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黑龙江 吴娜 汪鑫
创新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的创造实践活动而产生的,并逐步明确,逐步形成的,创新教育是从创造教育、素质教育不断衍化而生成的。
笔者认为创新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创新指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新想法、做出新的产品、创作出新的作品的能力,以及由此而需要的意志、毅力等品质。从狭义上说,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以及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内涵核心就是产生新的想法的能力。事实上,无论做出新的产品,还是创作出新的作品,也必然先要有新的想法,创新能力的本质应该是创新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是人在周围事物的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要参与其中的强烈的情绪冲动。这种情绪的冲动程度贯穿在每一个行为表现的过程之中,冲动的积累和连续性决定着创新行为的质量和成果。这里,意识是行为的指南,能力是行为的保证。人的创新意识要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位传统保守而又暴戾的教师管教下,可把原本纯真活泼善动的学生变得循规蹈矩,畏手畏脚。而一位开放博学求新的教师可把一些胆小内向规矩的学生培育成积极奋进创新的开拓型人才。为此,担负中学重要学科教学任务的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积极启动创新思想,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求异、求巧,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已知a,b,c∈R,求证:a2+b2+c2≥ab+bc+ca
这道题较容易,可以利用,或者均值不等式来证明,证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证明以下题:
最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个性是在后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校的主要活动就是上课。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构建个性化的教育,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讨论、交流、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数学教学对所有的学生采取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进行授课,用统一的要求来对待所有的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性发展,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还不能摆脱“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的中学数学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为了完善学生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坚持全面发展的原则,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特长。例如,音、体、美特长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一些,以后从事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不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对他们的教学目标不要定的过高,只要他们掌握数学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即可,应根据他们的自身需要,使他们的特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总之,现代的教育应着眼于未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施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从作为学校教育源头的中小学开始抓起,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智力因素的提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培养和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