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互联网+”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时间:2024-07-06

白 洁

2016 年11 月,***主席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将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的教育教学也应向“互联网+”的方向转变。

一、“互联网+”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有两层内涵,一是教学团队的专兼结合——加大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比例。二是专任教师的双师素质,这是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个人素质的基本要求。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是指同时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财会类技术等级证书,既精通财会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具有较高的理论教学水平与规范的专业技术技能,且具备较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财会类专业双师队伍的必要性

据调查,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较其他专业更广,在各行各业都需要财会人才。因此,要在学历教育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掌握相关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技能,这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授课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学院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另一方面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特点,拓宽教师的展示范围,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

三、山西省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构成现状

目前山西省高职院校财会类专业师资队伍的构成现状有以下特点:

第一,团队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以本系部的专职教师为主。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引入企业专家的人数不足,团队结构上,专职教师占比高达90%。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教师队伍的长期、有序建设;但是造成了教师团队的闭塞,缺乏对实际工作的了解。

第二,“双师型素质”更多体现在理论水平上,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和经验。高职院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对工作经验要求较少,很多教师为应届毕业生。由专职老师为主构成的教学团队,虽具备各种财会类的资格证书,但缺乏必要的企业工作经历,长期与社会实践脱节,在实践操作技能方面与企业专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三,具备信息化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比例较小。年龄结构上,“双师型”教师中45 岁以上的教师人数占比为60%左右,这部分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方面的能力有限、意愿不足,面对层出不穷的互联网及教学平台,教师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不足以应对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要求。

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

有效的双师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互联网+”背景下,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双师素质的认定及考评缺乏科学先进的体系

山西省高职院校在双师素质的认定及评价体系方面普遍存在形式重于实质的现象。对双师素质的评价标准侧重于是否取得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对“工作过程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掌握重视不足,对教师具备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更不在其列。此外,考评标准没有考虑教师在年龄、职称、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差异性,导致双师型教师在职业发展上动力不足,不利于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后续提升。

2.双师素质的培训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设计

目前山西省各高职院校都出台了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提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培训内容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在双师素质提升的实践中,各高职院校在培训内容上没有区分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培训内容区分度低;第二,培训模式缺少行之有效的安排。各高职院校主要把考证学习、短期培训、挂职锻炼等作为提升教师双师素质的主要形式,但各有弊端。比如,职业证书终究是一种考试形式,与企业的真正实践仍有很大程度的脱节;短期培训,时间上不足以使教师充分掌握实践技能;而挂职锻炼由于没有完善的工时转课时的计算方法,导致教师缺乏挂职锻炼的意愿。

3.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能力严重不足

“互联网+”时代,教师除具备传统的财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外,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必备技能。教师除能够进行互联网基本操作外,还需对移动终端设备上的APP 软件应用自如。但目前高职院校中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缺乏接受新事物的热情,甚至对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有抵触情绪,因此,信息化技术接受能力和运用水平较低,不能适应“互联网+”教育需要。青年教师虽然能够较快接受和运用此项技术,但人数比例占总体比重较小。

4.校园缺乏信息化运用的环境

“互联网+”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必须依托必要的软硬件条件。然而从山西省高职院校的信息化环境的建设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各院校过多注重实训室硬件建设,资金倾向于投入在能看得见的地方,对于更重要的软件使用和人才培养投入不足;第二,课堂上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仅具备基本的电脑和投影,且缺乏开放的校园网络,导致课堂上无法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开设“互联网+”创新课堂;第三,数据分享更多是在局域网中完成,缺乏对广域网的数据共享建设,缺乏优质共享平台和共享机制,缺乏异构数据库等。

五、建设“互联网+”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议

山西省各高职院校应贴合本校实情和专业特色,采取以下几个方式对财会类“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创新建设。

1.改变用人方式,激发专业教师团队活力

首先,在教师招聘方面,打破传统的“唯学校,唯学历”的招聘模式,落实教育部对高技能人才可以放宽学历及年龄要求的精神,对于企业中具备高级技能职称或在行业里有相关突出业绩的人才,在招聘时放宽学历限制,增加实践经验要求。其次,在兼职教师团队建设中,各院校应设置专门处室或人员,联系、发展、培养拥有高级财会技能的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到学校专业的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提升其待遇的同时,丰富授课方式,也为校企合作的深化提供更多交流机会,激发团队活力。

2.建立符合高职财会专业发展需求的“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认定和评价体系

学院人事和教务部门应建立科学化、层次化的“双师型”教师认定及评价体系,将双师素质划分为一定的层级,比如,初级阶段可以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中级阶段需要具备必备的实践操作技能;高级阶段除具备上述理论和实践条件外,还应具备信息化手段的运用能力等;评价方面可在以考代评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实践能力、信息化能力的相关考核,并赋予其科学的权重,这样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重理论、轻实践、偏传统”的弊端。

3.建立个性化的“双师型”教师培训体系

由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技能不同,他们在信息化运用及双师素质培养等方面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必须做好培训前的需求分析,根据教师的需求选择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比如对于职称较低的青年教师,他们的信息化水平较高,而实践技能较少,可以多为他们提供技能型的培训;而对于高职称、年龄较大的教师,可以多一些信息化手段方面培训,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使其学有所得,从而避免培训流于形式。同时加强对培训的后期跟踪监管,通过分享交流和训后考核保证培训学习效果。

4.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

高职的课堂教育只有顺应社会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应以创新的精神努力树立现代信息化职业教育理念。然而,理念的建立一方面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的督促和各院校的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试点机制、奖惩机制等措施引导教师和学生主动建立信息化思维,主动使用“互联网+”工具。

5.建设以青年财会教师为主力的双师队伍

“互联网+”时代,青年教师的优势逐渐显现。他们具有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尝试新事物、乐于运用新事物的特点。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掌握并熟练运用各种信息化技术,从而有效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位一体的全过程控制。这就要求各职业院校在引进企业专家的同时,加强培养校内自有青年财会教师队伍,树立典型,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不拘一格重点培养、使用和提拔。

6.加强校园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投入

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教学的开展要以现代化的教学硬件做支撑,因此要重视加强校园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增加经费改善学院的办公与教学环境。可以通过构建“智慧校园”,利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平台、全面覆盖的网络环境、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和综合信息服务使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为开设“互联网+”创新课堂做好技术支持。

六、结语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而这是一项动态的系统工程。各院校应充分分析本院的校情、师情和学情,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目标与培养计划。“互联网+”高职财会类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