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经济学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研究

时间:2024-07-06

曾 婷

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的一门学科,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经济学作为提示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整套理论体系,逐渐受到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重视,也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经济学是金融学、财政学、工商管理等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而要保证教学效果首先必须设立对教学效果的科学评价标准,即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一、经济学的考核要求

1.体现对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来自于现实经济现象,是经过一定的抽象,将一些非主要的因素剔除后所体现的普遍规律总结。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基础,也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经济学的课程考核首先要能体现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

2.体现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著名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之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认为: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理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不象数学公式一样,学了就能套用,它重在给人们提供一种思维的方法,告诉人们怎么去思考现实的问题。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梁小民等推崇用轻松的语言来谈经济学道理,在他们的经济学随笔中总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许多小事的分析,使读者能在轻松的阅读中,领悟经济学道理,同时,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就要求经济学的课程考核要能体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二、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考核形式以期末闭卷笔试为主

目前,经济学的考核方式普遍以期末的闭卷考试为主。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期末考试的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平时成绩由到课和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共同组成。而到课并不代表认真听课,完成作业出于应付,抄袭现象严重,这些老师可能关注不到,由于平时成绩占的比重小,学生的平时成绩不能拉开差距,所以基本上由期末考试的成绩决定了总评成绩的高低。这种只重视终结性考核,不重视过程性考核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考核方式直接导致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一到考试,临时抱佛脚,强行机械式地背、记,没有很好领会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方法,不能真实地检验出学生对经济学的掌握程度。

2.考核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

经济学的考试内容一般由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圈定,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则根据老师圈定的重点,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或答案,以求高分。这种考试内容的局限使学生被动地拘泥于课本的学习,而丧失主动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这种考试内容的局限只能检验出学生记忆的能力,不能反映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能力,不利于科学地评价其对经济学方法论的理解、运用的程度。

3.考核题型以客观题为主

期末考试试题的题型主要由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构成,除论述题外,其余题型都是客观题,都能在书本或是根据书本知识找到标准答案,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检测变成了概念背诵,解数学模型题目,这无形中鼓励学生把注意力和学习时间都花费在课本知识的背、记和数学模型的计算中,这直接导致两种后果,一是认为经济学枯燥,对经济学的学习提不起兴趣;二是认为经济学的理论应该能搬到实际生活中去,像数学公式一样能直接套用,当发现不能直接套用时,就认为经济学学了没用。显然,这种以客观题为主的考核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更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经济学课程科学评价标准的设计

1.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教学效果直接课程考核形式的影响,同时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是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经济学的教学目标要求,应调整现有的单一的考核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一是改变期末考核决定总评成绩的局面。建议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有效地结合起来,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的比例降低到50%,平时成绩的比例扩大到50%,平时成绩由到课率、课堂提问、日常作业、专题讨论、撰写小论文等方面组成,各占一定权重。由于平时成绩占比提高,且每一项都可量化考查,学生必然引起重视,这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敢懈怠,都必须参与到其中。二是实行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不同的的考核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所考查的能力侧重点也不同。口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等,而笔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认知程度。平时考查可采取专题讨论、口头回答问题等方式,期末考试则采取传统的笔试,这样可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

2.丰富考核内容

经济学的考核不能囿于书本知识,要不断丰富经济学考核的内容,要从单纯考核基本理论知识向知识的迁移和创新过渡,既要考查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要考查对学生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结合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一般来说通过期末笔试和日常作业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专题讨论等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考核其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运用的能力;通过专题讨论、撰写小论文考核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组织能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通过到课情况主要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学风。

3.增加主观题

经济学的考核除了要体现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之外,更要体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培养,这就要求在考核时要尽量拓展题型,如增加材料分析、判断分析等题型,加大题量,增加内容覆盖面,同时,要减少只有一种方法、一种标准答案的题目,增加主观题比重,尤其要多出一些综合性、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的开放型的题目,以考查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例如,如何区分规范分析命题和实证分析命题,传统的命题是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学生对于这种题目的回答必须依赖背诵、记忆,如果采用举例的方式来区分,这样变客观题为主观题,可以使学生由死背书本转变成理解概念,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材料分析题可选取网络报刊上的经济热点资料,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分析其可行性或是作出评价。答案是开放性的,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有理,都可得分,尤其是对思路清晰,思路开阔,有独到见解,且有说服力的答案给予高分。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热点,并主动地用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探究问题,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

[1]张文.关于提高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思考[J].读与写杂志,2014.9:26-28.

[2]段永军.《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与教学方法创新[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1:159-200.

[3]田安国.关于《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5-27,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