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子分析与评价

时间:2024-07-06

毛才盛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1 引言

大学科技园是一个以实现高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为基本功能,实施相应优惠政策,具有独特区域创新能力的经济社会空间存在形式,使众多既相互独立又互相紧密关联的高技术企业构成高技术产业群落 (阳剑兰、马军,2005)。而大学科技园又是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和互动的创新网络,其产生与发展均离不开各创新主体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各创新主体要素交互形成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学科技园的创新及其持久竞争力。因此,集群创新能力是大学科技园发展状况、竞争力及其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

本文选取大学科技园为研究对象,它作为高科技产业集群,有着一定的传统高科技园区的特征,因此国内外有关高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对本研究也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国外有关高科技园区的评价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学者埃弗雷特.M.罗杰斯和朱迪思.K.拉森(1985)的开创性研究。他们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硅谷的发展历史、风险投资、技术创新、公司网络、生活方式等方面,对硅谷进行了分析和系统考察,揭示了硅谷形成“凝聚经济效应”的条件,预测了硅谷的未来影响。此后,随着高科技园区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西方学者有关高科技园区的综合评价也相对成熟,代表性的主要有鲁格和高德斯汀 (Luger&Goldstein,1989,1992) 的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马 库 森(Markusen,1986)的美国科技园区评价指标体系。他们与其他西方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考察高科技园区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指标。而硅谷作为先进高科技园区的代表,是世界上高科技园区的发展方向,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最有代表性的是Joint Venture网络公司始于1995年每年1月发布的“硅谷指数”,它主要用于衡量硅谷的经济实力和社区的健康度,由人力资源、创新经济、多样化社区、生活场所、地区政府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9个三级指标构成。国内学者多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加以拓展。如牛旭东(2005)将集群创新能力定义为“在一个集群范围内,以增强集群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集群技术创新行为组织(包括企业、大学与研发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的技术创新积极性,高效配置集群创新资源,将创新构想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服务的综合能力”。他将集群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服务支撑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系统持续创新能力四个指标。曹洪军等(2006)将产业集群创新影响因素分为知识流动、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经济绩效等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目前,针对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的研究文献甚少,对其创新能力更缺乏相关评价体系。本文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来测度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判断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发展所处的阶段,以致可以针对性地提出现阶段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2 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科技园通过对创新要素的创造性融合,使要素之间互相匹配,从而使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发生质的跃变,形成独特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即形成大学科技园的核心能力。整合资源这一核心能力的实现离不开创新网络。大学科技园中丰富的科技资源、众多企业的集聚、优惠的政策、充足的风险资本等组成其发展所必需的资源要素,为形成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提供了必须的物质基础。大学科技园作为产业集聚的一种衍生形态,其创新能力的体现与产业集聚有一定程度的共性,也有一些特殊的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基本要素、运行要素和环境要素等三个方面。

2.1 基本要素

随着大学科技园的蓬勃发展,该行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是每个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的首要任务,也是保持其核心竞争力的制胜法宝。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集群内主体要素和服务与支持要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合作创新。在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活动中,高新技术企业是主体要素,它是整个创新系统的结构要素,影响并制约集群的生产效率。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建立企业联盟,进行合作创新,不断推动集群创新能力的发展。大学与研发机构作为培训者、创新者、创新伙伴、地区人才的“磁铁”和促动者,通过供应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生产并实现知识的商业化、提供了技术诀窍、增加当地对人才的吸引力、促进高技术领域内私人和公共部门间建立网络等作用的发挥,提升集群研发的总量,有利于集群创新和发展。金融机构不仅为创新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还为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带来管理和专业知识支撑,对产业集群的创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介机构主要通过为企业与供应商提供服务、沟通、协调、监督等中介服务,为企业带来诸如精简机构、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产业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获得专业化服务以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等优势 (田耕、杨梦龙,2011)。政府在服务外包产业园创新集群中扮演着参与者和管理者双重角色,通过搭建服务外包公共服务体系为集群内外各机构进行合作创新提供机会和可能,从而促进集群的发展和创新。所以,把大学与研发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等作为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的服务与支持要素。

2.2 运行要素

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资源投入、集群内企业知识创新能力以及集群内企业协同密切相关。创新资源是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基础,如果没有资源,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创新资源投入包括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两者缺一不可,直接影响着集群创新能力的水平。合作创新主要表现为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这就要求集群内企业同时拥有良好的知识存量水平和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首先,企业必须有知识才能创造知识,因此现有知识存量对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至关重要。其次,企业的存量知识大部分来自外部,因此较高的知识获取能力意味着企业拥有畅通的知识获取渠道,能够快速获取所需要的知识,迅速提高知识存量水平。而知识转移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能力越强,群体间知识共享的能力就越强(吴云鹏、王君,2010)。因此,拥有良好知识存量水平以及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的企业能够促进集群内企业间知识合作创新,成为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必备要素。协同是集群的核心精神,它不仅表现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协同,更重要的是表现为集群内企业间销售、采购、管理、技术和生产的协同。集群内企业能否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协同关系。根植于当地,与区内其他企业融为一体,是创新集群能否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于江,2008)。

