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俞红蕾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9)
信息传播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技术发展迅猛并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15年7月底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稳步增长,人数达5.94亿,较2014年增加3 679万人。从年龄结构来看,与整个网民群体相比,手机网民主要集中在年轻群体中,以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为多,占比最高达31.5%[1]。在这个年龄段中,大学生群体成为使用手机媒体的主力军。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手机阅读时长增长显著,51.8%的成年国民进行手机阅读较2013年的44.4%上升了5.0个百分点,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14.11 min。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新型沟通方式,手机阅读的形式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青睐。作为“带着体温的媒体”,手机和人们的生活粘性极高,手机阅读成为大学生主要的数字阅读方式,以独特的魅力改变大学生阅读行为[2]。
目前,学界关于大学生手机媒体阅读的研究已经展开,且为数不少但缺乏从心理结构探索手机阅读动机的实证研究。阅读动机是指由与阅读有关的目标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阅读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过程[3]。动机与阅读关系紧密相连,离开了阅读动机,就不可能有具体的阅读行为。本研究试图通过调查探寻青年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
编制“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问卷”,抽样调查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对这一群体手机阅读的使用行为、使用动机展开调研,以真实地掌握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本研究中的手机阅读是指用户利用手机终端以在线或离线的方式阅读新闻类信息、文学小说类信息和手机杂志等。本研究假设大学生阅读动机在性别、学科、类型、来源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主要采取问卷调査法。由于目前学界针对手机阅读动机研究还不够成熟,所以还缺乏相关概念的成熟量表。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在调査问卷设计之前,参考Makingu Mondi的大学生感知学习体验调查问卷并结合其他专业人士的问卷,制定了《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使用动机调查问卷》,问卷设置的变量有:人口统计学、手机阅读强度、手机阅读动机等。其中,手机阅读动机的题项采取4点记分法,四个等级分为“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
根据测量本研究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81~0.959,总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0,可见该问卷内部一致性信度符合调查的要求。通过对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0.725,Bartlett球型检验卡方值为7027.374,Bartlett球形的相伴概率p=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01(表1),说明各项目数据适合做因素分析。
表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江苏是我国高等教育大省,省会南京则是江苏高校密集之处。南京大学生的手机阅读情况,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故根据研究的需要,本调查在综合考虑性别、年级、专业等变量的前提下,以江苏省南京地区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4~6月对随机抽取的500名被试展开调查。被试主要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高等院校。调查结束后,剔除了规律性作答、填答不完整等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45份(表2是被试分布及构成),问卷有效率达89%。
表2 被试构成情况
通过前期的开放式调查问卷和初测问卷发放回收处理,研究对最终形成的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正式测试。
本次调查在心理学老师指导下,由班主任协助,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研究者亲自组织测试了大部分的调查问卷,少部分问卷委托所研究生进行施测,并在事先对委托施测说明施测细则和要求;测试主要利用学生上课或者集中自习时间,由专人宣读指导语后进行,并当场收回。问卷回收后在剔除无效问卷基础上,对所有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并进行因素分析。数据全部采用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
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89.2%使用手机阅读,其中手机阅读超过1年的大学生网民占91.8%,由此可见手机阅读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民手机阅读场合以宿舍为主,占78.3%。其中,调查的大学生中仅33.5%的能分清课内外,在课余时间阅读。
大学生阅读主流是休闲阅读,比较倾向于新闻资讯的即时浏览,占73.6%;利用手机阅读小说的占35.7%。令人担忧的是,通过手机阅读经典文学的仅占1.2%。学生手机下载读物来源主要是手机阅读客户端、电脑阅读网站,跟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教育资源几乎没有联系,可见学生受大学教育的影响正在减弱。
3.2.1 研究问题
为了了解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使用动机,本研究采用了最大变异法(Varimax)来进行因子分析,经过因子分析共萃取了4个因子,这4个因子均可合理命名,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本研究由30个题项组成使用动机的考察量表,经过因子分析根据解释度最终保留题项22个,并提取得共同因子为4个,这4个共同因子对总变量的累积解释度达到了52.886%,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较理想,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根据各因子所包含的题项变量特性,命名因子1为“便捷省时”,命名因子2为“娱乐放松”,命名因子3为“知识获取”,命名因子4为“阅读体验”。
表3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使用动机”因子分析表
3.2.2 研究结果
1)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整体特征。
