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探索

时间:2024-07-06

张道明田雪丰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探索

张道明田雪丰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河北廊坊065000)

“一带一路”的实施,给中国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以“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谋求合作发展,以“丝绸之路”精神引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合高校和地方“双主体”,创造性的探索实践开放式合作教育模式、供给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

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供给式人才培养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一带一路”,是中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密切了周边关系,拓展了贸易市场,增进了文化交流,改变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一背景下,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伟大战略。高校应通过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模式,主动作为,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落地生根。

1 “一带一路”战略概述

国家主席***于2013年正式提出“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它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一带”,指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对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超越与创新,有三个走向,一是从中国出发,途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从中国出发,途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是海洋之路,即“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两个方向,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途径南海,过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它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1]它所倡导的核心理念是合作发展。

2 “一带一路”给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教育作为经济社会的子系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是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志愿者服务等,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等。[2]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观念、课程与评价、办学经验等大开方便之门,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带来机遇。同时,也给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按下了“快进键”。

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单纯浅层次地向国外派输送生源、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浅层次、侧重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理念、中心文化交融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很难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人文化成天下”,教育无自信,文化自信也很难树立。由此可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在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倒逼中国高等教育必须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适应教育国家化的发展需要。

3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种模式

“一带一路”从本质上说,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是对“丝绸之路精神”的弘扬,因此,“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也必然要遵循和坚持“和平合作、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和互利共赢”的原则。

3.1 “开放式教育”: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抱团取暖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中国教育学家陶行知的“教育即社会”哲学理念,说明教育是社会的组成,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经济社会要为教育的发展创造条件。“开放”是“一带一路”战略思维的重要理念,由此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应打破过去的关系机制,抱团取暖,发展开放式教育。

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开放式教育模式,应该是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以“深度”开放的姿态,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域内高校发展现状,地方经济社会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发展反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教育模式。在具体实践中,高校与地方政府应达成共识,将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双主体”合二为一,实现共同发展。主要表现在教学和科研的两个方面。

首先,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学工作是高校工作的核心工作。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式教育,教育的主体应该包括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行业精英兼职教师两类,教育的客体应该是校内全日制学生和校外各阶层、各行业的各类人员,教育过程开展的场所应该是校园课堂和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的具体实践岗位。这种模式下,走出校园的学生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个体社会化程度较高,就业够能尽快适应社会需要,成长为行业企业骨干。教育过程中主体、课题和课堂与社会的开放融合,使得高校输出地方的人才更能满足地方需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

其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汇集人才和科研力量,由此,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式教育背景下的科学研究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科学研究的方向应该定位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包括高新技术研发、企业咨询、人才培养等。二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应该是高校科研人员和企业、行业精英;三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应最终应用于生产。这种模式下,高校的科学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应用于生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

3.2 供给式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与地方社会“需求平衡”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也难以得到社会认同。这也是为何高校出现“就业难”,企业出现“用工荒”的重要原因。面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学范畴的供需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平衡,必然要打造“供给式人才培养模式”。从经济行为发生的角度分析,高校可比作卖家,经济社会比作买家。人才和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关键要素。人才和技术也恰恰是高校的产品。但高校与经济社会的“贸易市场”现状就是人才和技术两项“产品”得不到社会认可,“产品”的社会价值难以实现。

供给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由“供给本位”转向“需求本位”。首先,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了解掌握所在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尤其要掌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各行业领域等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预期经济社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制定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境有所侧重,做好基础工作。其次,高校要主动走出去,到政府、到市场、到企业、到车间,积极沟通,充分调研,打造校政、校企合作的平台和机制。政府、企业提出需求,签订人才和技术需求协议,共同制定方案,高校负责根据要求提供人才和技术,做好人才培养的前期工作。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规模企业的人才培养,应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与企业行业市场运行情况协商供需,高校为主体进行“人才”的生产和制造,企业行业接收检验“人才”产品质量的模式,以保障高校输送的人才能够满足支柱产业和企业发展需要,带动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3.3 合作式发展: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合作共赢”

在“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的背景下,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打破原有的“双主体”平行发展或浅交叉的发展模式,走“合作式发展”之路,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合作共赢,在“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期,促进自身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高校与地方的浅层次合作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效。合作式发展,应该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3]首先,高校与政府应“穿一条裤子”,“坐一条船”,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应对“一带一路”的挑战。其次,高校政府的合作,应拓展合作范围,围绕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找准路子,做好顶层设计。近年来,北京、上海、秦皇岛等地政府与高校纷纷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双方在经济、科技、教育和人才等方面开展多领域合作,并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合作平台。这些都值得各地、各高校借鉴和学习。政府以资源优势和政策支持高校发展,高校发挥人才科技优势推动经济发展,形成合力。最后,地方政府直接与高校合作办学。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是一种能够真正实现产学研结合,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目前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城市。可以采取政府投资,政府主导,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开办集产学研用一体的专门学校。

另外,政府也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公共,合作办学等项目,提升区域科研能力和课题攻关能力,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开放”“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思想,应对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融入“一带一路”谋求自身发展,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与合作,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凝心聚力,才能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有所作为,推动自身发展。

[1]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D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504/20150400929655.shtm l 2015.3.

[2]坚持规划引领、有序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三周年进展报告.中国发展观察[J].2016,(19):23-27.

[3]郭平.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功能与推动策略[J].求实,2012,(1).

【责任编辑:黄素华】

The Exploration on Social Development Model in which Higher Institutions Serve the Local Econom y w ithin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 and Road

ZHANG Dao-ming TIAN Xue-feng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Langfang 065000,China)

The imple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has brought into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Chinese economic society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local economic society is supposed to reach consensus with the strategy of the Belt&Road.And The higher institutions will serve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spirits of Silk Road.The higher institutions and local government,as the double-principal parts should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open cooperative educational mode and feedingtyp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a creative way and then create a community to realize the mutual benefit.

the belt and road;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feeding-typ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G646

A

1671-9565(2016)04-053-04

2016-11-30

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6年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编号SQ 161197)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道明(1983-),男,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高校教育与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研究;田雪丰(1984-),男,河北廊坊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会计系讲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应用经济学等方面研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