2.3 环境要素

集群创新环境也是影响服务外包产业园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学者把能否产生良好的氛围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前提条件。Xie Linliu&Steven White指出,成功的创新不仅取决于技术能力,创新环境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政策、法规、管理制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和区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政府所发挥的作用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巨大(常玉,董秋玲,2006)。

3 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影响因子评价指标

全球化市场竞争给大学科技园带来的创新压力与日俱增,靠高新技术企业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主体要素必须在和服务与支持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中进行合作创新,通过提高创新资源投入水平、提升企业知识存量水平和知识获取与转移能力、加强集群内企业协同以及营造良好的集群创新环境,来提升集群创新能力。本文参考1992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的奥斯陆手册(Oslo Manual)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3年)》中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的影响因素,采用专家会议法(主观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经过专家多次的指导和修改后,构建了由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指标)层组成的递阶层次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其中,目标层为集群创新能力;准则层包括基本要素、运行要素和环境要素等三个要素构成,子准则层有主体要素、服务与支持要素、创新资源投入、企业知识存量水平、企业知识获取与转移、集群内企业协同、基础设施、交易环境与政策法规等;方案层包括高新技术企业数、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企业R&D经费投入等35个指标构成,具体分解见下表所示。

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注:标识▲代表定性指标

4 确定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模型

为了研究上述指标与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及上述指标中制约与影响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的关键核心指标,并考虑到评价指标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本文拟采用相关的数学分析与数学建模的理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建立集群创新能力所起影响因子指标模型。

4.1 根据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因素集

设定了方案层指标集Xi和准则层指标集X,其中,X1={高新技术企业数,当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当年孵化企业数,参与合作创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数};X2={专业技术人才数,研发机构数,创业企业家数,政府财政投入总额,金融机构数,中介服务机构数,中介机构服务水平};……X9={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政策法规的健全性},并就专家对各个指标满意程度的等级确定了评价集Y。

4.2 采用层次分析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权重集Wi和准则层权重集W,并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构造单因素评价矩阵,对准则层内的影响因素集中的每一个因素进行评价。设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评价指标为Ri,它是评价集Y的一个子集。

4.3 模糊综合评价

方案层评价:令 Bi=Wi×Ri,对 Bi归一化处理,得到 Bi*,并得到方案层综合评价矩阵B。

准则层评价:S=W×B,对S归一化处理,得到 S*,并得到准则层综合评价矩阵S。

目标层评价:首先确定评价等级的加权向量。加权向量是评价等级在不考虑模糊边界条件下的值,反映评价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通常,用百分制对评价集Y进行加级向量赋值为D,则目标层综合评价M=S*×D。

5 实证分析

以宁波市大学科技园为例,进行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的评价,其评价数据主要通过专家评分法获得。根据专家对各单因素评价指标进行判断,构造模糊评价矩阵;同时对方案层和准则层的因素两两对比,按其重要程度评定等级,获得判断矩阵。

首先是对各项指标进行模糊评价,以上表为基础,设计调查问卷,请10位专家给每个指标评分。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整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各因素的权重,并得到因素权得的判断矩阵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再对方案层、准则层进行综合评价,得到Bi*和S*。

最后,得出宁波市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为M,M=63.74。这表明目前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一般,大学科技园应紧紧围绕本地的产业特征,注重大学与科研机构、政府、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的全方位合作,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创造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增加竞争力。

综上所述,不同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系统在效率方面存在着重大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大学科技园的主体构成要素存在差异。本文对影响大学科技园各主体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出测度大学科技园集群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科技园创新能力状况,为园区科学地进行创新能力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1]Luger,M. I. and Goldstein,H. A. Research(science) parks as public investment: a critical assessment.Arbeitsbericht Interdisziplinares Institut fur Raumordnung, Wien, 1989.

[2]Ann Markusen,Peter Hall&Amy Glasmeier.High Tech America:the What, How, Where and Why of Sunrise Industries[M].Boston:Allen&Unwin, Inc.,1986.

[3]Xielin Liu& StevenWhite.Comparinginnovation systems:a framework and application to China’s transitional context[J].Research Policy,2001,30(7):1091-1114.

[4]阳剑兰,马军.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关系[J]. 科学与管理,2005,(3):38-41.

[5]埃弗雷特.M.罗杰斯,朱迪思.K.拉森.硅谷热[M].范国鹰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5.

[6]牛旭东.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与实证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2005.

[7]曹洪军,张红霞,王鹏.产业集群创新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6,(4):46-48.

[8]田耕,杨梦龙.基于价值网络的服务外包中介机构运作模式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1,(3):225-230.

[9]吴云鹏,王君.企业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48-53.

[10]于江.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式协同创新模式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8,(12):41-44.

[11]常玉,董秋玲.科技园区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2006,(2):119-124.

[12]毕克新,孙金花.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测试指标体系研究[J]. 中国科技论坛,2004,(3):34-39.

[13]赵涛,齐二石.现代管理学[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14]毛才盛.地方高校与创新集群建设的关联分析——以宁波市为例[J]. 中国高教研究,2011,(7):71-73.

[15]毛才盛,吕慈仙.高职人才培养机理研究: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视角[J]. 教育发展研究,2012,(7):53-5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