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税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时间:2024-07-06

陈新燕 王 尚

引言

2016年3月10日,德勤与Kira Systems联手,正式将人工智能引入会计、税务、审计等工作当中;2017年2月9日IBM宣布,将和H&RBlock税务咨询公司合作,推出税务机器人。税务机器人的工作目标是协助纳税人申报纳税。2017年5月26日,普华永道推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人工智能正在逐渐替代原本由人工执行的重复性任务和工作流程。因此,企业对税务人才的需求,也就转变为既熟练掌握税收理论知识,精通纳税筹划、能够替企业降低涉税风险的人才。虽然目前有些高校其定位为应用型院校,其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但开设的税法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使得大学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如何改革税法教学模式,培育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必需思考的问题。

一、税法教学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税法相关课程安排不合理,缺乏连贯性

现在很多应用型院校为会计专业的学生都开设了《税法》、《纳税申报模拟实训》和《税收筹划》等课程。《税法》课程的开设是让学生掌握现行税收的相关理论知识,《纳税申报模拟实训》是一门实训课,让学生了解纳税申报的各个环节,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税收筹划》课程则教导学生合法、合理的情形之下规避税务风险,为企业降低税收支出。从上述可知,这三门课程知识关联度较高。学生若能系统地学习这些课程,能够更进一步地理解税法的专业知识,对企业的涉税问题具备较强的认识和分析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为企业选择最适合的税收筹划。然后,很多高校在课程安排上,将税法排在大二学期,《纳税申报模拟实训》则安排在大二学期期末或者大三学年,税收筹划排在大四学期。这种割裂式的课程安排会导致老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都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知识的架构过程。这种课程安排导致课程虽多,课时有限。每门课程无法将其全部理论讲授,只能抽取部分理论。这就可能导致有些理论在税法讲述了,但未在税收筹划涉及。有些理论并未在税法提及,但却在税收筹划里需要运用。学生无法对税务知识形成整体认识更不可能精通税务知识。其次,税收筹划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对税法理论知识理解并记忆的基础上。学习完税法的两年后再学习税收筹划,学生对税法知识已经遗忘殆尽。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必须耗费大量的时间先复习税法的相关知识,再讲述税收筹划的相关知识。有限课时被浪费在重复授课,并未留下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精通税务筹划只能是梦想。理论和实操都不精通的学生,无法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学质量不佳

随着金税三期的全面实施,企业的一举一动都在税务机关的严密监管之下。这就意味着企业想通过偷税漏税的方式来减少税收缴纳,是不可行。因此,企业急需税收筹划人才。税收筹划是否精通,取决于税法理论是否扎实。除此以外,税法还是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的必考科目之一。故应用型院校想要培养出社会所需的人才,其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上佳。虽然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在会计专业开设《税法》这门课程,却对此课程却不够重视,将其设置为考查课,课时安排也只有48节课时,或者32节课时。校方的不重视再加之课时有限,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大部分教师上课依然选择传统填鸭式教学。虽然借助多媒体教学,ppt也可以做的生动形象,但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新技术进行授课时,往往单纯讲解课件内容,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却忽略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由于税法涉及的税种较多,条规繁多且难以理解,“满堂灌”的方式并不能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税收理论知识,也就无法唤起学生对税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课堂上根本不愿意认真听课,课前不愿意课前预习,也不愿意课后复习。这样的税收理论水平也就无法为日后的税收筹划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税法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修改培养方案,将税法相关课程合并

应用型院校在修订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方案时,应该将这三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变成一门课程《税法与纳税筹划》。考虑到总课时会比较多,若安排在一个学期,可能会让学生感觉课时过多,疲于上课,反而不利于学习。因此,可以将这门课程安排在上、下的两个学期。课程内容设置方面,第一章讲述税法总论,教师主要介绍下税收和税法的基本概念,税法的原则和要素等理论知识,既让学生对税法的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个大概的认识,也让学生对接下来的税种学习有个大致了解,知道每种税应从哪些方面来掌握。然后教师可以分税种进行教学。即教师可以先讲解“增值税”、“消费税”、“关税”、“企业所得税”等各税种的理论知识后,便让学生上机进行相应税种的纳税申报,然后再通过案例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讲述如何对该税种进行筹划。这样的课程安排一方面涵盖了现行税法理论、纳税申报以及合理避税三项内容,与社会对高端税务人才的要求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属于层层递进式,既避免对内容的重复讲授,让知识具备连续性,有利强化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记忆,实操能力的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式,提倡多元化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想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税务人才,必须提高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这可也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处着手。

在课前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或者可以将预习纳入到平时成绩的考核中,迫使学生预习。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一步。教师应先告知学生下节课将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师以微课形式制作的视频,或通过自学或者看网络课程等方式来预习下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判断学生是否预习及他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决定教学方法。

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比如项目教学法、互动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和情景剧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者掌握理论知识。对于比较简单易学的税种,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运用税收理论编排出情景剧,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而参与到情景剧中。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情景剧的内容进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也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或者采取项目教学法,以布置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对于比较难学的税种,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利用互动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互动启发式教学,即教师主要通过多提问,来引发学生对理论的思考。问题的难易度应该不断加深,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及对知识的探究精神。案例教学法方面,教师可以引用企业真实案例或者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案例,鼓励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课后,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是课堂质量提高的最后一步。教师可以通过两个流程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课后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此时,学生可以与其他学生共同对理论知识进行讨论,或者求教于教师,改善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进对税收知识记忆。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国家税务总局网站或者关注其微信公众号、税务公报、税屋网、新闻媒体报道、中华和东奥会计网校、网易公开课等渠道,不断更新和拓展税法知识。

三、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智能机器人已经能够取代人类,从事简单和重复的工作。税务人员不再从事繁重枯燥且低价值的事务中,只需专注于高价值和高增值的分析管理工作。这就意味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要想符合社会的需求,必须拥有扎实的税收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实操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税法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税收理论知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