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广东 宋国翠 郭艳平 晏华成
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可见,顶岗实习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就业的纽带,是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实习期间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在整个高等职业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顶岗实习有别于理论教学及其他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全面运用所学知识,到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直接参与工作的过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到实际环境中去经历和体验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和综合性,感受到自己在实习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体会到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自身还有哪些差距和不足,从而使学生学习目的和就业方向更明确。“五段式”顶岗实习是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当地相关产业的背景优势,建立的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为切实提高岗位实习的效果,采取“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方法,将岗位实习分为五段来实施。针对“五段式”顶岗实习模式,确定了以下监控与评价体系。
“五段式”顶岗实习即把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员等岗位的相关标准转换为学生实习期间的五个岗位阶段进行考核。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实习期间,学生都要严格遵守企业的6s管理模式,以一个员工的标准要求。这种新型的顶岗实习方式极大的缩短了学生由学校到企业的过渡期,侧重于培养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实践的能力,所以完全照搬原来学校的一套质量评价体系不是很合理,而是要把学校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企业的评价方式、管理方式结合,形成一套新的评价体系。
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是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员工,这种双重身份就必须把企业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摆在与学校的监控同等重要的地位。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可能直接影响他们的职业生涯。在明确了企业对顶岗实习监控与评价的重要性后,与企业共同制定了全方位的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监控制度。
根据五个不同的实习阶段,设定了相应的实习目标,改变了原有顶岗实习目标的笼统性。比如第一段的实习我们称为“认知性实习教育”,即通过到企业现场参观,由工厂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讲解的方式认识企业文化及工作岗位的类别、内容、职责,实习结束要求达到初级工的相关岗位标准。针对这一阶段目标,我们由校内教师整理出技术人员所讲的相关问题,通过问答、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实习效果进行评价。第四段为“生产性岗位实习”,目标要求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能独立操作生产设备及处理本工种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实习期满达到高级工的相关岗位标准,这一阶段的实习以企业技术人员的评价为主,校内教师的评价为辅,重点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如参照学生的实习成果(包括实习日志、产品的合格率、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的书面反馈意见、工作记录、工作计划等)进行评价。
通过下企业调研、与企业兼职教师座谈等多种形式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校企双方共管机制、校企双方的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课程标准,规范相关的教学文件。这样既保证企业对实习生的用工需求,又保证企业对学生的培养,防止学生仅作为企业廉价劳动力的可能。制定完善的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制定了专兼职教师的管理办法。聘用企业员工作为校外指导教师,明确其职责和权力。学院管理部门对顶岗实习期间进行全程监控管理,定期检查相关实习文件的完成情况及下企业了解学生的实习进展情况。
建立学院、企业分级管理,第三方机构等共同参与的监控与评价机构[2]。学院由分管院长、教务处、系教研室、专任教师四个层面组成;企业由生产主管或技术主管、车间主任、班组长三个层面组成。同时引入麦可思教育研究机构作为第三方,根据学生的就业率、用人单位满意度等方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查看和统计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
通过学生座谈、学生评教、毕业生问卷调查、企业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收集实习生、毕业生、家长、企业、社会的反馈信息,将这些信息整理后对现有的专业教学方案、教学目标等文件进行修改完善[3]。建立由企业、学校、学生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机制。如企业以相关岗位标准,对学生的工作过程、操作规范、岗位技能、工作效果等进行考核评价;同时学生根据岗位业绩、岗位职责等进行自评,还可对兼职教师的指导能力、工作态度做出评价;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实习表现、实习态度、出勤情况做出相应的评价。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不能只是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它需要学校、企业、行业、社会的全员参与。在今后的实践中,本课题组还将进一步健全现有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评价制度,推动我院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出努力。
[1]于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科技资讯,2013,(7).
[2]高玉兰.职业院校教学质量与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5).
[3]张昌凡.基于循环模式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之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