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的现状

时间:2024-07-06

白桂梅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山西太原 030012)

在面积6988平方千米上,太原市现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太原市既有广大的农村地区,又有比较大的城市,是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太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至2012年底,在太原市常住总人口中,城镇人口为356.51万人,占总人口的83.76%,乡村人口为69.12万人,占总人口的16.24%。伴随着城市的扩容,城中村的改造和整体拆迁,太原市城市化速度加快。2013年太原市城镇化率达83.4%,与全省的52.56%相比,高出30.8%,近三年平均增幅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35个百分点的平均增幅,且太原市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按太原市规划,近几年要对现有154个城中村改造,2014年太原市完成了13个城中村的整村拆除。大量的农村人口因城市化转为城市人口,这就意味着失地农民越来越多。怎样使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真正城市化而成为城市居民,要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考虑。

一、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比较困难

由于太原市的农村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经济不发达,商业、工业发展缓慢,小农经济依然占据农村经济的主导地位,农村人口为69.12万人,占太原市总人口的比例为16.24%。虽然比例不是很大,农民在失地以前,单凭种植农作物要维持简单再生产就已经困难了,许多农民为了补贴家用,会利用在农闲时间外出打工。但失地以后,由于失去了具有生存保障功能和生产资料功能的土地,在加上种种原因农民再就业困难,失去土地后绝大部分农民处于完全无保障的状态,收入的绝对下降,使失地农民的生存和生活变得更加困难,养家糊口几乎成为失地农民的最大问题。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户收入水平下降。那些生活没有受太大影响的农户,其家庭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二、三产业;而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的农户,原来的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土地经营,土地被征以后,其收入来源减少。主要是因为失地后,一部分农户搬进了楼房,农民生活无固定收入,失地农民生活来源无政策性保障,在加上每年的物业费、电费、水费、车费、取暖费等费用的增加,导致了生活消费支出的增大。集中在城市近郊的失地农民保障更加严峻。与偏远地区比较而言,近郊农民可以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向城市提供经济作物,但对土地的依赖性更重。土地被征用,农民失去了土地经营权,农民不能再种植粮食及经济作物以发展经济,这不仅造成了大批农民失地,而且使一些相对比较富裕的农民,由于失去土地致使其返贫致贫。有些失地农民凭借着征用土地补偿安置费做点小生意以维持生计,但有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因为应对市场能力不强、经营的不善,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亏本,或者因为家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等花费的增加,把补偿的经费很快花光,在变成城市边缘群体的新成员的同时又变成新的城市贫困人口。还有一些失地农民,拿着征地补偿的钱进行黄、赌、毒,把补偿经费挥霍一空。

二、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的市民角色转化难

太原市失地农民是被动城市化的,他们既不同于传统的农民,又有别于现代的市民,他们从过去传统的乡村社会系统走进现代城市系统,是被迫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转而去适应一种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城市生活方式,这实际上是一种再社会化的过程。由于对城市生活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乡土观念、怀旧思想根深蒂固,对陌生城市心存恐惧,太原市失地农民不容易很快的融入城市社区生活,市民化进程较难。再加上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城市与农村文化的差异性,城市居民一般来说人与人以事为本,而习惯了农村社区生活那种事事紧密关联,谁家有事全民参与,住进城市高楼农民往往不能适应。失地农民以前从事农村劳动生活方式转变为现在从事非农职业,其消费方式、闲暇生活方式、社交方式要有个转换;而农村社会交往方式是基于血缘与地缘为主,业缘为辅,有的失地农民进城后,还保留了农村家庭生活方式,有些失地农民聚居的小区、街道上,生活垃圾遍地,下雪后不能各扫门前雪,有的养猪养鸡的粪便随处可见,臭气熏天。失地农民的这些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格格不入,这种转化如果不能进行,失地农民进城也只是形式上罢了,会造成虚假的城镇化。

太原市失地农民被动边缘化。过去由于城乡利益的巨大落差,农村人挤破头都想进入城市,渴望农转非,变成城市人;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化,尤其城乡之间那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与市民比较利益的缩小,甚至于倒挂,一些工人下岗,沦为城市的边缘群体,那些曾经农转工的群体多数下岗失业,成为边缘群体中的边缘群体,现在出现一部分人希望再回农村种庄稼,但由于我国的体制,农转工的身份具有不可逆转性,他们现在想回农村,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太原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扩容,城市向周边农村地区扩张,使得向周边农村征地是不可避免的,而现在农民面对比较利益的差距,让他们失去土地转为城市居民,已经不再向过去那样有诱惑力,从过去的主动边缘化到现在的被动边缘化。

三、太原市城中村改造中失地农民一定条件下受到城市的歧视与排斥

太原市失地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都对其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从一定意义上说,支配人们行为的城市价值观念和精神文化决定其城市化的进程。太原市失地农民从农村文化系统进入到城市文化系统,在某些方面会遭遇到城市文化系统的排斥,甚至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视与抵制。在城市居民眼里,农民的是素养低、衣着土气、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等,这些与现代文明城市格格不入。在城市人歧视的目光下,失地农民要想融入与城市的互动难以正常实现,难以融入城市现代文明,有时甚至与城市文明发生冲突。其次,失地农民在市民化的过程中会遇到经济排斥。在就业选择上,失地农民遇到城市职业系统排斥,有的职业甚至拒绝失地农民进入;再加上失地农民的自身文化、能力等比较低,其熟悉的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在城市中没有用武之地,即使是部分失地农民有技能,城市居民本能的在心理上歧视、在行动上设置障碍,因此,失地农民只能找那些低技能、低收入的领域去就业。城镇不但没有给他们比较体面的工作,相反把失地农民推进了失业大军,在失地的同时又失业。再次,这些失地农民在家无事可做大量的涌向城市,去寻找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现在城市每年下岗人数都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都困难,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后更加重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同时也给城市环境、交通、供水供电带来更大的压力,还会产生诸如盗窃、抢劫等犯罪和治安问题,造成更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甚至城市中大量的黑社会组织的产生都在一定程度上与失地农民涌入城市有关。

因此,伴随着太原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的改造和整体拆迁,作为地方和政府部门应考虑失地农民的生存现状,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太原市真正成为老百姓盼望的、心里满意的大都市。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