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中高职衔接实践与思考——以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时间:2024-07-06

王国雄,陈智锋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为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部署职业教育发展任务,开启职业教育升级运动,以夯实中国智造职业人才基础。职业教育重在技术技能教育,中职与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中的两大培养体系,培养目标有异,教学内容不同,如何凝心聚气、有效衔接,既契合区域产业所需,又提升职业教育人力与智力优势,是职业教育提质升级之核心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就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更是明确了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提出“到2020 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智力与人才培养能力,中高职衔接是关键。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的简单相加与形式组合,而是要全盘统筹,系统推进,从中高职学制、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硬件资源等方面整合优化,实现共赢共享,提升职业教育人力与智力培养能力。如何构建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上下衔接、纵横贯通的中高职“立交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现今中高职衔接亟需研究与实践的重点。

1 研究缘由

在当今的世界制造行业中,中国制造占据绝对的份额,影响重大。如从产品工艺、质量、核心技术以及相关服务,与欧美日等制造强国相比较,差距还不小。中国立足于国内国际产业变革发展形势,前瞻性地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与行动纲领,为建设智造强国夯实智力与人才基础。职业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搭建职教“立交桥”,助力智造强国战略,是职业院校应有之义。其中,中高职衔接是最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职业教育最为薄弱,加之中职和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体系以及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与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面对区域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职业教育如何围绕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推进专业与课程有机衔接,密切专业与产业联系,针对企业产业所需所急,系统培养区域企业产业发展所需所急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支持,解决技术痛点,才是职业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随着广东社会经济发展与政府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支持,广东职业教育获得了长足发展,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均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省中高职衔接最初尝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从学历提升到中高职多轨并进的探索实践再到先行先试中高职衔接三二分段与对口自主招生三个阶段。经过三十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广东中高职衔接越来越紧密,从学制衔接发展到专业、课程衔接,成果不少。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分处不同层级,受中高职协调机制与招考制度、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等影响,中高职衔接步履维艰。《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高职院校实施分类考试,将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中职学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成绩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2015 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 年成为主渠道。”[3]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是职业教育突破性尝试,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中高职衔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明确今后3 年广东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推动我省职业教育“扩容、提质、强服务”,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中高职衔接迎来发展机遇。

佛山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全国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已成为佛山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占95%,民营经济对全市GDP 贡献率为63%。“十三五”期间,佛山市将围绕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广东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珠西装备制造业龙头城市发展目标,依托和强化制造优势,实施中国制造2025 佛山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共赢,加快推进“互联网+”,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佛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就提出了佛山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任务:“到2015 年,我市技能人才总量从2011 年的43.9 万人增加到60 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8 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28%以上。”[4]2012 年以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等人才需求旺盛,供不应求。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坐落于佛山的省属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追求,学校围绕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在传承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专业基础上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向拓展,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科研、社会服务,以较强的办学综合实力赢得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何进一步深化中高职衔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也是学校研究与探索的重要内容。

2 实践内容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伴随着广东省中高职三二分段而逐步开展并不断推进,最早开始于2011 年,目前共有16 个专业与15 所中职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生三二分段,2019 年招生人数1 595 人。经过近10 年来中高职三二分段的探索与实践,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不断深化,中高职机制不断创新,中高职衔接日趋紧密,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逐渐明晰,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逐步接轨,中高职人才培养第三方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基于区域产业发展情况,学校开展了中高职衔接探索,从一体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师资培养、行业指导、评价机制、集团化办学等十个方面着手,研究与探索中高职有效衔接,提出了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与专业标准衔接、教学制度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内容。

1)构建了一种高职带动中职快速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学校致力于搭建中高本一体化职业人才培养立交桥(图1),与中职和本科院校对接,面向应往届高中、中专、中职生招生,拓宽招生渠道,丰富招生形式。2015 年12 月,经广东省教育厅批准,广东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展中高职一体化改革实践,数控技术、会计、商务英语3 个专业与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开展一体化对接。自2011 年开展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以来,学校先后与佛山市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佛山华材职业技术学校、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等29 所中职学校16 个专业开展了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2017 年与惠州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本科院校开展高本一体化衔接。构建了与中高职一体化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标准、课程标准,质量监控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基础和条件,实施了一体化系统人才培养。

2)逐步完善了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文件。

为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提高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学校逐步完善了中高职衔接教学相关管理制度,研制出一整套中高职衔接教学管理文件:包括各教学环节质量管理文件、学籍管理文件、招考制度文件等;先后出台了中高职衔接《高职院校对口中职学校自主招生三二分段招生章程》等6 项招录改革与转段考核相关制度。

