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姜伟军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规范和基本样式,是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等要素的统合体。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应结合专业能力的培养进行设计,强化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注重管理能力、公关能力及表达技能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在社会上进行实际锻炼。笔者所在学校以满足区域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财务管理专业为平台,开展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管家型”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有鲜明特色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在公司治理中,代理理论认为代理人(管理者)会损失企业主的利益为自己谋求私利,企业主既要用物质性激励以满足代理人的经济需要,又要对代理人进行控制,具有局限性;管家理论则认为代理人基于对自身尊严、信仰以及内在工作满足的追求,当企业主对代理人给予高度的信任时,会促使他们努力经营管理企业,当企业目标与代理人的目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时,代理人会像“管家”一样管理好企业主的财产,努力追求企业主利益的最大化。
浙江省中小企业众多,其中家族式企业比例较大。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记账和纳税申报,还希望财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和较高的忠诚度,入职初期与企业主形成保持监督和控制的“委托——代理”关系[1]。而随着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经验的丰富及相互之间的不断了解,与企业主的关系可从“委托——代理”关系逐渐转向“委托——管家”关系,以“财务管家”的身份参与管理。有些中小企业也希望委托投资理财机构对自身财富进行管理,以完成家族财富的传承。因此,许多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具有综合应用能力的“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2]。
结合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中小企业“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中小企业“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是指具有处理中小企业会计、涉税业务、投资、融资、文案等工作的综合能力,能够协助中小企业所有者制定理财规划、提出经营活动咨询解决方案的综合管理人员。“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的业务能力综合性强,知识结构围绕着岗位实际需要加以界定,不一定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能力体系以满足岗位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强调对各方面知识的熟练掌握和应用,不一定要求进行研究开发;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注重与岗位实际需要相衔接的培养。
浙江省中小企业普遍要求财务人员应具备综合的业务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既要掌握管理数学、英语、计算机、文秘等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财务会计、财政税收、金融证券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并要熟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综合业务知识和制造、外贸、服务等行业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及国际相关准则与惯例,还必须具有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3]。学校的通识课程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素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专业必修课的知识也主要体现财务管理专业会计核算、理财与投融资分析等核心能力的培养;礼仪、沟通等社会交往方面知识可提高管家型人才的素养。
中小企业“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除了应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理财规划能力、投融资分析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案处理能力,以及与相关机构、部门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外,还应具有在家族企业从业所需要的家族企业治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为家族企业建立恰当的治理结构提供咨询解决方案的能力。
“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综合应用能力,加强岗位实践是必由之路。在校内可以通过课程实践与仿真模拟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还可以采用“引进来”的策略,请业界专业人员到校担任实践教学的导师,担任拓展活动的指导和评委。更要“走出去”,安排学生到家族式中小企业相关岗位去实习实践,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担任导师,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许多本科高校都开设有财务管理专业,但无论重点大学、地方财经院校及其他地方高校,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同质化,人才培养方案也趋同,且均未涉及“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笔者所在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结合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深入调研,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在财务管理专业设置“中小企业财务管家”专业方向,制定了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并实施了面向中小企业培养“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
“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培养目标是: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基本理论,具备财务、税收、投融资等方面的知识,具有处理中小企业会计、涉税业务、投融资、文案等工作的能力,能在制造、外贸、服务等行业的中小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财务管家。自2013级开始,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中经过选择,组成“中小企业财务管家”专业方向建制班,进行针对性培养。
通过研究和实践,按“财务管家”的要求培养“管家型”(职业经理人、委托——管家)财务管理人才,在财务管理专业(中小企业财务管家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管家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及职业精神方面的标准[4]。知识结构方面,要求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管理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财务会计、财政税收、金融证券等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综合业务知识和制造、外贸、服务等行业相关的财经法律、法规、规章及国际相关准则与惯例等。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具有会计核算能力、理财规划能力和投融资分析能力;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参与企业的筹资、投资和经营决策;具有较强的企业文案处理能力,以及与相关机构、部门沟通、交流、协作的能力;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和财务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阅读使用本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等。素质和职业精神方面,要求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自信心、进取心,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律意识,能够保守商业秘密;具有较高的责任心和忠诚度,较好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化服务精神等。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内涵和标准,突出能力的培养,构建“管家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形成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管家素养培育体系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立足于培养学生进行综合性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整合课程内容,并注重与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融合,将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落到实处,彼此关联的集中实践性课程做到合理衔接。同时,安排紧跟时代发展乃至前瞻性教育的讲座与训练项目,开拓思路、拓展视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认知的能力。
