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河北 张玉 水 张 凤伟
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
河北 张玉 水 张 凤伟
校企合作是当前中职学校改革的热点课题,但在实践上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存在学校“一头热”、企业缺乏热情的状况。文章分析了中职学校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坚持校企合作办学之路的必要性,指出推进校企合作就必须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中职学校;深化;教学改革;互利共赢
校企合作办学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的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结合,双向参与。校企合作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积极探索的一个热点课题,绝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尝试。校企合作从理念上不容置疑,因为中职教育的灵魂在于为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不能离开企业单方面闭门造车,必须走合作办学的道路。
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展缓慢,有多方面的原因。有来自政府层面的,如制度环境的不完善以及政府在宏观管理中的缺位;有来自企业方面的,企业的片面追求利益与社会责任意识的缺乏,导致办学收效甚微。站在教育和学校的角度,把职业教育和职业学校的改革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中职学校本身。
企业需要优秀技工和大批高素质劳动者,而职校由于资金不足,实训条件限制等问题造成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较低。学生仅仅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则没有达到所需的水平。在改革的大环境下,几乎所有的中职学校都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改革与调整,目的是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但在改革中普遍存着“叫得响、落不实”、改革不彻底、调整不到位的现象。没有几家学校拿出人力、物力对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对企业的人才标准和规格进行分析,对企业的制度、文化更是一知半解,造成学校改革肤浅,改革后培养出来的学生仍不能真正实现零距离对接。一些中职学校追求解决实习和就业问题,而出现了急功近利和形式主义。
中职学校把校企合作仅仅作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的一种途径,许多学校的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浅层次,深度不够。学校对行业标准了解不够,企业既想从学生中选拔出能为企业带来效应的直接工作者,但又不想为学生提供或很少提供相关实际的技能培训。绝大多数企业游离于职教门外,成了一个旁观者,对教学过程不熟悉,导致一些订单培养流于形式,停留在签订一份合作办班的协议上,在共同开发课程和共同进行教学上缺少实践。
从理论上说,校企合作可以让企业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实现企业职工素质的提高;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中能获取学校一定的智力支持与服务,达成互利双赢。但从实际看,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比如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有的学校学生随便离岗离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的学生不愿从事一线生产、服务工作,一心想坐办公室、当主管,眼高手低;而且企业还要承受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等。在校企合作中,中职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科研水平和技术能力都很难满足与企业共同研发的需求。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大中型国企多数招用大学生,中小型民企又没有相关的管理单位和约束机制,企业着重物质利益和经济效益而产生了应付现象或短期行为,甚至对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完全拒之门外,多数企业、事业单位并不乐意接受中职学校学生实习。
校企合作既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方向,也是职业学校寻求自身发展空间和服务区域经济途径的必然要求。中职学校在校企合作办学的道路上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但不能因此丧失信心,一定要坚信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中华人民和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突出重点,在行业的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强调,“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加强行业指导…”。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政策依据已经明确,所以说校企合作办学是落实国家职教政策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已达到空前的高度,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但事实上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在这样良好的发展背景下,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究其原因:固然有体制保障不力,资金、投入不足,政策层面上和对职业教育认识上的误区等外因,但作为中等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确实值得反思和重视。如:一方面企业急需大量的掌握实用型高新技术的中等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中职学校为什么无法大量培养此类人才?为什么在中职学校学习几年后进入企业却无法适应企业岗位需要呢?为什么同是中职学校,有的学校生源充足而有的学校却面临着生存困难?……答案很明显,那就是我们的中职教育未能把准市场经济发展的脉搏,未能把准企业发展的脉搏,缺乏调研,闭门办学。中等职业学校要生存、想发展,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着眼企业谈培养,立足企业谋发展”。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根据企业的需要,在管理方法、教育教学方法、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及教材内容等方面不断改革,满足企业的要求,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办学,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企业专家到校参与教学、与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冠名班级、企业员工与学校师生同台竞技等方式使企业参与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校企合作办学,按照企业生产标准训练学生技能,让技能教学紧跟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更好地打造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校企合作,是职业学校上档次、上水平,提速发展的必要举措;是提高办学质量,促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提高,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零距离对接企业的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因此,坚定校企合作办学不动摇,不断深化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企业发展需要。
推进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是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环节。中职学校只有发挥能动作用,坚持“学校主动原则”,畅通合作渠道,创建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延伸自身优势,赢得与企业更深层次上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通过校企合作办学推动自身的发展。
