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方 瑛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趋势,一方面,以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创业或促进就业,能够有效缓解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有创新型人才作为支撑。在创新创业的引领下,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需要更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体系,结合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专业教育是随着学科和职业的分化而来的,教学内容专业性很强,目的是使受教育者通过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训练后,能够胜任与专业教育相关的工作。学生接受专业教育,能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为更好地实现就业做好准备。所以,专业教育过程中注重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强化。
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下的新型教育,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精神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引导和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创新创业教育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强调个性化教育,培养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力。
创新性人才不仅要有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目前,专业教育更多地是满足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需求,而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对此,教育部 《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载体,从专业教育入手,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更接地气,更容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1]。创新创业教育是强化专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式更为生动活泼,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低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单调,提升学习效果。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分解后,再有机融合,能够在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提供更多创新创业的实践实习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进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依托专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但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站在专业教育视角,回归“能力导向”,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平台、保障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专业教育,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深化改革[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等。
在大多数高校的运行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仍游离在专业教育之外:把创新创业教育视为精英化教育,过分强调功利性价值,或为完成任务而流于形式,没有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等。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教育解决更多的是就业率而不是就业质量和就业层次,不利于学生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转型,教育理念也需要创新升级。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是大众化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效延伸。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一门课程,也不应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而要渗透到每个专业、每门课程、每个项目中去,用创新创业教育带动、引领专业教育,用专业教育滋润、涵养创新创业教育。
现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多以必修课或是选修课的方式开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内容完全脱节。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途径之一是在专业教育的内容中穿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但目前仍非常缺乏完整、全面、有效的教学体系建构,包括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式的选取、教学活动的设计等一系列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此外,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的体验和实践。受“重知识,轻实践”的思想影响,实践教学往往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和验证,还常常出现流于形式,考核随意性大,走过场等情况。因此,完善教学体系,合理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比重,摈除实践教学中的不良影响因素也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存在数量不足、专业性不强、教学手段单一、经验缺乏等诸多问题。大多数高校的创业导师多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或是外聘企业专家兼任。一方面,数量上无法满足小班授课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内兼课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和培训,专业性较弱,也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个别高校虽由部分专业课教师承担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内容和观点无暇深入理解,易产生得过且过、应付了事的现象。
创新创业教育以专业教育作为切入点,构建“专业+创新创业”的教育体系。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按照不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职业和岗位特点,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细化分析,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目标相互对接,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具有专业优势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技能。
高校课程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通识课程为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学提供基础,通过学科的交叉学习,丰富知识结构,扩大知识容量。专业课程中穿插创新实验课程,可以让学生学会创新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课程是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结合的训练平台,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力不断提升并得以体现[3]。
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基于专业课程内容,通过展示、体验、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方式,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态度,学会创新创业的方法,提高洞察力、创造力和思辨力。如小组讨论法、行为导向法、项目导向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都可以在课程实践中加以运用。
重视教师队伍的多样化,注重校内的培养和校外的实践相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需合理配置创新创业教师的专兼职比例;充分考虑教师个体特长,发挥优势;加强师资队伍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和鼓励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培训及活动。坚持落实“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聘请有经验的企业家和社会人士讲座或授课。此外,鼓励教师积累和优化综合知识结构的同时,深入企业学习实践或兼职。
通过开展如团队合作、人际关系、市场分析等多种不同主题的情景教学和体验,让学生有真实的经历和感受,学会运用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以及如何进行创新。每个主题分设多个任务,每个任务都能促使学生自主、积极地面对问题,并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强化学生实战实训能力,可以通过项目模拟进行仿真训练,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指导[4]。实战模拟,能够训练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应变力,创新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同时,以专业知识为依托设计模拟的项目内容,能够加深专业认知和意识,明确执业道德和规范,养成职业习惯和素养。学生以就业者或创业者的身份参与活动,真实了解各个阶段,实现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无缝融合对接。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以此来检验自己。同时,建立起层层递进的长效竞赛机制,进一步巩固竞赛基础和成效。此外,积极利用校内的专业技能大赛,将其作为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同时在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反思,激发创新思维。
强调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加大实践平台建设,充分有效地利用实践平台。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的引领者。积极支持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的实践,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和实施。学生专业实践是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建立起政府、企业和高校的三方合作,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此外,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是学生最好的实战平台,应扶持有专业特色,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利用专业优势,进行创业实战,提高创业成功率。
岗位创业可以理解为“在自己的岗位上创业”。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较低,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还是走上一个普通的工作岗位。但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创新精神、改革创造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其实也是一种创业。在培养自主创业者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地是基于专业,以岗位创业为导向,提倡“用创业的心态去工作”,培养既懂专业,又能创业管理的岗位创业者。岗位创业者的目标定位,有助于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岗位胜任和持续发展能力,符合学生发展的实际,也符合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1]赵光锋.专业教育中嵌入创新创业教育:原则、模式与机制[J]. 继续教育研究,2016(2):16-18.
[2]卢淑静.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的原则与机制[J]. 求索,2015,(2):184-187.
[3]邵月花.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路径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0):76-79.
[4]王晓艳,杨福章.论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新教育路径[J]. 继续教育研究,2016,(1):24-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