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形势下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思考

时间:2024-07-06

仲 樱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无论从办学规模还是办学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然而,很多高校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其财务管理活动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是高校多元化筹集办学资金之后,财务管理的体制有所改变,无疑给高校财务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高校财务管理的现状解读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办学单位创收为主,高校多渠道筹集办学资金,而不再是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加之高校内部产业的发展,高校的社会职能同样也发生了变化,这就决定了高校财务管理内容的全面性和复杂性,是包括事业、企业、基建等多性质的综合财务。然而,我国高校的发展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财务工作更偏重于核算型,财务管理的预测、控制和监控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这种情况不利于增强主体的经济管理意识,更不利于发挥主体理财的主观能动性,由此衍生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科研等管理工作的开展。

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依法多渠道筹措事业资金,降低融资成本,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合理编制学校预算,并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科学配置学校资源,努力节约开支,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范校内经济秩序。可见,制度层面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有着明确的规范,并有着一定的科学性。然而,受到体制的影响,在执行层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束缚着高校财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例如,财务信息局限于记账、算账等核算职能,缺乏前瞻性;财务监督也只侧重于事后监督,忽视了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工作流程等。此外,部分高校在对教育经费的使用观念上不能进行合理配置,把目光局限于教学、科研等计划任务的完成上,而忽视对已购资产的管理和充分利用,资金管理观念淡薄,无视财务风险等问题十分严重。这种信息质量较低的财务信息以及低效率的教学资源配置现象,将严重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

1.明确高校财务管理目标,确保财务管理的科学性

只有明确了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才可以界定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职能,做出科学的财务管理决策。同时,还应当对财务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有效监督高校财务运行的情况,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应为“高校相关利益主体价值最大化”。这里的相关利益主体主要包括学生、教师、社区等与高校有利益关系的各方。这一财务管理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的能力,在教学资源的筹集、分配以及使用过程中,充分运用预算、定额、定员、可行性分析、预测等先进的理财方法,开展一系列有效的财务管理活动。

2.积极开源节流,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

随着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转变,开源成为高校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提高教学手段和改善教学设施方面,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积极争取专项经费的拨款和补助,这样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高校做大做强。在完成主要教学任务前提下,建立切实可行的分配制度,切实体现学校、部门、个人合理受益的分配原则,鼓励各个系院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收活动。而在节流方面,则主要是通过科学地编制年度财务预算,认真研究每一笔经费项目,将公用经费开支压到最低限度。另外,高校对校内资源实现共享,这样既可以实现教学、科研目标,也避免了设备的重复购置。

3.规范高校内部控制,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扩招,并允许高校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一时间,不少高校在校生规模成倍增长,相应地教学资源也亟需增加,高校普遍采取贷款的方式解决规模扩张问题,面临的还本付息的压力与日俱增,财务风险由此而来,对此,各高校应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密切关注资产负债类、利息收入比等财务指标,将财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4.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素质

前已述及,我国高校财务人员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大都偏“核算型”,只是完成了高校经济活动的记录工作,而对于财务管理的其他职能没有挖掘,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不佳。对此,应当加强高校财会队伍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进行转变,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对办学成本和效益进行认真分析,辅助学校领导做出正确决策。此外,还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等新的形势对高校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和要求,努力探索和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高等教育工作规律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