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园校合作机制——结合无锡爱儿星实习基地教育顶岗实习开展情况谈起

时间:2024-07-06

蒋咏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商务(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园校合作机制
——结合无锡爱儿星实习基地教育顶岗实习开展情况谈起

蒋咏梅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商务(国际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2017年,我校国际教育学院8位实习生在无锡爱儿星实习基地实习期间,笔者作为校方指导教师,通过与园方负责人、园方指导教师、实习生多层次多渠道沟通,深入课堂,对园校合作开展情况展开实地调研。研究发现,园校联动为校方、园方、实习生带来了诸多好处,是实现园、校、生三赢的有效手段,但合作期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笔者总结了一些经验,以期抛砖引玉,为园校合作的深入开展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园校合作;教育顶岗实习;沿革与现状;进展与成效;问题与反思

0 引言

近年来,师范教育培养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培养口径也在不断扩大,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幼儿师范教育发展的瓶颈。园校合作已成为帮助高职院校走出幼儿师范教育专业发展困境,打破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瓶颈的基本途径。园校合作是指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和幼儿园的亲密合作,为学前教育实践教学提供新平台,切实把教学现场和幼儿园的真实情境结合起来,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并积累教学经验。[1]实践证明园校联动是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园、校、生三方利益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利于实现教学、学习、实践与发展的统一。

园校合作中,幼儿园为高校提供实践工作场地,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实习场地不足的问题,实现学生所学理论向实践的内化;高校则为幼儿园的理论提升提供平台,为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高校与幼儿园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幼儿园人才需求的完美对接。[2]

实习生是利益三角中最大的受益者,既能接受校方提供的系统化理论,又能置身于园方提供的专业实践场所,在双方的关爱呵护下茁壮成长,他们在毕业后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迅速进入职业角色。实习生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扩充了幼儿园工作人员数量,有助于幼儿园各类工作的开展,并有助于幼儿园了解当前师范生的专业学习情况,为今后的新教师引进提供参考。[3]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开展是改革实践教学,促进人才培养的有效检验手段。

1 沿革与现状

为了提升学前教育(海外本科直通车)专业办学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与热爱,培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实现优势资源互补,我校与无锡爱儿星国际早教集团经过前期调研、多轮洽谈,于年初正式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合作过程中历经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事件:2017年1月5日,双方举行共建“学前双语教育实习基地”签约仪式;2月23日,经过层层选拔,国际教育学院8名实习生脱颖而出,正式被派送到实习基地展开为期3个月的教育顶岗实习;4月19日,我校学前双语实习基地揭牌仪式在无锡爱儿星举行;4月24日,爱儿星国际早教集团为8位实习生举行隆重的“换园轮岗”仪式并宣布幼儿园见习园长助理名单,公布了岗位职责并颁发了聘书。5月20日,按照教学计划和双方协议,教育实习工作正式结束。

虽然我校与爱儿星园方是第一次合作,但在园、校、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实习工作得以有序、平稳、顺利开展。实习生的实习成效最直接的体现是:截至7月初,在8位实习生中,有2名学生在自己申请、园方考核的基础上,已被录用为无锡爱儿星国际早教园的正式员工;有4名学生收到专转本院校的录取通知书;还有2名学生正在为报考事业单位积极准备。

2 进展与成效

此次园校合作在合作模式、合作内容、合作领域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随着“园校合作”的不断深入开展,高校与幼儿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了优势资源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共同促进了实习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提高,实现了职前学习与职后岗位的无缝对接。

顶岗实习培养了实习生对专业的深厚感情,拓宽了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初步形成了实习生的专业能力,[4]实习生专业特长日益凸显,未来发展路径逐步清晰。

无锡爱儿星早教集团是具有十几年办学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办园理念先进、教育方式科学、管理体制规范、师资力量雄厚的品牌幼儿园。在这样的氛围中,实习生教育理念的塑造、专业能力的成长、个人修养的熏陶更容易实现。此次实习过程中,笔者通过与实习生及其指导教师交流,批阅实习生实习日志,与园方负责人沟通并多次深入课堂,发现实习生对于日后从事幼教事业的信心与日俱增。随着实践活动的积累、角色认知的深化、思想行为的转变,实习生们的专业知识得以夯实,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职业操守大幅提升。随着实习工作不断推进,实习生们的专业特长日益凸显:有的同学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游刃有余;有的对幼儿保育工作高度重视;还有的更擅长做初步的管理、研究工作。这与园方的细致科学安排密切相关:园方在为实习生安排全方位实习的同时,也多方考察调研,为他们提供更契合个体特质的工作,如安排部分学生担任实习园长助理,体现出园方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专业特长的显现对实习生而言是通往职业生涯的敲门砖,是寻求适宜的工作岗位时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实习生选择的未来发展路径来看,他们对自身的不足及提升的途径,未来发展的蓝图也有较深刻的认识。

