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校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对接的探讨

时间:2024-07-06

齐永忠

一、引言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截止到2018年底,财政部先发布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后发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包括八大领域三十四项工具方法(见表1)、遴选和编辑完成了含有54个案例示范的《管理会计案例示范集》,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形成了(见图1),这对会计界、对中国经济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国内各所高校如何与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实现无缝对接,不仅关乎人才培养、更是关系国计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大事。

表1 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八大领域三十四项工具方法

图1 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重要性表现在:激发管理活力,提高整体效能,实现国家、企业、个人三个层次长久的价值增值;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各类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绩效和公共管理服务水平;有效助力各级单位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各级政府部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使管理决策科学化迈上新台阶;建立健全国家的财政体系,利于政府管理各环节、各岗位、各流程间的顺利无缝衔接,快速精准完成决策分析,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经济风险、财政风险等突发情况;推动我国企业价值创造、机制变革、管理创新能力的提升,助力我国经济的内涵型增长和“双循环”格局下的高质量发展;加强国内各级单位及其员工、债权人、投资人、主管部门、经销商、供应商、消费者、各类媒体、社会团体等,都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各自获取相对满意的资源配置效率;国际上实现我国金融体系与全球各级市场的精准对接,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二、高校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对接存在的问题

1.有关部门没有把弥补管理会计人才巨大缺口的主渠道放在本科教育

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建设情况体现在我国每年毕业的数以百万计的会计大学生、研究生身上,就是他们对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了解多少、掌握多少,虽然真实情况还不能确定,但相关的研究理论、实务指标、参数一定存在,而且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会计整体发展)起着“瓶颈”作用。会计领域的核心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真正落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企业顽疾的“粗放”管理与世界先进企业管理差距的原因所在。

我们看到,有关部门把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落地的眼光放在了会计从业和职称领域、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等层面,但对“主阵地”的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却放宽要求使用了“鼓励”二字。当今世界不同于古代可以与世隔绝、不相往来,而是各国间刻不容缓的“搏杀”。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同制约中国科技“卡脖子”的35项关键技术一样,也是一项“卡脖子”的管理技术,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尤其是“初级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认证)决不能放在(拖后到)继续教育层面,必须纳入高校本科阶段的知识和技能中去。对高校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仅仅是“鼓励”而不是“必须”,几乎是“取法乎下”(下策)。管理会计“初级”职业能力放在本科阶段是完全可行的,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加重会计本科的学习负担,只需主管部门支持和协调、高校调整管理会计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更换教材等几项工作,相关课程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体系、加大备课投入等适当的工作量,至于对管理会计课程“一张白纸”的会计本科生而言,也不存在“加重负担”情况。

管理会计的“案例”建设,近几年纸媒、电媒、网媒等多渠道可谓“铺天盖地”的无偿或有偿速度“送到了”读者面前,对于当前管理会计“案例库”建设的质量规范性和可借鉴性,可以说是值得怀疑的,起码是“精品案例不多”,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使用者的迷茫。管理会计理论与案例脱节及案例低质量的原因,使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和“案例库”之间,缺乏管理会计实施的人才梯队来支撑!

我国会计从业(持证)人员大约2000万人,其中能胜任会计工作的高端人才不足50万人,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至少300万人。注册会计师(CPA)全国统一考试培养20万注册会计师用了23年(1991年正式创立到2014年),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和考试模式,培养300万人管理会计人才,大约需要345年。这就说明,弥补管理会计人才缺口300万人必须“特事特办”,如果用当前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认证颁发的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PCMA)证书的措施,是无法解决管理会计人才缺口问题的。把管理会计人才重心的培养放在本科教育阶段“之外”是十分不明智的,对于大学生和国家,都是巨大的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笔者以为这个缺口,三年(每年培养100万人)是能通过现有高校会计类专业(含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等,下同)毕业生来实现。回顾当年黄埔军校因当时用人迫切,学制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目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应该借鉴黄埔军校的精神、教育模式。

2.高校自身缺乏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对接的主动性

管理会计研究需要取得相应单位内部真实的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获取成本高、周期长、难度大、数据样本小,基本无法从公开的资本市场上获得,只能采用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等一些方式获得,质量也容易受到质疑,可以说费力不讨好。如果没有教育部、财政部等主管部门下发关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指令文件,高校自身、教师、大学生等主体,由于能力、精力、惯性等原因,是无法主动对接、落实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如我国某财经大学,在疫情开始期间2020年初首次开设的管理会计慕课(MOOC)中使用的课程大纲、章节和教材依然沿用传统的(或者说是陈旧的),甚至没有一点《管理会计基本指引》《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管理会计案例库的“影子”,这就是高校缺乏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对接主动性的典型实例,造成了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直接、永久损失的最大“受害者”是慕课使用者(大学生)。

