史条件和政治意识形态环境的约束和限制。所以,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政治目的, 应该重视社会对个人发展的价值; 基于“以人为本”, 应当注重受教育者个体的多样性和个性的发挥, 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 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换应该是对所有旧范式的一种辩证的扬弃, 它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同时也是对传统的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应该强调社会对人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转换。

[1] [美]托马斯· 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胡新和, 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0.

[3]褚凤英, 张宜美.现实的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出发点—— 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人学范式[J].探索,2006(3): 101-103.

[4]常运立.教育范式及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创新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2): 174-177.

[5] [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 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9.

[6]李月玲, 王秀阁.思想政治教育再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 2012(5): 10-13.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0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9] [美]托马斯· 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 纪树立,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10]何海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 2012(3): 49-53.

[11]高德胜.学校德育的范式转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 82-8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