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如何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

时间:2024-07-06

谌晓萍

一、加强对我国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要求事业单位加快信息化、市场化建设和管理理念创新的前提下,还要在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来推进事业单位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内部控制机制与事业单位治理之间是相互成长和促进的关系,二者的相关性很高。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的支撑,而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事业单位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现代事业单位制度的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有效施行,对于实施事业单位治理结构,建立事业单位制度体系都是有着非凡的意义。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会计控制观念淡薄,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没有得到体现。内部会计控制涉及到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它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专利”,而是需要各部门通力合作。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者缺乏内部会计控制理念,忽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事业单位的运营存在着重发展、重经营、轻视效益的思想还普遍存在。这种内部控制观念,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给事业单位的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较为薄弱,账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相对简单,会计基础工作相对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有些单位缺乏明确的岗位责任制度,会计人员对于其所处岗位的职责内容不祥。有些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许多财务事项的运作和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3.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不足,员工的绩效考核和奖惩机制不够完善。好的事业单位需要有好的工作人员,有优秀的管理经验者,才能成为事业单位向上的推进剂。事业单位需要有充足的人员和足够的资源,及时相应的完成需要的任务,是建立合适的控制环境的基础。如果事业单位的员工都是属于相对能力不足的,再好的体制和事业单位控制都是无济于事的。

4.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当前,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机构大多数是与会计部门平行,听命于权力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不够。在具体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各部门执行制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不多,从而无法对资金实行监督和管理。同时,事业单位忽视内部控制制度与考核挂钩的监督机制,造成了重考核,轻内部会计控制的现象。

三、加强和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对策

1.会计控制作为内部控制的首要控制方式具有很强的控制力度,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首先,会计岗位职责明确,相互牵制。会计岗位设置要和单位的内部管理和会计业务相适应,会计岗位要有明确的职责并能进行考核,各会计岗位间要实行职务分离,如出纳人员不能监管稽核,会计档案的保管,以及债权债务的登记工作,坚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其次,会计核算要按程序办理。既要符合会计法规的要求,又要贯彻内部控制的要求来保证会计核算的质量,对会计业务的控制。第三,要严格控制财务收支。认真贯彻授权批准控制,即单位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授权批准以便进行控制。同时要明确权限统一,即体现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不能将单一的财务收支审批权经办权同时授权多个人,否则,失去控制的有效性。

2.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控制。内部审计是事业单位中最主要的监督评价方式。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大要素。第一、要对事业单位控制环境总体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第二、对事业单位风险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第三、对事业单位各生产经营业务实施控制活动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第四、对事业单位建立信息系统、获取及传递信息等信息处理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第五、对事业单位内部监督主体状况、内部监督机制的设置情况、内部监督活动的实施情况等进行审查和评价。

3.事业单位的资金是财政资金,因此,事业单位收支的依据是经过批准的预算,所以,预算是内部控制不可缺少的手段。部门预算必须形成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为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一要把单位预算和部门预算合二为一,二是要完善部门预算的调整制度,三是建立预算跟踪,分析和评价制度,确保资金的正确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4.强化服务,面向社会,接受群众监督。事业单位是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为主要职责,利用政府职能提供公益服务为主要宗旨的公益性单位、非公益性职能部门。所以,提高服务透明度,接受外部公众的监督与评价,更能改善单位的内部控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