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王之洲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12)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们的重视和探究。“在教育系统中,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系统,它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是知识物化的中心站。”[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高职教育的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如何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高职教育与政府、产业界进行一体化合作[2],其有效的实施途径,笔者认为可以三螺旋理论为依托,审视并提出相关的具体措施。
三螺旋理论最早是遗传学家用来解释基因、组织和环境之间关系的生物学理论,社会学博士、斯坦福大学资深研究员亨利·埃茨科威兹用它来分析政府、产业和大学之间关系。之后,勒特·雷德斯道夫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和系统化,认为,大学、产业、政府共同组成了三螺旋模型,如图1所示,它们不仅各自履行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职能、财富创造职能、政策制定与协调职能,并且在相互作用中衍生出了新的职能,进而推进创新型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三螺旋模型认为,在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这一共同目标的引领下,大学(U)、产业(I)、政府(G)这三方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推动知识创新和社会经济螺旋式上升[3]。具体来说,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需要各类资源的流动:资金流、技术流、知识流、信息流、人才流、政策流等。资源的流动越是畅通无阻,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也就越高。其中资源流动的空间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三方各自的内部交流与演变;第二种是一方与另一方产生的互动,或者彼此之间的影响;第三种是三方重叠形成的混合型组织。在重叠模式中,大学、产业和政府这三个部门不仅完成各自的职能,而且还能体现出其他部门的作用。如图2所示,这种知识流动的空间可以直观表现在三维立体图上,而其动力机制如图3所示。
目前对于三螺旋模型的应用多集中在创业型大学上,因为它实证了高校、政府、产业之间相辅相成、交融互生的关系。而本研究旨在将三螺旋模型应用在宁波市高职教育中,以更好地厘清高职教育、产业与宁波市政府的关系,进而推进宁波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步伐,更好地发挥高职教育对宁波市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图1 大学、产业、政府的三螺旋模型
图2 三螺旋模型中“U—I—G”三维度综合效用
图3 三螺旋动力系统
从政、校、企三螺旋模型的角度看,宁波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校政企三方步伐不一。这集中体现在高职院校想要进行校企合作,企业缺乏积极性,而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大,三者力量不均衡。在目标诉求方面,企业大多着眼于短期利益,希望在看得见的范围内寻求最大的利益;高职院校以育人为目标,产生收益的速度慢,无形收益多而有形收益少。在思维定势方面,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对市场的反应滞后,决策周期过长,科研成果容易理论化、脱离实际,不能跟上市场的步伐,无法满足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沟通环节上,政、校、企三方缺乏完备的沟通机制,信息传递不及时。
如图4所示,近年来宁波市经济平稳增长,追求有质量的发展。在经济结构上,根据2018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201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6.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左右,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左右,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预计超过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2.1%,由此可见宁波市经济结构稳中有进,不断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以及“3511”新型产业体系和“3+6+5服务业产业体系框架的逐步形成,对宁波市高职教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专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宁波市委市政府在《“中国制造2025”宁波行动纲要》中提出,要建设“3511”新型产业体系。这就意味着第二产业中的高端制造业是宁波市发展的重点。然而,宁波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仍然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偏低[4]。少量对宁波市经济有重大战略意义的特色产业专业还需填补空白,如海洋工程类、渔业类等。此外,在第二产业专业机构内部,宁波高校设置率最高的专业是机电一体化、数控、模具等,这与规划中重点发展的绿色石化、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产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宁波市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宁波优势产业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因此,合理设置专业、提高人才培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迫在眉睫。
三螺旋理论认为,只有在政、产、学三方步伐一致、互相作用,形成螺旋状的联系模式时,三螺旋机制才能得以有效运作[5]。从这个角度出发,或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高职院校—政府—产业界三方合作的模式相比两两作用的形式更具有不稳定性,因为一方的细微变化会引起另外两方的变动,进而改变它们的螺旋运行轨迹,而这种反馈又会刺激新的变化。为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整合高职院校、政府、产业界三方关联互动的组织,也就是UGI混合型创新网络组织,囊括了企业孵化器、高校科技园、创业园等。它加强了高校、政府、企业三方的联系,整合了创新驱动几近所有的要素,包括了三种最主要的资源:高校的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资源,政府的政策支持资源,产业界的创新资金资源。三方借助这个平台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6]。
这种混合型创新网络组织已有实践案例,比如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意园和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字科技园。以宁职院为例,它联合宁波开发区政府和原信息产业局按公司制模式组建了数字科技园,实行高度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在工作机制和工作文化中对接企业,打破了校企之间的障碍。数字科技园依托政府支持构建了全方位的保障体系:一是激励政策,它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适当承担政府部门职能,给企业提供产学研补助、税收优惠以及其他专利扶持等激励措施。二是合作制度,数字园将校企一体化的过程用合同以及协议的形式固化,激发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三是服务平台,数字园还为企业提供其他支持服务,如北仑区人才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和北仑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是宁职院联合北仑科技局等职能部门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该服务平台在内部利用宁职院自身人才资源优势,在外部连接国内知名高校,形成高校之间互联互通的平台,并且联通更多的企业资源,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突破其人才与技术的瓶颈。四是工作机制,数字园建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规划专业的建设定位和方向,选择合适企业与专业进行合作。此外,为提高企业积极性,弥补其因参与育人合作而产生的机会成本,数字园还专门引进了先进研发机构、知名企业,打造产业集群。这不仅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还能利用集群效应降低其运营成本[7]。
可以看出,数字科技园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有保障的混合型创新网络组织,它充分体现了三螺旋模型在政校企三方合作中的应用,成效明显:学校办学思维进一步解放、企业参与育人积极性增加、学生综合素质逐渐提高、数字园社会服务能力得到提升等。在这种模式下,政、校、企(行业)不仅承担各自的职责,而且也适当具备了其他两方的职责,且其边界流动性强,三方的合作呈现三股力量螺旋上升的形态,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大大增强。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可表现为图5。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将宁职院的成功案例扩展到全市高职院校,在更多的高教园区建立起混合型创新网络组织,并且扩大其规模和辐射面。
图5 基于三螺旋模型的宁波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网络
三螺旋模型告诉我们,高职教育对区域经济的贡献程度不是高职院校一方努力就可达成的,需要政、校、企三方的有机配合。对于宁波市高职院校来说,其专业设置应立足区域、服务行业。在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方面,根据宁波市政府的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要,加大高端制造业类别专业的投入,立足宁波市优势产业来开设专业,并调整三大产业类别下专业的内部结构,并设立特色专业和特色学院。对企业而言,应结合行业和企业实际,积极向高校提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建议,同时要避免过于功利化的倾向。在政府层面,则应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鼓励“3511”体系下三大战略产业、五大优势产业、一批新兴产业、一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的设置。以此为导向,设立一批特色专业、精品专业等等,并对设置这些专业的高校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充分发挥政府的教育引导作用,帮助高职院校和企业牵线搭桥,方便其开展深度合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