3.当前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专用概念、内容体系急需正本清源

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仅通过财政部、财会专业媒体、微博、微信、抖音等宣传报道,以及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培训的作用非常有限。近些年来,高校管理会计课程大纲、教案、教材存在陈旧、落后、混乱等问题,尤其管理会计教材的概念杂乱、体系落后、更新慢(再版也是在旧框架上的微调而已)。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已于2018年底建立,从当当网看(截止2021年8月底),关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新出版配套的教材可能只有三本:《管理会计案例示范集》(财政部会计司2019)、《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详解与实务》(胡玉明2019)、《管理会计实务》(丁增稳、牛秀粉2021)。高校急需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会计新课程大纲、新教案、新教材,比如管理会计新课程大纲应该包括八大领域三十四项工具方法。各所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层次、行业定位等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处理。

4.高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步

高校一直存在着一个问题:是“大一”在大学生的时间、精力和专业热情都最充沛的时候,可是按照教学计划专业课几乎都没有开始;等到“大三”专业课全面开设的时候,可是这时许多最优秀的学生已经准备“考研”“国考”了、而且大部分是考外校的研究生,造成大三上课时存在着身在曹营心在“汉”(考研的内容)的情况,对于授课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甚至冲击。

三、高校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对接措施

1.推动管理会计的产学研联盟形成

管理会计的产学研联盟中,“产”指产业、单位,“学”指高校,“研”指科研院所。通过各项资源的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加强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互动,促进管理会计的高校教学与实践同步发展,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推动经济增长,加快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实现长效发展。国外平衡计分卡理论与实务的背景、问世、发展历程,正是管理会计产学研联盟的典型标杆。

2.建议中国总会计师协会把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PCMA)的“初级”考试转隶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转为全日制教育范畴

建议目前由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认证颁发的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PCMA)的“初级”考试转隶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于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的民政部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如何具体转隶、衔接操作并不困难,可以由财政部来做主导工作。目前高校每年招收的上百万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是最大的准管理会计人才库,区区七个学习科目(管理会计职业道德、管理会计概论、中国管理会计职业能力框架、预算实务、成本管理、预算实操、成本实操等),没有必要放在本科教学之外、之后。把此项目的教学、认证费降至最低甚至免费,管理会计人才教育别象“男足”一样(虚度几代人的时光、投入产出极不相称)。

我国会计法明确了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社会各界都支持由财政部负责建立管理会计指引体系。上溯1992年,我国的经济改革(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会计改革(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都发生了跨越式的巨变,正是当时的财政部教育司及时编辑出版了《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财务与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为全国的本科、专科学校的会计教学改革、对接指明了方向,为各方面平稳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成功的先例。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落地,还是需要财政部、教育部、民政部等沟通协商,尽快出台关于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材要求等,这不是一门课的小事,而是关乎会计职业、会计教师、每年上百万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前途,关乎中国企业、中国经济腾飞的大事。

建议把《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财政部2019)作为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的新教学大纲;建议把《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财政部2019)、《管理会计应用指引详解与实务》(胡玉明2019)、《管理会计案例示范集》(财政部会计司2019)、《管理会计实务》(丁增稳、牛秀粉2021)作为高校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教材或者参考书、教师参考书,前三本侧重于理论与案例、适合本科生及研究生;后一本侧重于实务与案例、适合本科生及高职生层次等。

3.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应该从快、从简,以大局为重,促进我国管理会计的跨越式发展

管理会计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关系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战略性、基础性、核心性资源。2014年10月27日,财政部制定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规划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4+1”体系,其中的前“2”项理论体系建设、指引体系建设已于2018年底完成,第“3”项“人才队伍建设”瓶颈摆在了我们面前,需要群策群力、以大局为重、舍己(部门利益)为公,才能尽快突破瓶颈。从2014年到2024年,时间仅剩3年了。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从快”是指用3年完成管理会计人才缺口300万人培养目标;“从简”是指各种相关操作流程、环节尽量采用线上全天候办公的方式;以“大局为重”指以会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成才和国家经济发展需要为目标,不要只想着自己部门少收了多少培训费、报名费、提成、继续教育费等。

4.探索会计学硕、MPAcc甚至PhD与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PCMA)考试对接的具体途径

会计学硕、MPAcc甚至PhD层次的学生也是管理会计人才弥补缺口的重要来源,他们也面临着继续升学与直接就业的选择,他们的专业水平、能力与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PCMA)有一定的重合区域,对于他们中有从事管理会计工作意愿的人,相关部门应该制定会计学硕、MPAcc甚至PhD与管理会计师专业能力(PCMA)考试对接的具体流程。

5.加强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管理会计教师团队的建设

高校要根据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将世界优秀的管理会计实例与中国特有应用环境相结合,加强高校管理会计课程、管理会计教师团队的建设,为培养高能力、高素质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人才大军打下牢固基础。不断升华高校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式,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

6.高校要加强中国特色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举措

***总书记2018年就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中国特色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是指熟练掌握管理会计体系、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技术、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等,集核算监督、战略规划、预测决策、高会计情商于一体的人才。高校要打破一些条框的限制、勇于教育创新,充分调动现有的各种教育内外资源,全力加强中国特色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四、结语

以上是个人班门弄斧、抛砖引玉的窥见。急需高校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尽快对接,尽早落地生根、结出硕果,当前的会计界已有伟大的理论(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和伟大的基础队伍(两千万会计大军和每年百万会计本科生及研究生),不足可能是缺少伟大的管理行动,不仅是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各主管部门对于高校与中国特色管理会计指引体系建设的对接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