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课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时间:2024-07-06

张彩玲,韩瑞亭,赵玉玲,乔海丽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0 引言

自2015 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 号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制度体系、诊断和改进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2017年6 月,教育部职成司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7〕56号),要求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履行对诊改工作的领导职责、进一步完善省级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规划(2017-2020年)、各职业院校均须按照《通知》要求启动本校诊改工作,我国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1]。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是一项涉及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化工程,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2]。课程是全国诊改专委会提出的“五纵五横一平台”理论的基础环节,是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开展常态化自我诊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平台,是关系学校、教师、专业三个层面诊改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指标[3]。

1 课程整改的思路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不断推进,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也不断增多,课程层面亟须构建一套科学完备的诊断与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一套操作性强、能全面衡量课程质量的课程诊断方法[4]。课程层面的整改绝不是孤立的,它要以五纵五横为统领,全员、全要素、全网络化进行,以推进信息化建设为依托,从目标、标准→监测、预警→诊断、改进入手,梳理课程现有的基础,建立两链和设计质量改进螺旋,确定各项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流程,构建自主诊断与改进的运行机制,真正建立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自我保障体系。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设定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及如何确定达到教学目标,来建立课程教学诊改评价指标体系,并科学评价课程的教学质量,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课程应建立从开发到考核各阶段的标准体系以及构建课程运行的“8”字螺旋内控工作循环系统,从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通过课程的改革,使教师注重课程的实施和过程监控,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课程诊改的运行体系

2.1 目标链与标准链的构建

构建“学校—系(部)—专业—课程”衔接贯通的诊改目标链。目标链的建立要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相衔接,要对接学校和系部的课程建设目标,同时每一个专业都要有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建设规划要科学、合理,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课程建设团队要根据专业建设方案和课程建设规划,结合课程现有基础,结合学院三级(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任务,建立课程的目标链,目标链要体现发展思维,由培养目标、教学设计目标、教学内容与举措目标、建设预期成果等内容组成。

根据现代职教理念,构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教学单元设计”衔接贯通的人才培养标准链。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建设规划及课程建设方案,参照课程建设目标,按照学院国家级、省级、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标准,制订本门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要充分考虑课程建设规划目标达成度;课程标准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与规范性,包括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定位与性质、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教学团队组成、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实训条件等内容组成等,将课程目标逐步细化分解,具有可量化性,可以选择合适的项目案例作为教学载体,设计一系列教学活动,使课程真正地服务于学生。

2.2 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课程质量保证体系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五横五纵一平台”的建设思想,从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纵向五个系统,以校内智慧数据平台为依托。课程团队要梳理学院的有关课程建设、管理、监控等方面的制度,基于企业、行业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内容,来设计教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理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课程质量保障体系构建要以课程建设为目标,建设课程层面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形成层层递进、互为支撑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2.3 建立课程层面的质量改进螺旋

根据课程建设目标和标准,建立课程层面的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确定各项工作的诊断与改进流程,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断进行课程的建设质量。课程层面诊改要对照课程建设规划,依据课程建设标准,三个循环为一个诊改周期,每个教学循环都要进行诊改,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要设置主要观测点和质量监控点,借助智慧课堂平台,对学生出勤、课堂测试、课堂互动、课后作业、资源学习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预警改进,不断完善教学实施过程,循环进行课程的诊改,在每个循环结束要形成课程的诊改报告。

2.4 建立课程层面自我诊断指标体系

课程内容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对教学工作有重要的影响,课程内容建设主要的工作包括:根据专业特点,构建完善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课程体系;不断更新完善课程内容,力争3~5年时间使专业核心课程内容更新一次,结合本专业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分析,新增新技术课程内容,不断修订课程标准,争取专业课程涵盖所有企业使用的主流技术和未来1~2年的主流技术[5]。

课程层面自我诊断指标要针对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依据课程建设规划,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和关键节点的质量监控点,建立课程层面质量诊改指标,为课程自我诊断与改进提供数据支撑,诊改指标体系分为课程内容、课程教学团队、课程实施、教学资源、特色与创新5个部分,共4个一级指标,1个特色与创新项目,包含课程定位、内容选择、内容结构设计、主讲教师、教学团队、科研和教研、教学设计、教学手段与方法、教学管理、成绩考核、课程评价、教材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和使用、教学环境14个二级指标,31个观测点(见表1)。

表1 课程诊改指标

2.5 开展课程自我诊改

根据课程阶段诊断报告,以智能校内管理平台数据为支撑,按课程教学规划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课程自我诊改。

2.5.1 优化课程建设思路,开展课程考核性诊改

优化课程的建设思路,规范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厘清每一个环节(课程内容、课程团队、课程实施、教学资源以及特色和创新)的诊断点,依据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进行课程的年度建设任务,以目标为起点,以标准为尺度,对照标准自我判断目标达成度、措施、预期效果等,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动态的监控预警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诊改,保证年度建设任务完成,年末实施考核与绩效挂钩。

2.5.2 规范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实时性诊改

课程标准的建立,是进行课程诊改工作的关键节点,要围绕课程的组成要素和诊断点,科学合理地规范课程标准并设立观测点,更好地完成课程设定的建设目标,按照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借助智慧校园平台大数据的支持,形成课程的“智慧课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在线检测和实时跟踪,根据课程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干预,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并将改进意见进行汇总编入下一年度的课程建设规划,保证标准的实时性和长期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

2.5.3 建立课程教学动态数据分析,对课程进行预警性诊改

课程教学过程以校内智慧数据大平台为依托,逐步建立课程教学动态分析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结合课堂出勤率、答疑讨论参与度、作业任务参与度、课程资源增长率、课堂目标完成度、考试合格率等情况,建立课程教学动态数据分析,并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定期进行课程教学考核,教师针对大数据分析和课程教学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预警和改进,进行良性的动态循环过程,最后要形成课程的诊改报告。

3 结语

持续改进是课程诊改的落脚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实施-监测-预警-改进”不断循环的动态过程,应该以信息化数据平台为抓手建立健全的课程的诊改制度,有利于打破课程僵化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实现教学由量的增长向质的飞跃性转变。课程的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战略选择,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课程层面的诊断与改进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如何形成常态化的课程质量保证机制,保证课程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如何建立,是否需要行业、企业过程参与推进产教融合;如何提高大数据平台应用的针对性,发现问题的诊改点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提高,运用什么数据平台等问题,是我们今后从事课程诊改需要关注的重点。这就需要从根本上建立统一思想,全员、全面、全程参与的质量文化建设,从根本上保证诊改工作的持续进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