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知识服务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研究

时间:2024-07-06

章 莹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宁波 315100)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创新驱动离不开人才,人是科技创新的实施主体,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创新成果的策源地,其科研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国家创新驱动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环。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科研团队的创新,无数实践证明,一个知识互补、智慧协同的科研团队激发的创新成果远高于个人单独创新的成果综合[2]。因此,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核心聚焦点、实施路径基础就是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建设[3-4]。

同时,科研团队的创新又大多是以 “项目”或“课题”形式进行,常常围绕某一明确的任务或问题,并限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5-6],针对科研“项目”或“课题”,团队创新因其在优化资源组合、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规避风险等方面具有的优越性,正日益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成为建设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提升科研能力,保持发展优势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从知识服务的视角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转路径、知识服务要素,探索知识服务平台构建及评价体系,对于高校研究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实施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意义。

1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中的知识流转路径

高校科研团队的一个完整创新活动过程可以分为事前(立项、项目前期准备)、事中(项目实施)、事后(项目评价)等三个阶段,最重要的目标是解决未知问题,或者创造出全新的知识。这些活动是基于知识的共享、交流、使用而发生的思想碰撞之上,团队成员在知识广度和深度上天然会存在差异和不对称,这就需要全体成员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共享、激发来实现创新。

首先是要做到知识共享、交流。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建立在一定知识的积累与应用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共享,科研团队成员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沟通于交流,而知识的共享、积累与创新可以进一步使成员对创新目标进行更广泛、更深入地探讨。而科研团队的知识交流是联系知识生成、积累和知识应用的纽带,交流过程也往往成为知识创新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7]。所以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必须以有知识共享、交流的基础。

其次是知识激发。消除了知识的差异性和不对称性,实现了知识广度和深度上的一致性后,团队成员通过交流等方式不断激发出各种新的想法,并进行验证。这是一个循环往返的过程,如果说知识的共享和交流为知识创新准备了燃料,那么知识激发就是知识创新的火种,它是一种引发创新的机制。

2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的知识服务要素分析

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有关知识操作的相关因素,如知识库、外部知识网络和技术基础设施等,这些因素为知识的流动和存储提供了必要的支持;二是为知识操作提供支持的因素,如柔性组织架构、共享型文化等。

2.1 知识库

它是集知识获取、分类、组织、存储、传播、维护、共享于一体的智能知识处理系统,能自动或通过人工的方式获取针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并按一定的模式进行分类、编码[8],通过集中或分布的方式,对不同结构、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存储。对于高校科研团队创新来说,它是知识共享的基础环境,通过对存储知识的动态更新与维护,为辅助知识服务的进行。

2.2 内外部知识网络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提供知识服务的组织要在内部实现网络化管理,以更好地促进大家的知识协同效应。此外,还要有相匹配的外部知识获取网络,更好地吸收、使用组织外的智力资源,并构建良好、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

2.3 技术基础设施

它是组织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能力的基础,提供各种可靠的知识服务,并为整个组织和团队学习成员共享。技术基础设施作为提供知识服务的一种战略资源,其生命周期相对较长,投资额度相对较大,高校应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以保证为不同的科研团队创新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

2.4 柔性组织架构

它是为科研团队创新提供高质量知识服务的组织保障。通过不断调整优化自身的组织结构,为知识流转提供更好的渠道支持,为科研创新提供更优质的知识服务。对于高校来说,应围绕知识来构建自身的文化,体现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鼓励,即关注经验的积累,也重视专业创新,最终引导科研人员形成主动、习惯性的知识交流和激发。

2.5 共享型文化

对于科研团队创新来说,知识创新必然会通过共享、交流、激发等环节来触发。高校要创建和谐、共享、开放的组织文化,鼓励交流和沟通,促使彼此间形成知识的碰撞,不断激发新的想法、新的观念,促进团队知识的良性流动与增值,最后实现知识创新这一目的。

3 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的搭建

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创新人才战略,在科研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科研管理机制、科研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深入的实践探索,以提高整体的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进行分析。

实践中,学校在构建面向科研团队创新的知识服务平台时,主要分三个层级:最底层的科研配套服务层,第二层的知识服务IT系统层,及最上面的管理体系软环境层。通过这三层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支撑起了学校的知识服务平台运作,能有效促进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