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动机问卷采用4点记分法,分数越高,说明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越明显。如表4所示,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动机总分为84.07±14.53,可见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动机总体水平呈中等偏上水平,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同时反映了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结构具有多维度的特性。在大学生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各维度中,不同因子的得分不一样,即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其中,娱乐放松因子得分最高(22.26±4.98),即在手机阅读动机中,大学生阅读最突出的动机是娱乐放松;其次是便捷省时(17.97±4.61)、阅读体验(13.37±4.23),这也是大学生身上表现比较明显的两种阅读动机,这些因子中得分最少的是知识获取 (8.40±3.76)。
表4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整体特征(n=445)
2)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组群差异比较。
本研究假设不同变量背景下的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存在着差异,结合学界的相关研究及调查问卷收集的数据信息,对被试的手机阅读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是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使用动机的性别差异比较发现,两者在便捷省时、娱乐放松、阅读体验、知识获取方面得分比较相似,但差异不大,女生得分只略高于男生,在统计学水平上这种差异并不显著没有显著的差异。而表5不同性别学生在手机阅读动机方面的差异比较则显示,性别变量对于阅读动机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女生手机阅读的使用时间往往比男生长,以此类推女生的阅读动机水平应该显著高于男生。但本调查并没有发现大学生阅读动机在男女群体中有显著差异,这些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
表5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性别差异
而在比较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学科专业差异时发现,在手机阅读使用动机的四个方面,文科的学生得分高于理(工)科的学生,特别是娱乐放松、阅读体验、知识获取方面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只有便捷省时方面的差异性不显著(见表6)。从总分方面分析,两者在总分上差异性显著,由此可以推出文科和理(工)科大学生在手机阅读行为上存在着显著差异。我们发现,来自文科的学生比理(工)科的学生更为频繁地利用手机阅读电子书和手机报,但理(工)科学生利用手机阅读新闻更为频繁。可见,理(工)科学生主要的阅读动机是获取信息,而文科的学生手机阅读不仅希望获取信息,同时也希望获得娱乐放松,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决定了这些阅读行为。
表6 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专业差异
除此之外,本研究又分别从学历类型、生源等变量进行了检验分析,发现显著性概率值p均小于0.001,各维度均不存在有意义的差异。
媒体的演进与发展一直以来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发展,手机毫无疑问已经对现代教育带来了影响和改变,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手机阅读对大学传统阅读是一种直接的挑战。
1)鼓励学生接触新媒体,树立良好媒介素养。
作为新媒体,手机深受大学生喜爱,大学生阅读的方式已悄然从传统阅读转为手机阅读,这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大学教育要因势利导,对学生的手机阅读要积极应对。一方面,鼓励大学生主动接触,接受各类新信息;另一方面,要把握新媒体提供良好时机,结合大学教育的特点,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师培训、开展主题活动等,使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与优秀文化零距离接触,在接受熏陶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媒介素质。需要关注的是,教师们也要与时俱进,要不断丰富自己的新媒体知识,对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2)优化手机阅读库源,推动专业学习。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手机阅读发展迅猛,移动阅读表现出碎片化、娱乐性等特征,这极大影响着传播媒体、出版、教育等行业。但是,当前缺乏良好的手机阅读教育资源和系统,缺少优质公益手机库资源,学习研究型内容更是有限,远远少于各类娱乐资讯,且更新速度较慢,与专业学习联系不紧密。教育部门应加强干预,出台鼓励性政策,开发优质的阅读资源,推动手机优质阅读库源的发展;大学则应积极开发公益阅读库源,确保大学生经典阅读库源。同时高校图书馆可联系本校实际开发特色库源,充分发挥引领大学阅读的堡垒作用,确保大学生在经典书籍的阅读,满足大学生在专业学习领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专业学习的目的。
3)开设“阅读公共课”,形成手机阅读良好氛围。
以手机阅读为代表的移动阅读在大学生中已非常流行,在这一大环境背景下数字化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在这一环节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作用。新媒体时代,传统封闭的大学文化被打破,大学应顺势而为,主动教化,设置阅读为必修课,通过广泛开设“阅读公共课”,推动“手机+经典”的新阅读模式[4],督促学生进行经典阅读。教师可以通过手机微信群的形式定期向大学生推荐新书或阅读书目,从阅读速度、广度和深度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辅导,引导大学生对于手机内容的辨析与选择,形成手机阅读良好氛围;可以通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如阅读讲座、读书征文大赛、世界读书日、优秀读者评选等来推动阅读的开展;也可以站在专业的角度向学生推荐优质书库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手机阅读,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手机阅读品质。
当然,大学生手机阅读的调节与引导,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大学生自身诸方面力量共同努力。本研究只是从高校教育的角度,结合当前大学手机阅读现状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能为后面的研究能提供一定帮助。而且手机阅读是时代的新生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还在不断的发展中。随着手机阅读的发展,学术界也需要及时对手机阅读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跟踪研究。
[1]CNNIC发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5-07-27)[2015-09-10].http://www.chuban.cc/yw/201507/t20150727_168802.html.
[2]陈小峰.可信平台模块的形式化分析和测试[J].计算机学报,2009(11):28.
[3]李武.青少年社会化阅读动机研究:以上海初高中生微信阅读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11):116.
[4]吴翔,钱雪红,陶干.走向“手机人”:大学生阅读现状及问题调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11):9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