3 问题与反思

3.1 宏观方面

3.1.1 认识层面的契合度较差

合作过程中一拍三合的局面鲜少发生,主要体现为对合作事宜的认识不完全契合。横向来看,校方本着为毕业生负责到底的原则,积极寻求合作机会,积极斡旋。虽然此次合作基本得到了园校双方的一致认可,但也有极少数园方教师因为担心影响正常工作秩序、增加运行成本、加剧岗位竞争等因素而对园校合作持被动配合、甚至拒绝抵制的态度。实习生则对实习工作的安排往往采取听天由命、随遇而安的无所谓态度。这些认知上的差距,或多或少与传统教育认为人才培养仅是高等院校职责的理念有关。纵向来看,园校生三方的领导(学生领导即学生干部)、员工对待实习的态度也是有差异的。在领会合作意图方面,上下层级之间并没有达到同样的认知高度。例如,“换园轮岗”这一举措,园校双方高层的意图在于帮助实习生从不同幼儿园的特色和园本文化中体验到园与园的差异、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域与国家教育模式的差异,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实践领域、开阔职业视野、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但实习生们,甚至极个别指导老师对待“换园轮岗”这一举措的认识未能达到这一高度,认为这种做法给自身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也忽略了他们的心理感受。如若在实习之前或之初,园校生三方能达成思想一统,对后续实习工作的开展和实习目标的达成一定大有裨益。

3.1.2 合作广度、深度不够

一方面,在园校合作的过程中,参与到合作项目中的人员范围不够广。幼儿园方面主要是园长、业务园长、骨干教师等,普通教师参与合作的情况较少。[5]高校方面也大同小异,只有相关学院院长、副院长、相关老师跟进项目进展。但从幼教事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大部分长期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虽然不担任行政职务,不享受园校合作的“特权”,但他们才是需要专业引领的群体。另一方面,双方合作的领域不够宽广。合作期间,双方仅就实习时间、实习模式、实习要求、实习管理等微观层面的问题进行过沟通,对于宏观上的合作问题,如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过程的参与、教学研究的开展、教学团队的建设等几乎没有涉及。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纲领性文件要求,在强调数量、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更注重质量的提升、内涵的发展。只有深度合作,才能真正做到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保障师资优化和均衡。双方可以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科研合作等方面开展多领域、纵深式长久合作。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可到幼儿园一线进行岗位锻炼,同时可以承担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践指导老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也需要园方的深度参与,否则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无法精准确定人才培养规格,难以保证知识传授的前沿性。科研水平是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科研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实现全球开放交流的重要标尺,科研合作有助于开创科研领域的新空间。

3.1.3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近年来,教育大众化、人才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出现了“校校办学前、生生报学前、人人谈学前”的盛况,学前专业大火。但一些社会因素影响了人们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导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首先,学前教育的浪潮、利益和需求的驱使促使各种类型的早教中心、亲子乐园、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多类别、多样化的培训机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引领,否则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江苏省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幼师专业招生数量的剧增,导致生源质量明显下降。这一变化趋势也呼吁人才培养目标的修正。再次,三级师范转变为两级师范这一教育体制的调整,旨在提高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而不是粗放化培养目标。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全才与专才、城市与农村、专科与本科、生源质量、社会需求、时代特征等,以使培养对象将来能够更具社会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性,能够充分考虑和满足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前教育事业与专业发展的实际与需要,在事业发展的现实压力与专业发展的理想追求之间取得平衡,[6]从而为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4 课程体系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不高

