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运行模式研究

时间:2024-07-06

查德义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502)

1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现实瓶颈

1.1 实践教学概念界定不清

何谓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期以来,很多高校都将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同起来,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它没有真正厘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或者说是为了逃避其实际操作困难但又要应付检查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实际上,要搞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关键在于要理清一个大前提,那就是,它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纯课堂理论教学不同的一种教学模式,本质上还是教学。因此,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同样得有教学计划、学分、学时、考核方案、所有学生和其对应的指导教师的参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最大的特点也许就是其教学模式不拘一格,可以灵活多样、大胆创新,既可以使课堂内,也可以是课堂外;既可以使校内,也可以是校外。因此,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指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拓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加突出的是它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特点。

1.2 实践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面窄

由于没有真正厘清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含义,那么可供选择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就十分有限了。目前,各高校的做法无非是在外面找一个或几个点、挂一面旗、带一批或几批学生代表过去参观、拍几张照回来宣传,证明我们的实践教学在如期开展;或者是将部分学生代表所进行的暑期社会实践等同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但根据以上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分析,这种做法最大的问题就是流于形式,学生参与面窄,因而受益面也就窄,考评也无法与我们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挂钩,因而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这种做法是不符合中央精神的,是对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误解,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

1.3 学校相关配套制度不够完善

部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有意回避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或者以应对检查的心态来对待实践教学,我们当然也不能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这与整个高校的大环境有关,也与各高校缺乏有关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相关配套制度有关。这首当其冲的就是学分、学时和课时经费能否得到真正的落实,只有这些根本问题从制度上得到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才能组织实施。当然,在实施过程中,也少不了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的支持。

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各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失。然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不但是中央的明确要求,也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它对培养符合时代要求、政治信仰坚定、道德素质良好、知行合一的现代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探索和创新行之有效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显得尤为迫切。

2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根本理论依据是什么呢?当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联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桥梁,认识的能动作用充分体现在认识的最高形态——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想使这些科学理论真正进其脑、入其心,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是理论“内化”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能充分激发并调动大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理性认识社会现实,进而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自觉性。

2.2 是当代教学理念下的必然产物

当代教学理念出现的时间并不太长,但已渐趋成熟。19世纪末 20世纪初,西方的英、法、德等国出现了新教育运动,针对传统的古典教育思想,打出了口号——“新教育原则”,即要废除古典的传统课程体系,开设近代语、农艺、手工劳动等课程,并创办各种类型的“新学校”,实行教育改革。同时美国相应地出现了进步教育运动,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进步教育思潮统合在一起,认为教育可以改造社会,而教育的中心是活动,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学校即社会、从做事中学习、教师的角色即民主环境下的协助者等观点。这股教育思潮契合了当时西方社会的经济发展需要,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为传播,现已被多数国家纳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模式。

显然,以上教育理论坚持从重视“教”到重视“学”的转变,是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践理论依据。

2.3 是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必然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要“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由此可见,中央对高等学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对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高素质人才高度重视,从中央的文件精神我们不难发现,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并不局限于校外,而是可以有更多的模式。

2.4 是完善育人方式的必然举措

作为明确以育人作为自己直接目标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在大力提倡创新型社会的今天,其实践教学相对于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有着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知识经济初见倪端的时代,尽管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是人才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迁移创新的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在这种形势下,加强实践教学,相对于接受式学习来说,显得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灌输,转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激发其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创新型人才。另外,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求真务实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3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出路

要想真正做到科学育人、育全面人的目的,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内涵、现实瓶颈和重大意义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拿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实践教学切实开展,让全体学生确实受惠。而实践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破解的两大难题就是制度保障和运行模式的选择。

3.1 制度保障

制度是前提,没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保障,一切都是空谈。而学校制度层面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能否真正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学分、学时、课时经费以及组织保障等几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落实一个学分、十六学时及对应的课时经费,以及成立以分管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实践教学的贯彻落实,各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各司其职。另外,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也离不开各二级学院的理解和支持。

3.2 教学模式选择的原则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所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课堂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巩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法制观,增强养成良好思想品德的自觉性,锻炼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只要符合教学要求,教学模式的选择可以灵活多样,但我们要争取做到让所有学生都自觉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从中受启发、长见识,并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全覆盖