校企合作的实质就是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建立和教学活动的展开以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最终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要深化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必须保证质量。要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企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就必须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就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走”,围绕企业技能型人才需要“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变化“变”;要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立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新技术、新岗位、新工艺、新设备的要求;二是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定期下企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三是扩大订单培养成果,为更多的企业量身打造人才,为产业发展升级提供人力支撑。四是根据专业特点多渠道开发产教结合项目,抓住机械制造行业飞速发展的契机,为企业定向加工产品,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实现校企共赢。五是继续开展顶岗实习,在原有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实习管理,创新管理机制,提高工作质量。六是与企业联合开发或建设新项目,共建技术服务平台等,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原则,调整专业设置。建立职业学校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促进专业建设规范化和信息化。
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工作任务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式,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开发特色课程和精品课程,探索建立课程评价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研究,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做合一的“一体化”工作室建设,保持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紧密结合,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高度一致;二是创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先进性和针对性;三是创新教学方法,深入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积极营造“轻松教,快乐学”氛围,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加强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四是制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标准及管理办法,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的生命力在于办学的高质量,而教师是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素质过硬、相对稳定、结构合理、品德端正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又是急中之急。坚持“上挂、下联、外引、内提”的教师队伍建设方针,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经验,完善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构建政府牵头、行业指导、企业支持的职教教师企业实践平台。全面实施“帮带工程”、“双师工程”、“名师工程”和“专家工程”。
实施“帮带工程”。新老教师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对年轻教师进行跟踪指导。积极采用带、培、用、树的“四步”帮扶法,使青年教师在几年内具备“五项能力”,即课堂教学能力、教育学生能力、专业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
实施”双师工程”。所有专业课教师都达到技师水平,所有文化课教师都了解一门专业,掌握一种技能,至少考取一项高级工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把这种要求列入教师考核,与教师的职称评聘、先进评选、结构工资挂钩。持久开展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活动,积累岗位经验,提高指导能力。
实施“名师工程”。学校成立名师培养领导小组,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建立名师档案,采取多种措施,对骨干教师实施出点子、厚底子、压担子、架梯子、搭台子的培养,引导、激励、帮助教师向名师的目标迈进。
实施“专家工程”。继续大胆引进富有教学经验和行业经验的专家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培养造就一批品德高尚,具有企业工作经历,能够主持专业改革及核心课程开发,在本专业领域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并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工学结合和实践教学的环境,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尤其是将优秀企业文化引入校园,对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是建设具有育人功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营造氛围,实现环境育人;二是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校园精神。确定学校长远发展战略和办学方针,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职教办学理念和办学宗旨,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积淀学校文化内涵,铸就自己的文化品牌;三是以制度建设为依托,有针对性地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办学模式改革、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教师团队建设、学生管理等学校管理上形成适合校情、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四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开展集思想、科技、文体、智能、技能等为一体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师生较高的职业素养;五是推进符合通用职业素质的课程文化。按照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校企对接,开发系列实训教材,建设仿真或全真职业情境,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从而构建新的学生职业能力体系。
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管理文化建设为重点,以校企行为文化对接为抓手,以课程文化改革为亮点,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让学校办学实力和文化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科学发展。
企业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生的满意度是检验学校办学效果最好的试金石。职业学校要走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和企业化管理的办学体制,改革评价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职业学校管理和监控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为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不断探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的新途径、新措施,达到学校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人文化。进一步完善由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机制,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能力为主要标准的学生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竞争实力。
职校是鱼,企业如水,二者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方的支持,只有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才会给双方带来生机与活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引导企业参与教学,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职业学校自身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
[1]程宝山.一所农村职校的破冰之旅.文汇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2]刑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31日.
[3]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0年11月.
[4]张庆.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如何走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活力,2010年第10期.
[5]乔大勇.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中等职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6]史志红.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探究及基本实践”.江苏教育,2010年第18期.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职教中心)
(编辑 王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