3.1 管理体系软环境层

通过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消除科研成员之间的心理隔阂,为团队创新扫清障碍。包括组织的科研文化、相互激励机制、互动学习氛围三方面。要创建和谐的科研气氛,学校确立明确的科研愿景和信念、精神理念和行为准则,提高凝聚力与稳定性,及自我创新需求。更要明确科研创新激励机制,落实到制度层面并严格规范地执行,主要包括物质报酬激励、成长激励、工作激励和荣誉激励。通过奖惩制度来激发科研团队成员对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进一步强化他们知识学习的动机、行为,使知识学习持久发展下去。另外也要建立行动研究小组、营造共享知识创新系统、强化互动知识创新的实践、明确科研团队创新愿景,最终达到共同学习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目的。

3.2 知识服务IT层

通过构建科研创新协同平台系统并持续完善,可以为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信息、知识管理技术工具方面的支持,同时也能有效保证知识服务平台的各功能机制运行顺畅。其核心功能是对知识流动、创新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以知识采集模块为系统输入部分,经过知识加工、知识查重过滤、知识存储等模块形成有效的知识存储,然后通过知识服务模块对科研团队成员提供服务,同时知识服务模块产生服务效果的反馈,经过知识反馈、进化处理模块的处理,形成进一步知识加工处理的改进算法,作用到知识加工模块,使系统功能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3.3 社会配套服务层

主要包括科研场所、住宿服务、餐饮服务、交通服务、医疗服务等,良好的社会配套服务有效地保证了科研团队成员能以良好的心态、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创新中去。

总的来说,科研团队创新的知识服务是一个知识活动的过程,包括知识采集、分类、交流、共享、转移等,它们的实施离不开组织内外部环境的支持,如信息技术设施、组织结构、知识网络、沟通和交流的组织制度保障等。通过搭建知识服务平台,提供有利于科研团队创新中知识活动的内外部环境,可以有效促进知识整合与扩散。所以,从知识服务的理论层面分析,高校必须要从多个层级入手来构建知识服务平台,使得科研团队的创新活动有效实施,更好地促进人才队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4 知识服务平台的评价体系设计和应用

知识服务平台必须随着组织的科研诉求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持续的优化完善,是一项长期工作。高校在构建了面向科研团队创新的知识服务平台后,还要结合知识服务的模式、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自身的保障体系、科研团队创新目标、效益等各因素,构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衡量知识服务平台运作效果,找出不足及时调整,以此来指导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和支撑平台的构建。

这套评价体系包含了:评价因素、评价方式、评价指标和参考标准。其评价策略是在开展知识服务平台有效性评价时,确定待评价体系的范围、边界,及评价目标;确定待评价体系的状态与阶段;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如专家评价法、评分法等);收集数据、资料,分析、计算得出评估结果,给出出评估报告。

其评价要素主要从团队创新学习、服务管理组织、知识管理系统和实施运行效益等方面分解:在团队创新学习方面,主要根据团队成员的基本信息、知识交流和完善、知识发展和创新等进行综合考虑;在服务管理组织方面,主要从其提供服务的效率、管理成本、服务管理质量等方面综合考虑;在知识服务系统方面,主要从系统性能、系统模块功能和系统成本三个方面综合考虑,要求系统在保证高性能的前提下,其功能要尽量满足需求,并且开发应用成本要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在实施运行效益方面主要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包括产出/投入比、创新知识的生产率、社会的知名度、信誉度、认可度等。

其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基于以上的评价策略和要素分析上做出的,高校可以从以下维度设计知识服务平台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知识服务平台的评价指标体系

另外,其评价方法是在评价实施时,采用专家法,征集一定数量的专家进行评价,以此为基础最终确定知识服务平台的评价结果。在选择专家时,专家们除了对被评价的知识服务平台非常了解外,还需要对服务管理实施主体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需求等有充分的了解。对于专家给出的综合评价信息,最终可以采用LWD (Linguistic Weighted Disjunction) 算子和 LOWA (Linguistic Ordered Weighted Averaging)算子来对语言化的评价信息进行转化、运算,最终给出一个量化分值,来指导后续知识服务平台的改善和调整。

综上所述,从知识服务(包括知识推送、知识管理、知识整合和扩散等)的角度,分析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建设的核心促进因素,提出并设计一套系统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实施路径,对于高校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1]***.坚定不移创新创新再创新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http://www.gov.cn/xinwen/2014-06/09/content_2697364.htm.

[2]彼得.F.德鲁克.未来的管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张茂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4]谢耀霆.面向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团队组织模式与激励机制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102-106.

[5]骆建栋.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网络的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6).

[6]王嵩,田军,王刊良.创新团队内的隐性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1):208-210.

[7]孙晓盈,苏爱明.科研设计单位知识管理的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5):190-191.

[8]朱小敏.基于LWD算子和LOWA算子的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J].科技与管理,2008,(3):28-3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