我院在制定学前教育(海外本科直通车)专业课程体系时,参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基本要求,构建了必修课程的四大课程体系模块,即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模块,[7]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些课程的设置是否是在与幼儿园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构建的,是否符合职业行业要求,是否具有科学教育理念和明显的专业特色,还有待验证。其次,课程群之间的关联性、兼容性、整体性不甚明显。如何使课程群成为有机的整体,发挥合力效应,是课程设置时要考虑的首要因素。再次,现有通识类课程的开设并不能完全满足幼儿园五大领域知识与能力的基本需求,这一点可以从实习生的实习反馈中看出。大部分实习生反映,实习过程中遇到过不熟悉的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这说明通识教育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完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实现知、情、意的相互融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等目标。[8]

卢新予指出,在课程结构上,需根据内外部主体的不同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实施“特色培养”,使学生主动建构学习者与实践者的双重身份,以完成知识的转化。课程体系应根据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设置课程,并注意课程群的划分及课程群际间的关联性。课程的开设应建立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植根于园校双方优质师资的通力合作背景下。此外,通识类课程开设的门类、数量、深度都应经过科学举证、市场调研,确保学以致用、够用为度。

3.2 微观方面

3.2.1 校方指导教师指导力度不够

实习的成效与指导教师是分不开的。专业的、敬业的、投入的指导教师是实习生的财富。因此,学院在选取指导教师时应标准明确、针对性强,不能随意,确保为实习生配置最合适的指导教师。其次,学院安排的指导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师对实习生的时间投入配比。有些教师往往身兼数职,除了指导实习生之外,还要兼顾学校的授课任务、科研任务、行政事务,加之实习生人数众多,实习基地分散,无法做到蹲点驻扎,无法保证时间投入,无法兼顾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如此势必影响实习指导的效果。

3.2.2 实习生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

实习前,实习生应做好一切准备:充足的知识理念准备、多样化的专业能力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实习中期检查发现,大部分实习生认为自身知识结构是不健全的,在实习过程中遇到过陌生的知识。师范生的各类技能,尤其是艺术技能中的手工和钢琴技能,与教学要求有差距。还有一些实习生,对于实习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估计不足,如生活中的问题,如何组织生活活动,如何备课上课等。

4 结语

园校合作带动了高校教师深入幼儿园,为理论找到实践平台,使教师及时发现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展开深入研究,从而改进教学、完善理论。同时,又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理论水平,促进其终身学习、长远发展;更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舞台,增强了实际教学经验,深化了理论认识,使学生向幼儿教师“零过渡”。[9]

园校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形成的合力应远远大于单方培养学生的成效。但园校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浅表简单的接触,而应是基于平等、互助、共赢的双向性的互补互利合作,强调合作过程的延续性、深入性和全面贯通。建议园校双方在相互考察调研、条件匹配的情况下建立长久契约式伙伴关系,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实习工作提供最适宜的土壤,使优质师范生在园校双方的供需链上交流成长。

[1]邢春娥.加强高职园校与幼儿园合作的实践教学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3):170-171.

[2]刘慧娟,秦旭芳.“园校合作”:一种实现高校学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R].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6.

[3]段媛媛.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的质量保障措施[J].职教创新,2015,(40):77-78.

[4]张勇.关于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运行机制的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2017,(3):57-58.

[5]刘玉红.资源交换理论与园校合作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5,(5):141-144.

[6]赵南.新时代背景下对学前教育专业专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构想[J].学前教育研究,2009,(08):22-27.

[7]高曲,肖立红.回顾与展望:园校合作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4):67-69.

[8]宫辉力.通识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2009,(01):38-39.

[9]刘燕楠.学前教师教育集团化办学战略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10):43-47.

(编辑 赵欣宇)

InnovatingTalentCultivationMode,andDeepeningKindergarten-collegeCooperationMechanism——CombiningwiththeImplementationofTeachingPracticeinAierxingInternationalChildCareinWuxi

JIANG Yongmei

(School of Language and Business(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In 2017, eight students fro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 were sent to Aierxing International Child Care in Wuxi as practice teachers. As their advisor designated by our school, the author made a fiel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kindergarten-college cooperation via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the college, the kindergarten and the students are the beneficiaries of cooperation, which is the effective means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riple-win. However, the problems arising from the cooperation can never be ignor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some views are naturally brought out intending to start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deep kindergarten-college cooperation and the cultivation of practical ability of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kindergarten-college coope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evolution and status quo; progress and effectiveness; problem and reflection

G610

A

1672-0601(2017)11-0014-05

2017-09-11

蒋咏梅(1977-),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英语教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