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06
张倩丽
当今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成熟,传统会计正在被逐渐取代;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传统的会计一般隶属公司的后勤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帮助公司记账,不能帮助公司提高价值。而管理会计人员则一般是由公司管理会计承担,通过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职能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数据表明,在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人才占到总会计人才的百分之八十,传统记账会计只占百分之二十,而在我国却截然相反。面对我国管理会计人员巨大缺口的问题,高等院校应该首当其冲,从教育本源入手,根本上解决这个困境。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依然以财务会计为主,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因此,我国高校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亟需改革。
1.课程体系设置仍以财务会计为主。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仍以财务会计为主,忽略了管理会计的主体地位。具体来说,会计学科可分为两大分支:一个是财务会计,一个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的主要只能是监督和核算,就是通过审阅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操作帮助公司记账;而管理会计则是通过经营预测、经营决策、编制全面预算、业绩考核和评价等方式提高公司的价值。显而易见,管理会计才是目前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流学科。但是,反观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财务会计作为核心学科,一般通过两个学期的时间学习,而管理会计则只有一个学期,学生根本学不到管理会计的精髓内容,学期就结束了。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还是传统的记账型人才,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管理会计先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一般来说,管理会计有三门先修课程: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上文已经指出,财务会计作为学科重点,部分高校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是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则很容易被忽视,部分高校甚至直接不开设财务管理或者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作为一门汇总性比较强的学科,离不开这三门先修学科。比如,在管理会计的基础内容变动成本法中,涉及到了销售毛利、边际利润等指标,这些指标都是财务管理的学习内容,管理会计不会专门学习;在管理会计后期的标准成本法及全面预算管理中,会涉及到分配率、工资率等内容,属于成本会计的学习内容,管理会计学科默认这些内容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因此,在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应该先学习财务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才可以开设管理会计。但是很多高校的先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还有的院校直接把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合并为成本管理会计,这些设置培养出来的管理会计人才是不够专业的,无法做到和社会无缝连接。
1.管理会计实验室不完善。相比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更需要实验实践课程。管理会计学科由两大部分组成,一个是管理会计基础方法,比如说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另一部分是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离不开实验实践课程,例如经营决策里面的销售预测,必须结合实际的案例或者模拟市场进行市场调查,进而结合一定的管理会计方法进行预测,在纯理论课堂上无法学到经营预测的核心内容。再比如全面预算管理,学生应该协同合作,结合财务分析,共同编制全面预算报告。然而,部分高校的管理会计学习依然只有理论教学,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实验室。很显然,这种教学模式是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管理会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除了实验室外,管理会计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也有一定的难度。具体来说,传统的会计一般隶属公司的后勤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帮助公司记账,不能帮助公司提高价值。而管理会计人员则一般是由公司管理会计承担,通过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职能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管理会计一般由公司的管理层担任,需要涉及到公司很多战略目标和商业秘密,实习生很难接触到真正的管理会计岗位。因此,管理会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高等院校很难和企业建立真正能提高学生管理会计能力的实训基地。
1.师资力量薄弱。相对于财务会计,部分高等院校的管理会计师资力量薄弱。主要变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很多管理会计的老师并不是管理会计专业的,是由财务管理或者工商管理转过去的。老师只是通过理论学习,并没有真正的通过科研项目或者实质的工作经验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在中国,管理会计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相对的,管理会计的证件也比较少。目前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管理证件只有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和CIMA(特许管理会计师),这两个证件都属于国外的管理会计证件,我国国内并没有含金量的管理会计证件。教师就算想提升自己,也没有相关的证件。最后,部分高校关于管理会计方面的培训较少。管理会计是整个会计学科的大方向。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财务会计很有可能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管理会计是前沿的发展方向,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培养。
2.教材选择不合理。部分高等院校的教材选择不够合理。由于管理会计有很多先修课程,因此管理会计教材应该避免和先修课程的重复。很多知名高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内容比较全面,但也正是因为内容全面,就导致了和财务管理及成本会计的内容重复。一旦出现重复内容,学生学习的时候就会对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产生偏见,觉得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其他学科重复过多,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因此,管理会计的教材选择更具有挑战性,一定要结合高校自身的课程设置体系,选择合适与自己学校的教材,而不是一味的跟风选择知名出版社的教材。
多名专家已经预测,在未来的十几年或者几十年,传统的财务会计将被智能机器人取代,管理会计将成为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在高等院校的教育过程中,管理会计才应该是主体地位。从学校层面来说,应该开设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制定专门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招聘专门的管理会计专业老师;从二级学院层面来说,应该配合学校做好管理会计的课程安排工作,加强管理会计学科的宣传工作;从教师层面来说,应该多关注会计学科的前沿信息,多了解管理会计的相关动态,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知识。另外,在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注意课程的前后逻辑性关系。管理会计一般应该放在大三的下半学期,并且在此之前应该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和成本会计。
想要真正的学懂管理会计,必须丰富管理会计的教学内容,强化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建设管理会计实验室,并配套相关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软件。管理会计实验室建设是非常多样化的,可以购买电脑,让学生进行上机操作,也可以建立模拟的商业环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联系团队协作能力。另一方面,二级学院应该做到“走出去,引进来”。教师应该走出校门和企业沟通,建设管理会计的实训基地。同时,也可以把企业引进校园,在校园里建设专门的企业工作室,定期选择学生进入工作室工作。
想要培养合格的管理会计型人才必须具备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第一,民办院校可以鼓励教师采用走出去的方式,让教师去企业或专业院校学习接受新的知识,促进学校的教学不断地创新,鼓励教师对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培养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学校还可以采用请进来的方式,积极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优秀的管理人才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和指导,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和学生都能了解和学习到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专业教师实战能力的提升会直接影响对管理会计型人才培养的效果。聘请企业和专家对管理会计专业教师进行实战培训,让教师置身于模拟的各种企业环境和业务流程之中,可以从中了解理论教学过程中的缺点和不足。第三,专业教师可以到企业实际锻炼参与企业工作,高校也可以与企事业单位合力打造教师人才培养基地,管理会计教师应每年有一定的时间在企业进行锻炼,掌握企业最新的管理需求动态。第四,教师定期到相关高校进行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了解最新的管理会计的前沿理论。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缺口也越来越大。传统的会计一般隶属公司的后勤部门,其主要职能是帮助公司记账,不能帮助公司提高价值。而管理会计人员则一般是由公司管理会计承担,通过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考核评价等一系列职能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管理会计做为学科的发展方向,高校也应该审视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是否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克服自身的短板,建立自上而下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体系,加强相关实践教学,真正意义的培养适应于社会的应用型人才。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