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中的通识课程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素养;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可为学生打下宽厚的专业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应用统计学》、《财政与金融》和《经济法》等课程。专业必修课中,设置体现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税法》、《财务管理》、《财务分析》、《证券投资》等课程。在课程中完成验证性的实践项目,并紧跟具有综合性或设计性的集中实践项目,培养会计核算能力、理财与投融资分析能力;还可按行业设置方向课程,使学生掌握不同行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围绕“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进行设计。
在专业课程中设置实践项目,以验证和巩固相关知识。对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实践性内容,可单独设置为一门集中实践课,进行综合性或设计性实践,如《中级财务会计实训》、《成本管理会计实训》、《财务管理实训》等;开设《财务决策综合模拟》、《会计实务综合模拟》、《财会多岗位综合实训》等校内仿真模拟课程,促进专业综合能力的提升;通过《专业认知实习》、《专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项目使学生结合社会实践,了解企业财务工作的运行规律,有助于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财务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形成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要综合素养,属复合型人才。除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培养专业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经理人的素质,解决好文档处理、仪容仪表、接待礼仪、语言话术等问题,可开设《管理文秘》和《沟通与礼仪》等课程,由校内教师和聘请的社会专业人士担任教学与指导,并强化仿真实践。也可开设《家族企业治理》类课程,培养学生在家族企业从业所需要的家族企业治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为家族企业建立恰当的治理结构提供咨询解决方案,使学生具备财务管家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同时,引导、鼓励学生考取“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和“理财规划师(初级)”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做好资格上的准备。
另外,也要为学生搭建校外实习实践平台,推动学生走向社会,深入企业,参加社会活动实践,了解财务工作的程序、内容和方法。注重与企业合作对学生进行职场训练,通过管家素养培育,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忠诚意识、服务意识、沟通、协调和应变能力。
在实施“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方法,强化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解决好应用型师资的配置,推动中小企业参与其中,推广校政社企合作“共赢”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
“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与中小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对接,有效途径之一是实行业界人员与学校教师的“双导师”制。在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校内导师,大三配备校外企业导师。校外导师由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的具有丰富实务经验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士担任,校内导师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时,还要承担学生与校外导师联系的工作。调整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针对“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人才培养师资结构。以应用型教师的功能实现为抓手,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要求,发挥应用型教学团队的作用。一方面,加强对骨干教师的专业培训,同时制定激励措施,鼓励现职教师到中小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聘请一些企业家、成功的财会职业经理人兼职任教,合作研究或联合撰写“管家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教材,提高教师针对性教学的能力。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通过与专业关联度较大的政府机构,如税务机关、财政、审计等部门的联系和搭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性教学。特别要注意加强与行业协会商会的合作,通过他们增强与众多中小企业的联系,安排财会类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为行业协会商会及其会员开展行业标准调查论证、基础信息调研、财产清查、内部控制制度完善、财税政策咨询、财会专业性岗位培训、教师和学生到事务所项目部顶岗,学生在会员企业顶岗实践,推荐优秀毕业生;行业协会商会和会员企业发挥自身信息、协调和产业优势,为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修改建议,为财会类专业师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形成校政社企多方“共赢”的校外实践教学模式,切实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家方向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选择部分课程,采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重新建构学习流程,促进师生共同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对部分课程尝试“慕课”,促进学生线下学习,拓展知识面;发展加强案例式教学,在分析各类企业财务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利用实验室,加强仿真实验性教学;聘请财会职业经理人担任学生的课程导师,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多地带学生到企业、社会实地学习、实践等。
探索推行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与考核形式,将以往的知识性考核转变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不仅仅注重学生考试试卷成绩,更加注重能力分值的考核,并设计出适合不同岗位的能力分值及结构。
对体现专业方向综合能力的课程,从课程讲授指导和课程学习两个方面进行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特别强化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最终形成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持续关注在中小企业财务岗位工作的毕业生,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情况进行验证与反馈,以提高“管家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
[1]倪菊华,顾中豪.中小型家族企业财务管理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 经营与管理,2016,(4):81-82.
[2]刘利群.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人才需求与培养模式——以金融危机为背景 [J].会计之友,2010,(4下):122-124.
[3]张志波.现代管家理论研究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8,(11):155-157.
[4]张云鹏.代理理论与管家理论:家族性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08,(3):102-1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