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时间:2024-07-06

张静文 陶凤梅

(鞍山师范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1)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这意味着 “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1]。“互联网+”时代的正式到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纷纷解读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指出可以用一个“互联网+?=?”的公式来解读“互联网+”的潜在含义。在这个公式里,只有一个因素是明确的,那就是互联网,后面的加什么,怎么加,可以开放、广泛、自由地进行联想,并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是一次新的工业革命。教育只有顺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不断地进行革命性的创造与改变,才能获得新发展,并走向新境界[2]。

随着“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普及与深入,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技术的发展,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理念、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受教育者及受教育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伴随时代发展的教师的角色转换和专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1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与移动设备的发展,为教育发展带来重要的发展机遇,对教育诸多方面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1 有利于解决国家教育公平问题,为促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教育资源配置是指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制度等各种教育资源,在不同的各种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以期充分有效的使用投入的教育资源[3]。在我国,无论高等教育还是基础教育,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配置、教学环境、教师质量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尤其是贫困地区,如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亟待解决。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可以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远程教学系统和移动设备,让山区的孩子们享受到大城市的孩子所接受的优质课堂教学。互联网教学将消除不同区域的距离界限,打破学校之间的壁垒,使得国内的优质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资源得以共享,并实现远程教学。同时,互联网将数倍地放大“名校、名专业、名师、名课”的影响力和价值,优秀教师不再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而是能服务成千上万的学生,这将有效地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大学,将打破学生在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课堂学习的壁垒,建立互认学分制度,在大数据支撑下的教学管理平台进行优质资源共享,支持不同学校之间学生互动,解决学校间、地区间教师水平不均衡和优秀师资不足问题。

1.2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开发并建立互联网教学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三方面的条件:一是突破学生们学习时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性,有利于优化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二是融合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得以创新,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生动和有趣;三是移动设备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成为可能并越来越顺畅。

1.3 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

互联网时代,教育形态和教育理念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受教育者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变为主动畅游在知识的广阔海洋里。主要体现在三点:一是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上的资源,培养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改变过去以“背和记为主”的学习方式为“搜索、查找、消化理解”;二是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资源的共享,开阔视野,发展兴趣,培养创造力,选择并建立与个人发展相匹配的发展观;三是受教育者利用网络资源建设与发展和网络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互联网学习,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

1.4 使教育结构多元化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促生了一批新的机构和企业,他们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使得教育结构多元化,如国内外众多的网络教育网站及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以网络教育为基础的虚拟学校。这些多元化的教育结构不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课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机会,也预示着教育行业走向新时代的必然趋势。

2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教学的影响

2.1 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改变

“互联网+教育”时代,人们努力尝试进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伴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批教学新概念涌现,一些新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而来,以突出教学重点、化整为零、随时学习的教学方式得以实现,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化[4]。

2.2 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师生互动便捷流畅

互联网使得教师的教学不再受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同时,教师不再一成不变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更多的是提供学习资源的链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领学生学习的思维。当学生在课后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用移动设备扫描问题的关键词,即刻出现专家的讲解视频影像或在线交流,借助互联网,学生可以获得想要的知识,可以见到仰慕的教育名家,可以面对面地解决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5]。

2.3 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育教学的“辅助工具”,在信息技术支撑课堂内外的环境下,教师能够快速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诊断、反馈,根据受教育者的学情、疑惑以及受教育者的知识掌握情况等,及时调整教学、课后作业等。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者基于大数据精准分析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制定专属于个人的学习计划,并通过移动终端督促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受教育者也可以根据自身差异和兴趣进行选择性的学习,自主选择进度、选择教师、选择内容。“因材施教”作为儒家的教学基本原则是我们教育界一直追求的目标,在“互联网+”下或将得以实现。

3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教师发展的影响

3.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教师信息化发展水平提出了挑战

网络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平台主角是学生,第二是教师,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如何在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过程中演绎得更加精彩,信息化水平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互联网+”时代,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会如何将知识通过现代教育手段传授给受教育者。

3.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首先,教师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这个教育载体,获取自己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其次,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发现、整理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因材施教。最后,教师有义务将优秀的成果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出去,让其他学校、其他区域的学生共享优秀的教育资源。

3.3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做好角色转换,“以教师为主体主导学生学习”的传统师生关系已经被“学生为主体由教师引导”的关系所代替,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与学生成为学习中的合作伙伴。其次,教师不再对知识进行“批发”,而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教育平台,对知识进行“零售”。教师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差异性,调动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探究和主动学习的欲望,真正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4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学习的影响

4.1 改变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

虽然“互联网+”环境下的移动学习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但是它也绝非是作为简单的随时随地可以学习交流的形式而存在,它正在转变着学生的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在这种改变过程中,互联网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还使得他们在互联网世界中寻找到学习的需求与价值、寻找到摆脱死记硬背的高效学习方式、寻找到自身的发展方向、寻找到可以解开其它诸多学习疑惑的答案[6]。

4.2 研究性学习得以开展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研究性学习很难开展起来,其主要制约因素有学习的指导者、研究的资源、场地、财力和物力等,但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研究平台、俱乐部和微信公众号等在网络上的出现,这些制约因素都能得到本质性的改变。在网络空间,学生对于研究对象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全面的观察,可以对熟悉或陌生的人群进行大规模的调研,甚至可以进行虚拟的科学实验[7]。

5 未来展望

截至年月,我国手机网民数量达亿,与年底相比较,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个百分点[8]。这充分表明了,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以大众化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而且在功能方面,如今的移动设备具有更为强大的存储、获取、记忆和传播资源的能力。一般的移动设备都拥有扩展存储空间能够存储上千本电子书籍,支持国内移动运营商的移动网络,支持远距离的网络教学,并且具有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待机时间。由此可见,技术革新已经使我们的移动设备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通过深度融合线上线下教育,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9]:

一是伴随互联网、移动设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不远的未来,也许知识的传授不再只是人的工作,我们很多的网络资源和机器人同样也会有传授知识的功能,教师将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与学生共同进行探究性学习。

二是线上线下学习深度融合,将得到普及与推广,优质教学资源将普惠广大受教育者。远程教育、研究性学习、翻转课堂等模式不断被改进与完善,学校间的壁垒将被彻底打破,每个人都有终身受教育的机会,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名校的一员[10]。

[1]邹学思.“互联网+”背景下的荆门市人社系统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2]李莉.“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如何跟上?[J].读与写,2015,(9)297.

[3]李宜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2.

[4]张瑞英.由“互联网”引起的新思索[J].文理导航,2015,(7):6.

[5]曾裕尧.论现代信息技术下教师的能力要求[J].考试周刊,2015,(65):168.

[6]杨芳.“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模式[J].读书文摘,2016,(14):223.

[7]陈友林.智慧校园:互联网+教育[J].教师,2016,(13):25.

[8]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科学家,2016,(9):5-6.

[9]平和光,杜亚丽.互联网教育基于挑战与对策[J].现代教育管理,2016,(1):15.

[10]张忠华,周萍.“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教育[J].学术月刊,2015,(12):4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