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路 霞
我国推进医药卫生体系变革的基本即“强基层”,新形势下,卫生和健康方针也强调“以基层为核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直接为民众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及基础公共卫生业务的窗口单位,是创建正常就医秩序、促进分级诊疗机制的基石。当前,各级政府慢慢增加了对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扶持力度,其基础设施及医疗环境有了明改善,但产生了新的“大锅饭”,具体表现出基层医务者积极性低、服务效率较低、绩效较低等现象。
1.绩效管理制度不健全。现如今,医疗卫生组织管理制度存在的困境是:绩效管理制度简单的被划分成工资分配体制。从内容上来分析,该制度关注物质产品,忽视了精神层面的管理;从方法论方面来分析,注重激励制度,忽略了约束制度;就流程上来看,注重考核制度,忽视了奖励和惩罚体系。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绩效管理制度尽管可以有效调动医务者的工作热情,但其制度作用不显著。
2.绩效管理方法滞后。目前,医疗卫生组织的绩效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具体参考对象是准绳、数据资料。绩效管理方法不先进会干扰考核报告的客观性,无法正确体现出准确的绩效考核结果。比如:业务能力不高的人员,其考核结果是:优秀。业务能力高的人员,其考核结果为:合格。通常绩效管理方法用来采集绩效数据、设置考核指标。需要注意的是,针对绩效管理来说,其核心依据是考核指标,若考核指标不科学,则考核目标与考核结果不相符。现如今,有些行政机构的卫生医疗组织确立了绩效指标,如门诊数、均次门诊费。这种指标可以充分调动医务者的积极性,在保证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社会公益性的同时,符合病患的需求。从健康方面来分析,医疗服务量应维持在标准范围内,门诊数在考核阶段,要确定相对适宜的机构数量、服务人员数量。而且,门诊每次平均成本要根据本地经济指标来科学设置。考核医疗业务的最终指标是性价比的大小。
3.绩效管理模式不科学。因为医疗绩效考核对象不同,其考核方式也不同。绩效管理体系涉及管理体制、治理制度。当管理人员从监管中心的层面考虑,机构制度常是前者。从付费主体角度来考虑时,医院为后者。从属性着手,两者的区别在于奖惩与考核模式的不同。从绩效治理制度角度来考虑时,模式常是付费机制。
1.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为更好调动医务者的积极性,卫生组织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促使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相统一,以发挥出医务者的经济属性价值。医院能将职工的福利、职称评定等融入绩效管理制度中,避免降低绩效管理制度优势;将绩效工资和文化建设相统一,文化精神是医疗机构的软实力,要保证医疗绩效和实际工资相融合,以发挥出绩效管理制度的功能。另外,安排激励任务。绩效管理制度既可以调动医务者的积极性,还可以约束职工的不良行为。如果绩效管理出现重视前者轻后者的现象,就会严重影响到医院的公益属性,不利于患者看病。当医院重后者轻前者时,会降低职工的积极性。因此,为保证基层医院积极性和公益性相协调,绩效管理需具有科学性。就以往的绩效管理来说,考核是整个工作的目标,奖罚可以保障工作过程的公正性。但是,因为当下的绩效管理非常复杂,包含了绩效辅导、策划、反馈、优化等模块,其关键原因是:延展绩效管理对科室、职工的利益,涉及采取绩效管理模式,可以促进机构的体系建立,进而提高整体服务效果。
2.注重绩效管理科技利用。当考核指标不标准时,基层医疗卫生组织能采取以下措施:健全医疗服务信息系统,这样可以获取大量的医疗行为数据,这类数据更加真实,是考核主体医疗行为的原始记录报告;规范分级医疗体制,主管中心基于该体系,可以了解病人的医疗质量数据,令就医模式更为标准,由此给病人提供优质的就诊服务。本地机构还要注重硬件设施创建,为绩效考核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激励理论来说,制定分级医疗体系、健全医疗信息系统可以获得大量的医疗数据,但并不是必要条件。是由于考核部门在采集准确的数据资料时,带有一些主观因素,如果缺少主观因素,将会削弱绩效考核制度的作用。在政策条件下,绩效考核的开支要由医院承担,造成许多卫生医院不愿意采用该对策。为处理这个问题,医疗卫生组织要及时制定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含:当考核对象为医疗卫生保险组织时,约束机制就是机构和参保者之间的交易制衡制度;当考核对象时基层医疗卫生行政中心时,约束机制就是民众制约机制。同时,医疗服务体系涉及的模块有较大的繁杂性和困难性,分级医疗体制、信息系统很难采集隐性信息,只能获得显性的公共信息,针对医疗卫生组织来说,隐性信息的价值很高,其直接影响着绩效考核报告的准确性。为防止考核主体侵犯病人的权利,并确保考核主体在获得隐私信息的同时可以为其服务。对策是:制定考核主体和病人之间的激励机制。就卫生经济角度来分析,医疗服务供应竞争制度在保险预付费过程,可以有效促使双方平衡。此外,当考核对象无法采集到病人的隐私数据时,考核主体依旧可以认真工作。
3.优化绩效管理模式。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经建立市场化机制和治理相统一的模式,可以推动国内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发展,具备公益性和长远发展性。所以,绩效治理模式有显著意义。国外发达国家制定了竞争首诊机制,而且获得了显著效果。我国要根据国家国情,合理参考其经验,促使绩效管理模式和治理型市场化体系相统一后,可以有效处理医疗卫生组织产生的普遍问题。基于该机制,考核主体更加独立,而且,考核主体和服务主体之间有激励相容制度,能够保证绩效考核数据的准确性,保障了绩效奖惩的客观性。当考核主体未能采集隐性数据时,依旧可以认真工作。尽管国内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正处在初级阶段,市场化体系变革历程有三十多年,很多地方选择了绩效管制模式,但基层医疗卫生组织机制有很大的约束力,比如考核对象的粘性大,考核主体、服务主体的激励关系很难协调,使得绩效管理制度很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满足激励约束制度的发展要求。
总之,就当下的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绩效管理制度来说,出现问题的根源是:制度问题、方法问题。当方法存在问题时,会降低绩效管理效率;如果制度存在问题,则会影响绩效管理优势。所以,为处理好这个难点,管制型市场化体系要及时转变成治理型市场化体系,并且贯彻执行绩效治理机制,以促进基层医疗卫生组织的长远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