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的视角

时间:2024-07-06

强金国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广东 佛山 528333)

当今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正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信息的出现、流通、接受均以海量的方式排山倒海地冲击着人们的视线、视野,在给人们带来信息饕餮大餐的同时,亦使人们在还没有来得及反应、明辨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成了信息的接收器和被信息内含价值所牵引的“木偶”人。这种利弊同体、优劣兼有的情况对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引领为基本功能的高校来说,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速度和广度,深度推动、改变、调整和变革着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模式等。

2016、2017、2018 年,在教育部相继下发的有关文件[1-3]中,都将落实“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工作任务;2019 年则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原则,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4]。

对于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职院校而言,能否与时代同步,成为“互联网+”的借力者和受惠者,除了教育工作者要补短板、求发展、上水平之外;对受教育者而言,能否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学生,即真正的自主学习者是关键。具体到教与学上,则不仅能对改变传统的“我说你听、我讲你记”单向度、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所启迪,亦对改变学生“平时记笔记,期末考记忆”的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式有所导引。而基于经过教师引导+自己自主学习历练过程的高校毕业生,才能成为真正“学会学习”之人,也才能藉此成为符合知识信息社会需求的拥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公民。本文依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之视角,以“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开发与实践为例,探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毕业、就业、创业多面发展、成长、成人、成才有序衔接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5]之路。

1 “互联网+”对高职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影响

对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创建以来,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顺应时代要求等方面依次出现了单方面突出“职业性”或“高等性”到时下要求“高等性”、“职业性”并重的发展历程[6]。而要做到“高”、“职”并举,既要校内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宏观的视野与微观的举措相融合,从宏观角度来看,“互联网+”不仅是教育教学依托的背景,也是师生沟通得以有效、有序开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教育教学得以开展和展开的主要内容。

基于此,高职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育教学科学化、有效化地开展,最好的方法就是要正视教材多为本科院校所编、学生多为中职生与普高生并存、教师多为从学校到学校而无实战经验等实际情况[7],充分认识“教学与互联网的有机融合,基于并超越技术属性,不仅生成了新的教学关系,更创造了新的教学形态,并由此实现教学结构优化、效益高企、水平跃迁”[8]的现实写照,着实利用“互联网+”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有着种类繁多与做法迥异的优点予以实施:基于组成要素而言,则有微课、慕课、视频、融各种资源于一体的教学资源库等,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的同时亦为教师授课提供参考;基于技术整合来说,则有internet、云学习中心、电子书包等与传统课堂内外相连接、补充,起着信息扩展、资源交流的作用。

2 “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的改革策略

要想实现“互联网+”背景下“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要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从“简单采访、编辑的加工者”向“深度采访、编辑的创造者”转变,着力培养晓时事、会思考、察人情、善说写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课程建设上下功夫[9]。为此,要扭转以往校园内照本宣科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与校园外采写编一体化的工作实际割裂的局面,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六项工作步骤,按照实际工作流程重组实际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应用面重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未出校门便知晓岗位需求、懂得如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课程内容的重构。

目前在新闻界,不论是电视台、还是报社,从业者们之间持之以恒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便是新闻、汉语言文学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哪个更适合新闻工作:新闻专业的学生上手快,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后劲。如何将这两个方面的优势融合贯通到一起,使得学生毕业之后不仅一出手便展示良好的的专业素质,还能体现后续发展有能力、再上台阶有魄力的综合素养。这就需要对现行遵照学科培养而设置的按部就班式的教材内容更换为遵循实际需要而重构的工作流程的教材体系。

现行的教材内容,便于教学开展而割裂工作实际,对毕业生而言,碎片化的知识储备难以应对各种文体能“通吃”的现实需求。要按照工作实际流程来重构教学安排,同时需要教师放下身段认真倾听高考选拔中末尾招生之“二等公民”的高职学子“我听不懂”的无奈中透露着上进的心声[6],依托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查询便捷的优势,将“课堂内的线上知识点”与“课堂外的线下阅读面”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互联网+”与“微课”、“慕课”等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将传统“应用型”培养方式转变到现在“综合型”培养模式上来。因此,教师要对教材相关章节予以重构,如表1 所示。

2)学习情境的设计。

所谓学习情境,就是按照工作实际,将每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内容重构为三个或三个以上且各单元之间有平行、递进、包容等逻辑关系的学习单元。一般情况下,学习情境的设计按照具体工作任务分解为工作的具体步骤、对步骤教学化处理、设计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10]。根据“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了两种方式的教学情境。

第一种方式按照不同任务来区分,共有四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都按照寻找线索、确定选题、准备采访、实施采访、写作稿件、修改稿件、刊发稿件七个步骤来完成任务。具体情况如图1 所示。

第一个学习情境是“消息”,主要是篇幅适中、文字简明的新闻稿件,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述评消息、经验消息等同学们日常生活中常看到的新近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新闻事实等。

第二个学习情境“通讯”,主要是篇幅较长、文字洗练的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报道,如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新闻故事等同学们日常关注较多的主题明确、人事结合、角度新颖的新闻报道等。

表1 课程结构调整对比图

第三个学习情境“新闻评论”,主要是新闻单位及媒体从业人员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通过新颖的立意、精当的论述来阐述观点、发表意见等言论方式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如同学们常听到、看到的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的社论、评论、短评、编者按等。

第四个学习情境“新闻特写”,主要是篇幅较短、有现场感的新闻报道,如事件特写、人物特写、工作特写等同学们接触较多但感悟不强的通过片断、镜头等途径对事件或人物做出形象化报道的新闻等。

第二种方式按照新闻从业人员成长成才的能力需求及能力进阶来划分,从素质基础能力一直到拓展能力培养。岗位能力需求如表2,能力进阶如图2 所示。

3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情境实施

对于被各种各样资讯时常包围中的学生而言,怎样将眼花缭乱的信息和学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产生接力、续航效果,教师的作用是关键。为此,教师要在夯实学生基础上下功夫,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标题入手,分析标题是如何凝练的:标题不仅要以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还要将作者、编辑乃至媒体的评价置于标题之中,从而达到吸引读者、美化版面之目的,同时将“一个好的标题就是一篇新闻成败的关键”落到实处,如表3 所示。

表2 岗位能力需求

图2 能力进阶

表3 学习情境举例

4 学习成绩评定

改变以前期末考试一考定乾坤的做法,加大日常成绩比重。近几年,相关班级最终成绩评定均采用“平时考核(40%)+期末测试(60%)”的方式,期末考试的题目则从四个教学情境中选择一个平时学习过但没有全部同学实践过的新闻体裁,在考核学生新闻基本素养的同时,侧重同学们的知识掌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能力测评。

5 余论

任何教育教学活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为的是提升受教育者接受资讯、转化信息、内化知识的质量。而要取得这样的效果,教育者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也要掌握良好的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尤其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高职学子来说,更要力所能及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子都能在“通过课堂上学习中外文明的文化典籍、实践中体验古今先贤哲人的真理智慧、环境里学用结合的感悟熏陶方式”[13]中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有所得。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和体会,不论是学校组织的学生评教活动的分值,还是同学们授课结束后“给老师的一封信”中的想法,绝大部分同学觉得,这种借助互联网、基于理解性、融入实践性的“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讲解、练习的授课方式不但让大家学起来兴趣盎然、练起来精神抖擞,还能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用起来得心应手、谈起来头头是道。这种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的教育教学方式为同学们实现“知识迁移、能力提升夯实了基础,也为同学们渐次从生手变为熟手乃 至于能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