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的应用与实践

时间:2024-04-24

沈轶馨

摘要: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如何做好安全管理,提高生产安全成效,降低相关事故,是实际管理活动中普遍性提升生产质量和效果,保障经济效益最为关键、最为核心的措施。为了有效进行管理,提高管理效果,有效预防和减少相关事故发生率和发生风险,积极开展实际性的生产安全事故统计十分关键。现阶段数据统计应用和实践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积极进行有效改进。

关键词: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应用;实践;现存不足;应对策略

生产安全事故数据统计,对于有关活动风险规避、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来说有着积极价值和实际意义,所起到作用也相对较为明显,尤其有助于提高整体生产安全效果,能够起到一个较为积极的作用。在数据收集统计时,其自身具备一定标准性,只有伴随相应标准规范约束情况下,才可以有效进行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让数据起到一个基础的规范性作用,优化最终质量效果等多方面情况,由此可见具体应用首先要对其安全事故统计数据标准充分了解。

一、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指标分析

(一)特别重大与重大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一般指的是三十人及以上死亡,或者存在一百人及以上的人员重伤,例如急性工业中毒等。除此之外,如满足经济损失在一亿元及以上的标准,也称之为特别重大事故。这样的事故是在分级过程中等级最高、产生影响最恶劣、带来经济损失最大的一种,涉及到很多安全与经济、人身方面的问题。

而重大事故相较而言比前者稍轻一点,主要是造成十人及以上三十人以下的死亡,或者五十人及以上,一百人以下的重伤者。除此之外,如果没有满足这两个标准其中之一,则直接经济损失在五千万元及以上一亿元以下,也属于此级别事故。这两项事故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恶劣,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级别,要比这两个级别事故问题更轻一些,也需要对其判定等级标准充分的认识。

(二)较大与一般事故

较大事故与一般事故相比前两个等级标准相对较轻,但仍然是不容忽视的标准部分,其自身在等级评定过程中也具备较强的价值和意义,要结合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就实际情况来说,较大事故主要指的是三人及以上十人以下死亡,或者超過十人以上五十人以下的重伤,如不满足这些伤亡条件的话,满足一千万元及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经济损失,也是可以评定为较大事故。

一般事故是在四个等级中最轻的一类事故,主要是指三人以下死亡或者十人以下重伤,直接损失在一千万元以内,被称之为直接事故。在整体安全事故管理办法过程中,具体包含了二十个行业,不同行业门类都有针对性统计分类,然后进行归口统计、联网直报,这样一来就可以规范整体事故统计的效果以及数据准确性,让未纳入统计行业领域的所有事故问题也可以得到有效关注、重视和处理,充分解决相应的分类不科学、相互交叉、层次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最终操作成效,避免数据出现不准确的问题。但就现阶段整体工作而言,统计数据应用和实践仍然面临着一定程度问题和不足之处,直接影响着最终工作效果和工作准确性,对于安全事故风险规避来说也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需要结合标准认识到实际不足之处,加以有效纠正和实际性应用于实践,以全方位提高最终工作质量和成效。

二、现阶段统计数据应用与实践不足之处分析

(一)工作水准与完整性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相关数据统计等工作自身面临着一定程度挑战和考验,归根结底问题产生与地方经济发展、重视程度、信息化程度等有着密切联系,一些信息渠道不畅或缺乏正确重视、经济不够发达、信息技术不够强大的地区,此类工作水准就相对较低一些。这样的差异现象等问题并非是偶发现象,而是普遍现象,不同地区其自身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不同之处的,正因存在明显不同,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会面临不同程度困难。一些地区信息技术不佳,或关注程度不够,进一步导致事故信息报告的内容不够完整,不够规范,或者不够全面、系统反应当地现有安全生产的情况及有关事故情况。在这样情况下,最终信息数据无法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很容易导致工作效果出现问题,甚至产生较大的安全漏洞,导致后续诸多问题出现,影响最终数据的效果。

另外,统计分析仍然没有信息化和系统性,局限于传统账目式统计,这样统计操作内容并不多,覆盖范围相对较小一些,一些关键信息并没有收录到其中,很多内容没有关键事件发生的因素,只重视死亡事故的统计分析。这样一来,其自身完整性不足,尤其对于工伤事故、职业卫生统计数据方面缺乏正确关注,导致整体操作效果受到了很大程度不良影响。

(二)信息化与准确性问题

信息化程度是评价整体工作体系最为主要一个指标,其自身价值和意义十分明显,但目前此类工作实际情况与刚需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对于现阶段普遍的事故连网直报工作来说,仍然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很多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相关联辅助技术、支持技术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继而导致事故信息报送不够及时。这样的问题是相对关键一类问题,直接影响后续数据统计,对数据精准性也会产生很大程度影响,导致最终数据及时性、精准性都无法得到保障,甚至最终精准性效果也会受到干扰。除了信息化问题之外,精准性问题也不容忽视,在制度硬性规定下相关工作效果不断在提高,但也导致很多地区面对考核指标和压力来操作相应数据,导致考核指标最终结果出现问题,最终结果和数据精准性存在问题。

在这一些问题作用之下,其自身数据效果会受到影响,与国际标准对接也会面临很大程度问题。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客观认识,进而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有效措施,普遍性提升最终操作的效果及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情况,让最终结果发挥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规避以往操作过程中常见不足之处,令数据精准发挥风险预警等作用。

三、有效实践与应用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的措施

(一)完善并提高工作水平

对于有关统计数据来说,需要不断提升其自身工作水平,对最终数据完整性和有效性做出有效的保障。为了有效保障最终效果,操作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硬件方面的强化,加强信息技术和辅助技术,还需要积极对统计数据进行完善,不能局限于传统的账目式统计,覆盖面要更加广泛,在原关键部分基础上要增加工伤事故、职业卫生统计数据等资料。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快传统统计模式向现代职业安全统计理念的转变,注重由常规事故统计方式向全方位的科学工作方式转变,并将单一的生产安全死亡事故數据统计运行模式过渡到综合性安全生产监管模式。

(二)加强联网直报体系建设

联网直报体系是十分关键一部分内容,其自身价值和意义十分明确,需要按照有关规定,将安全事故统计职能单位工作进行强化,做好归口直报等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队伍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明确各类指标特点,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体系方面的控制,以提高最终数据控制效果。一般而言现阶段在安全事故方面的指标,宏观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主要指的是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直接财产损失等问题,相对指标则主要是明细化,按照相应的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的比例,工矿商贸十万人就业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千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例等。这些指标大多数都具备着一定的特异性和特殊须性,具体特点也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对指标特点综合看待,然后明确数据价值和意义。按照相应的事故报告数据调查处理条例,可以将这些相对指标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的具体包含内容及相应标准也存在着差异。要对差异开展工作,积极控制,有效防控和统计。

四、结语

如上所述,我国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数据应用与实践现阶段仍然存在一定不足,要结合指标特点充分认识,然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工作水平,加强联网直报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卢文刚,王雅萱.广东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现状、形势与治理对策——基于 “十二五”期间统计数据的分析[J].岭南学刊,2019(03):135.

[2]范正日.我国铁路重特大事故发生规律与特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S1):135-140.

[3]陈月红,黄柳军.浅谈“案例+安规(规章)+体系思维”三维学习法的思考与应用[J].广西电业,2017(04):57-62.

[4]刘辉,张智超,付会龙,等.2011-2015年我国工作场所液氨事故统计分析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7,34(04):36-40.

(作者单位:辽阳市安全生产事务服务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