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应用“教科经”办学模式主动为“三农”服务

时间:2024-07-06

黑龙江 李志军

应用“教科经”办学模式主动为“三农”服务

黑龙江 李志军

本文总结了学校应用“教科经”模式在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及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效果。从而寻找适合本地区农村人才培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使职业教育能够真正地为三农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教科经”办学模式;职业教育;农村

“教科经”办学模式是在教育——科学技术——经济发展这个有机的链条当中,体现为教育在培养人才的同时,是科学技术发展、普及和科技创新的基础,是拉动和牵动地方经济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社会生产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综合国力形成的基础。我校多年来致力于此项职业教育改革研究探索,希望在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中寻找一条新的办学模式。

一、努力探索新型办学模式,发挥为“三农”服务优势

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于2000年创立了“学校+公司+农户+客商”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中国教育报上进行了经验介绍,并且按照黑龙江省教育厅的要求参加了中国职业教育成果展览。自2002年6月10日,我校开始从事中国中部经济地带暨高纬高寒地区农村教育整体改革“教科经”办学模式探索应用,相关研究受到黑龙江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和国家教育部有关专家认可。

正是由新型的办学模式支撑才使学校能够有精力、有能力为“三农”服务,并起着龙头和导向作用,在农村中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充分实现人力资源共享,通过科技培训全面发挥专业骨干教师能力水平,不但只能在黑板上种田,而要真正接受广大种植户的评价考验,编写出了适合我区农业生态特点的地方性教材应用于农民培训中,从而实现了既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又提高了种植户的种田水平的双盈结果,加强校内专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去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素质,又通过技术咨询、生产指导培训及项目推广等服务方式去引导从业人员转变观念,重视现代化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要性,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塑造新型农民形象助一臂之力。

二、发挥“教育”的优势,培养新型农民

针对入世以来对我区农业及农产品的挑战和冲击,转变我区种植作物单一,生产水平较低,机械化水平不高,多数处于分片种植,而且品种混杂严重。一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技术成果不能广泛的推广应用;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自2000年以来,始终坚持“科普之冬”送科技下乡活动,结合各乡镇、村屯实际,培养一批觉悟高,懂科技,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共培训农民15000余人次,每次培训,在教学时间、授课内容、师资配置及培训对象都作以详细安排。并在有代表性的村(屯)设立农业试验、示范区,以学校农科所为依托,以项目为载体,有针对性地实施培训,反过来通过学员辐射到农户,加速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速度。通过帮扶,张地营子乡农民吴德良大豆平均亩产300斤,比常年最高产量提高10%。坤河乡的王长顺大豆平均亩产400斤,创坤河乡历年大豆亩产最高记录。新生乡农民曹广胜原来以种地为主,收效不佳,通过培训活动,现在种、养结合,除种好大田外,还养肉牛22头,小尾寒羊47头,每年纯收入2-3万元。类似这样的典型人物还有很多,举不胜数。如果我区种植100万亩耕地的农民全部接受指导,在亩产300斤的基础上增产5%,每斤1.2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民收入1600万元。

三、发挥“科技优势”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

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推广农作物优良品种种植,提高我区大宗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我区大宗农产品一直维持着粗放低档农产品多,优质的农产品少;传统大路货多而名特优新农产品少的生产格局。为了提高我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2000年以来,承担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先后协助审定,黑河27号高油大豆,合丰42号高油大豆,黑河30号大豆品种,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近10万亩,年增纯收入400万元。真正实现了开展一个项目、应用一种技术、形成一种模式、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

学校依托校办北疆农业科学研究所,进行大豆、小麦、玉米优良品种的筛选,繁育工作,选育出北疆1号大豆、应用于西峰山、新生、二站等第六积温区种植受到普遍认可。推广垦鉴豆12号、北疆2号大豆,应用于坤河、爱辉、四加子、幸福、张地营子、上马厂等第四、五积温区种植,受到种植户认可。

四、实施“学校+公司+农户+客商”的生产经营

2000年,我校创建了“学校+公司+农户+客商”的办学模式,深得上级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民的认可。此模式的核心是利用所掌握的科技信息技术,寻找农产品销售市场(客商),将客商与农户由定单合同直接对接。同时学校职能部门将掌握的科技信息技术传授给农户,要求农户按学校制定的标准化操作规程进行经营管理;学校、公司、农户、客商通过科技信息技术和经济利益有效连接,增加学校、农户、客商的各自效益。我校率先引进了农业部招标品种——高蛋白大豆“东农44号”填补了我区第五积温带下限大豆良种的空白,并在张地营子乡三个村,马厂乡两个村建立了早熟优质繁育基地。产量比当地品种提高10%左右;每年秋收结束,比市场普通大豆高0.05元/斤的价格,均被南部各市县种子公司及南方客商做为种子及出口品种以订单形式全部收购,这样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又为山区更换了良种,通过订单农业,使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真正地进入了市场,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总之,学校要在专业建设上下功夫,加强和办好农类专业,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注重适用,加强实践性教学,大力推广成熟的科技成果,把学校真正办成传播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示范、应用、推广的基地,把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当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目标,以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中学为载体,把科学技术辐射到千家万户。使教育经济连成一体,并通过政府统筹,把各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办学育人、科技推广、产业开发的网络。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实际,推广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技术,通过基地实践充分发挥示范作用,把当地的产业带动起来,同时还要面向农民建立起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校内搞示范,校外搞辐射,产教结合,校企合一的新型办学模式。

【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FFB090557,子课题项目“中职学校农科专业“教科经”办学模式探索”。

(编辑 吕智飞)

(作者单位:黑河市爱辉区职业技术学校)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