3)建立与区域经济相契合的中高职一体化结构,明晰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

学校在分析研究佛山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基础上,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层次和多样化需求,坚持“双融”发展思路(专业融入产业,教学融入企业),统筹规划,逐步建立与佛山市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相适应,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中高职专业结构,为中高职衔接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高明区产业需求,校地深化合作,共建职业教育综合园区,与高明区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中高职贯通培养,系统设计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围绕服务学生个人成长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中高职教育相同或相近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递进、延展和衔接关系,发挥中高职各自的专业优势,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确保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创新创业等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图1 “中高本”一体化立交桥

4)推进中高职专业与课程标准建设,开发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在三二分段中高职衔接实践基础上,学校以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和转段考核选拔工作为突破口,逐步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开发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做好一体化建设、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师资培养、行业指导、评价机制、集团化办学“十个衔接”。在调研、分析、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分级培养、衔接互通的理念,构建以职业能力和技术素养为核心的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专业与课程体系,开发出一体化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各项目小组根据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联合企业、中职与本科专业教师,开展课程设置衔接研究,对接方案制订、教学计划编制、教材开发等;探讨中高衔接的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分段课程目标的实施方案,制订了6 个专业中职与高职3 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见表1。

表1 首批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立项项目名单

5)加强中高职师资培训,打造双师型中高职师资队伍。

为理顺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衔接、课程衔接、师资衔接等工作,提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召开了多场以职业能力提升为主题的“中高职衔接”专项师资培训(见表2),夯实双师型中高职师资队伍,提高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质量。邀请专家、教授等来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开发与微课设计制作等培训活动。实施教师轮训计划,不断完善教师实习实践制度,组织一线骨干教师外出培训,鼓励教师下企业实践,邀请行业企业专家、企业一线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着力打造双师型中高职师资队伍。

6)创建广东纺织职教集团,搭建中高职衔接平台。

为推进中高职衔接,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学校牵头组建了由高校、中职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等组成的广东纺织职教集团。集团由5 家高校、8 家中职学校、4 家省级行业协会、5 家市县级行业协会、4 家省级权威检测机构、3 家研究所以及120 多家国内外企业组成。集团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共赢为基本目的,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突出专业特色,增强总体实力,充分发挥集团平台优势,整合中高职资源,提高中高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表2 中高职衔接师资培训一览表

3 思考启示

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得益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区域产业发展所需、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诸方面的正确定位、互融互通与有效衔接。

1)机制创新是关键。

中高职衔接不是中职与高职的叠加,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单纯依靠中职与高职学校来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要做好中高职衔接工作,机制创新是关键。机制创新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四方合作,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作用、行业企业的指导作用以及中高职院校的主体作用。要推进中高职衔接,一定要发挥各方力量,建立有效运行机制,营造重视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从政策法规、资源配置、财政投入、舆论宣传、质量保障体系等诸方面入手,才能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方向。

中高职衔接立足于区域产业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设置须以区域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内涵就是产教一体,校企对接,打破产业与职业教育、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之间的藩篱,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消除专业建设与产业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间隔,提升中高职人才培养能力,服务好区域产业发展所需。

3)专业、课程衔接是核心。

中高职衔接是否有效,专业、课程衔接是核心。专业、课程衔接不是中高职专业与课程的叠合与加减,而是应从中高职生源定位、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区域产业出发,理清中高职人才培养与岗位提升路径与方法,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体系、专业与课程目标、专业与课程结构等,共同开发核心课程标准,制定中高职院校分段培养、联贯教育的基础性管理制度,界定清楚双方的权利、义务、责任;建立一体化的质量监控机制,逐步开展好专业、课程衔接建设。使高职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在中职专业、课程中建立基础,中职的知识、技能在高职专业与课程中得到延续和加深。

4)师资队伍衔接是保障。

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中高职有效衔接的保障。中高职作为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师资队伍建设各具特点。中职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高职教师则具有较好的理论水平。中高职衔接须认真做好师资队伍衔接建设,互帮互助,互学互辅,既宏扬其长,又弥补其短。建立健全中高职师资队伍衔接相关制度举措,开展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互换互派活动,鼓励中高职共同参与专业研究、课程建设与产品开发,开展中高职师资队伍衔接专项师资培训、课程信息化建设培训,切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中高职有效衔接。

5)校园文化衔接是助力。

中高职学校办学时间、办学历史不一,办学定位不尽相同,所形成、沉淀的校园文化也不同。校园文化作为一所学校治校理念、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以及精神文化等积久厚蓄而形成共识的价值理念,既左右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的认知,也关系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中高职管理者跳脱既有认知窠臼,尊重彼此的差异,加强中高职文化交流和沟通,从治校理念、教育教学理念、管理理念、行为文化等方面着手,推进校园文化融合,以美好的学校愿景、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来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推进中高职衔接的长效建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