根据中央文件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从原来理论教学的学分、学时中拿出来的,目的就是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对所学理论的真正信服,它仍属正常教学活动,只是强调要突出实践性,这与专业课实践教学如出一辙。因此,我们选择的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受益面,否则就仍是流于形式,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第二,可操作

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都做了诸多探讨,然而由于操作性不强,许多提法也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因此,实践教学的任何模式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到可操作性,否则,就是徒具虚名而百无一用。

第三,有实效

没有实际效果的事与其瞎折腾还不如不做。近年来,各高校为应付实践教学纷纷动作起来,有的甚至就是在原来的暑期社会实践基础上,带一队学生、插一面红旗、拍几张照片,回来就大力宣传说,我们的实践教学正如火如荼地开展。而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积极性、也不感兴趣,到最后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第四,可持续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正常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学模式的选择不应是权宜之计,而应当具有可持续性、具有起码的生命力。

3.3 教学模式的选择

3.3.1 课堂教学实践化

由于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全校一年级学生,班级和人数众多,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加之经费、安全、实践教学基地的困扰,因此,组织全体学生到校外进行实践教学几乎无法实现。

然而在笔者看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定性为理论课,但其实践性极强,无论是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律意识,还是科学人生观、心理健康等内容,都是与现实密切联系的,也是用来指导学生日常行为的,我们完全可以将课堂教学实践化。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介绍一个单位的兴衰成败史,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分组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必然得出科学发展理念是根本,和谐理念是保障,再由单位上升到国家,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践行。政治理论如果可以进行实践教学,那么道德、法律、人生观、心理等内容就更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了,其实践教学的操作将更加容易,效果也会更好。

3.3.2 嵌入式实践教学

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的日常活动绝不仅限于知识的学习,他们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自觉参与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技能节、文体比赛、志愿服务等,以锻炼和展示自己才能。然而,这正是我们思政理论课进行实践教学的绝佳舞台,我们可以与各二级学院、团委等单位密切配合,利用他们搭建的各种舞台,将我们的实践教学适时嵌入,让学生在锻炼展示自己才能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乃至政治素质得到潜移默化地提升。这种适时的嵌入不但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还会使他们的学习达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深受学生的欢迎。

3.3.3 “双基地”叠加式实践教学

思政理论课校外实践教学最大的瓶颈莫过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匮乏,根本不可能实现所有学生的全覆盖。然而,我们可否换一个思路,能否与各二级学院通力合作,将他们的顶岗实习单位作为我们的实践教学基地,做到资源共享,同时我们也为他们顶岗实习的学生提供各种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从而达到“四赢”的目的。(实习单位、二级学院、学生、思政部皆赢)

这样的校外实践教学就既不是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完成任务而实践,也不是为了宣传而实践,而是实实在在在做事、在为每一个学生服务。

3.3.4 “虚拟社会”式实践教学

网络的普及使得“虚拟社会”成为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无法闪避的重要途径。让思政课实践教学走进“虚拟社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也是重要的舞台。“虚拟社会”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取材于“虚拟社会”不仅能降低成本,更方面大规模地开展实践教学,帮助“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同时,“虚拟社会”虽然不是真实的社会现实,但同样涉及到现实中经济、政治及文化等方方面面,而这些内容正是思政课包括实践教学课要求学生予以正确认知、理解并消化的。在“虚拟社会”中进行实践教学,不仅能弥补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更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而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得以充实。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相对真实的完整社会网络中,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巩固和优化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师生主体间性也能在“虚拟社会”得到实现,它表现为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开放交往关系的自觉构建。这有益于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多方面地拓展自身能力,最终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3.3.5 菜单式的主题实践教学

“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指,先由教研组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内容,设计出一系列可供学生选择的实践主题,逐年建立一个实践教学主题库,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实习小分队,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题,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采取社会调查、专题研究、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深入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地方进行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各方面的调研。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体验、自己制作实践成果PPT和撰写实践调研报告。“菜单式主题”实践教学的目标不是教师传授现成的知识技能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进而交出问题的答案。这种教学重在过程,重视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学会、掌握何种能力。教师并不是授业者,更主要的是发挥其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1]唐文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高教论坛,2010,(3).

[2]刘文娟.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

[3]尹伶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论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